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读树     
整日运目于灰色的铅字段落章节间,内心和眼睛都有一种渴望,渴望用绿色来愉悦眼肌,渴望用绿色来消除心头的烦闷。于是,稍有闲隙,眼睛就不由自主地去眺望窗外的绿树。天长日久,便养成一种喜欢凝视绿树的习惯。我把这个习惯称作“读树”。读树,能受到高尚精神、气质的熏陶。我家的新村里有棵香樟,主干粗壮挺拔,V型的两根支干健壮匀称。每当我推窗望去,便惊叹这树的高雅、宁静。夏日里看到它,仿佛有一股清凉气息向内心辐射过来;冬天里望见它,那勃勃的生机,给我以温暖、信心和希望。我从心底里视它为朋友。我不知道它是否还有别的知音,像这样美…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的物体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都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比如红色、黄色会给人耀眼的感觉;绿色、青色会使人觉得平静、舒适。每一种色彩对光的吸收和反射都不一样,比如红色的反射量是67%、黄色是65%、绿色是47%、青色是36%。这也就是为什么红、黄色比较刺眼,而绿、青色比较和缓的原因。由于绿、青色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比较适中,所以人易适应。青草和绿树可以减少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的反射,能减少强光引起的刺眼的感觉。所以,多看看绿色能休息眼睛。为什么看绿色能休息眼睛?$北京新源里中学初一@冯帅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都习惯于用眼睛去获得信息,欣赏作品。今天,我们要换一种形式,用耳朵来获取信息,欣赏作品。只有目明耳聪,才算得上聪明。请拿出笔来,注意记录,我放一段录音,请大家从“人物身份”“家庭状况”“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简要地叙述一下录音里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绿,一棵棵高大如勇士的绿树;一颗颗幼小,又渴望茁壮成长的绿苗;一丛丛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绿草……绿色是那么美、那么顽强、那么让人感到清新。如果这种美,在我们的家庭中存在,那该多好!在我家,就存在着绿色梦想。来瞧瞧吧!进入大门,首先是客厅。是不是感觉家里很清爽湿润呢?这就要归功于爸爸的大鱼缸和花草了。鱼缸里,有一群逗人喜爱的小鱼,在快乐的上下舞动,有宛如一块块红绸  相似文献   

5.
每天,我都渴望走上讲台,去面对那一双双生动的、波光闪闪的眼睛。正是那些眼睛,让我感到充实。 我是一个游子,在寻找另一群游子。我将和他们一同漂泊。我不停地呼喊,渴望从他们的心底听到阵阵回声。  相似文献   

6.
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们的眼睛,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当我们看红、橙、黄等颜色时,会联想到火焰和日光,产生温暖的感觉,所以人们把这几种颜色称为暖色.当我们看到蓝色或绿色时,会联想到海水和绿树,有凉爽的感觉,所以人们把青、蓝、绿色称为冷色.在南方,室内墙面、家具  相似文献   

7.
打开梦之墙     
墙,听起来是那么的熟悉,但有时又似乎模糊起来了。墙,犹如战士手中的矛,坚固。墙,一座渴望之墙。墙里面是鲜花,是温暖,是春天。儿时,我不知道墙外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但我渴望知道。每天,我总要跑到墙的旁边,用一双童真的眼睛看着它,看着墙上的小鸟,心想:它们从哪里来的呢?儿时的好奇心打破了我内心的无知,我跑去问妈妈为什么。妈妈看着我,笑了,她告诉我,外面是美丽的,外面是精彩的,但此时你却不能出去,因为外面又是险恶的。只有你长大了,才会理解。我渴望长大,渴望走出这堵墙。但那时的我又有了一份担心,每当跑到…  相似文献   

8.
《当代电大》2006,(1):35-35
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你的习惯无法改变,但可以用好的习惯来替代:成功很简单,只要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养成习惯,如此而已。以下是成功者十三个价值连城的习惯,我们称之为“百万元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和宝宝四目相对,通过眼神的交流,搭建爱的环路。这是多么美好的时间,一起来感受吧!一个成长方案爱的环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婴儿大脑中有上千亿的神经细胞渴望从"窗口"汲取信息。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会用眼睛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会从妈妈的眼神中感受到浓浓的母  相似文献   

10.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但当愿望很难实现或者遥不可及时,那就成了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会通过双眼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这双眼睛注定会留在人的心底。留在心底的眼睛是最美好的,而且它永远会属于自己。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相似文献   

11.
深冬季节,走进柳铁二中,犹如进入一座美丽的公园,参天的大树萦绕着曲径通幽的校园小径,融入了绿色之中;装饰一新的楼宇流光溢彩,与花草相映成趣。所到之处,绿树葱郁,花红草绿,名人警句,随处可见,一种感人奋进、激人向上的学习气氛充盈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10年来,柳铁二中被全国、自治区、铁路局、柳州市授予的各种殊荣70多项次,学生在参加全国、自治区、  相似文献   

12.
孙会莲 《甘肃教育》2008,(12):36-36
绿色乃生命原色。要摒弃矫饰,学会用眼睛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将自己真情实感倾注于字里行间,在写作中历练文笔、提高认识、升华灵魂,这就是“绿色”作文的真谛。“绿色”作文是一种情智生态均衡发展的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因此,开发学生的“绿色”潜能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当教师走进一个和谐有序、宁静温馨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望知识、充满友好的眼睛,教师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种幸福感、满足感和使命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怎能不才思涌动、神采飞扬?看到激情燃烧、妙语连珠的教师,听到充满爱心、耐心细致的讲解,我们的学生又怎能不对教师充满爱意、对学习充满渴望呢?在组建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健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用“心”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尝试着“具象化”的词语教学方式,即在词语教学中,把词语化作眼前的“实物视像”,令人遇目可得,真实可感。学生借助眼睛或者“心灵的眼睛”,去观察、玩赏词语所具之象,进而逐步深入到词语的情境中,积极地去探究、发现词语的意义和描绘的意境,从而增强学生自我构建意识和变外部给予为内化生成的能力。请看一则案例——漫山遍野绿树成阴《这儿真好》(苏教版小语第二册) 出示:小熊明白了,它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师:想和小熊一样,用你的双手把荒岛种上绿树吗?老师  相似文献   

15.
用一个简单的定义来阐述: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我们每个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习惯,也一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16.
天空纯净得可以用眼睛来剪裁,可以用有色眼镜去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阳光从穹隆之外如瀑布般争先恐后洒射下来,古老的绿树在阳光下自由地呼吸,摇曳着婆娑的绿意,生长茂盛互相缠绕的枝叶,把道道光影延伸到每个不可触及的角落。互不融合。很喜欢躺在沾满露水的木叶中,看着澄澄微亮的天空,树叶穿梭在我的眉际,绿色蔓延进我的眼帘,引起脑海里刮起记忆的旋风,波澜绚烂,一些往事像音符一样,跳跃在明媚忧伤的青葱阳光中,检索着一串串美好的回忆,溶蚀光怪陆离的岁月。童年,小巷,还有慈爱亲切的奶奶,每当追忆起这些景象,都会让眼泪冲洗着我清澈的瞳仁…  相似文献   

17.
张晓明 《早期教育》2001,(12):25-25
为了让孩子有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家长除了要教育他们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外,还要注意提供全面、充足的营养。科学研究证实,视力的好坏,与营养的摄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试论生态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及其特征、自然美与生态美的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经过超越之后的回归三个方面来论述生态美。指出生态美的哲学基础是现代生态哲学思想,它既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又按照生态的规律来建造;它的特征是绿色的和谐;生态美和自然美是一种复杂的关系。人工自然也存在生态美,我们渴望达到一种超越原始混沌思想的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9.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尝试着“具象化”的词语教学方式,即在词语教学中,把词语化作眼前的“实物视像”,令人遇目可得、真实可感。学生借助眼睛或者心灵,去观察、玩赏词语所具之象,进而逐步深入到词语的情境中,积极地去探究、发现词语的意义和描绘的意境,从而增强学生对词语的自我构建意识和能力。请看一则案例——漫山遍野!绿树成阴《这儿真好》(苏教版第二册)课件出示:小熊明白了,它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树成阴。师:想和小熊一样,用你的双手在荒岛种上绿树吗?老师这儿准备了小树(图片…  相似文献   

20.
魏先群  舒忆 《求学》2023,(7):11-16
<正>1917年的秋天,有一位花甲老人来到青岛,他仅用16个字,点染出了青岛的山海风情:“碧海青山,绿树红瓦,不寒不暑,可舟可车。”这个人就是康有为,在人生失意的谷底,他在苦闷中仍然从心底里赞叹青岛之美。作为开阜时间仅百年的港口城市,青岛的历史并不算悠久,但它已在这百余年的进程中逐渐发展成了如今人们眼中的新一线城市。这个城市好像有一种魔力,让人安静,又充满对生命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