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清代中期社会问题的影响涉及不同层面和领域,对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和中国传统社会的转变影响深远,对这方面问题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将清代历史作为一段完整历史看待,而且有助于打通中国古代和近代史的分界,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进程做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清代江西溺婴非常盛行,不仅持续时间长,分布地区广泛,数量多、比例高,而且其手段残忍。导致溺婴的原因各种各样,经济贫困之下的奢嫁之风和传统思想观念是导致溺婴的主要原因。溺婴的盛行对清代江西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它使人口增长相对缓慢,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并引发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促使了家庭的贫困和传统思想观念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社会中,“兄弟有序”的伦理规范与现实生活中的“同室操戈”是并存的。而这种矛盾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兄弟之间的争产诉讼,在诉讼的形成与解决中,蕴涵了家庭、宗族、亲情、宗法等社会自发性约束机制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清代社会秩序得以维护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代棚民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宏维 《历史教学》2004,6(3):30-34
清代棚民是活动在我国中部和南方山区的一个特殊移民群体.他们利用自然条件,从事多种生产,对于山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同时,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历史条件的制约,棚民的经济活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清政府制定了针对棚民的政策,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归绥是清代归化城和绥远城的统称,清代是归绥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突出体现在人口迁移上.归绥作为典型的边疆移民城市,移民性使社会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之下,城市的人口流动与社会阶层流动极其活跃.本文立足于清代的归绥城市,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试图指出归绥城市社会流动的特征以及这种现象反映出的社会深层次变化,并对从中体现出的归绥城市的结构性变化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6.
清代,黄河流域在气候趋于干冷的生态变化态势下,由于中下游人口剧增、人为活动强度增大,加以清廷对黄河下游治导与对中上游经济开发策略失当,致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程度远超前代,且其变化趋向总体是局部地区有所改善而总体恶化.其影响不仅在当时即已显现,而且还及于现代.当今黄河下游洪涝灾害仍经常发生,干流改道的威胁依然存在;中上...  相似文献   

7.
成都地区的旅游休闲传统源远流长。清代中期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成都地区旅游休闲之风日盛一日 ,极大地丰富了成都各阶层人民的精神生活 ,各类旅游消费也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手工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决了不少闲散劳力的生计问题。同时 ,旅游休闲活动的兴盛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也有继承、保护和发展的作用。但是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清代的旅游休闲活动尚未形成为一个社会行业 ,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其对生产和消费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清代亳州的社会救助体系由中央政府实施的优老、蠲免,地方政府设立的善堂、仓储设施和民间义行构成。该体系集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面向社会下层和弱势群体,以扶危济困为目的,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此外,由于灾荒较其他地区更为频繁,亳州地区社会救助设施的建立及其运行均体现出地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清朝建立后,开始给各蒙旗划定界限,严禁属下蒙古人随意越旗流动。但在整个清代,蒙古人的越旗流动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喀喇沁等南部蒙古人的北迁(又称北上)活动更为活跃,被称为"清代东蒙古移民流动的第二波浪潮"。这些南部蒙古人的北迁活动,对整个东部内蒙古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中国沿海地区长期蒙受"海禁"政策之危害,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清朝统一台湾后,当局以"国计民生"为念,果断结束"海禁"政策,转而实施开海贸易与闽台对渡政策,闽台由单口对渡逐步发展到"三口对渡",实现了清代的"三通".这是一项足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决策,顺应了社会发展之潮流,推动了海峡两岸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为台湾经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1.
戏曲发展在清代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促使清代戏曲发展的主要社会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与城市繁荣,各阶层娱乐联谊的需求,与戏曲相联的风俗习惯的形成,政治形势与思想观念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2.
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教育较之前代,在广度和深度上更为进步,按照其推行的力量由外而内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基于民族外部力量与外部文化的社会教育、基于不同民族间长期文化交流而出现的社会教育、基于民族内部力量与民族文化的社会教育,在客观上达到了国家统一、消除民族分裂、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在商业贸易危机的冲击下,催生了以“商战”思潮为核心的重商主义的复兴。影响所及,引发了近代中国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诸如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晚清政府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制度重构等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西方法律教育体系在移植进中国的同时,外语教学也伴随其中。因清末取法的主要是日本学制,故法政教育中的外语教学在语种选择上是以英语、日语为主流,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特征。清末新式法律教育中,外语教学与西方法学课程相结合,加速了西方法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我国法律教育及法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清代科举取士,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读书人奔竞于科举之途,造成一定范围的社会流动,形成了浩荡的士人漫游队伍。士人们凭科考和试差之便,出游名山大川,踏访名胜古迹,并留下记游文学作品。由科举引发的旅游活动,对清代及当代旅游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汀州地区的儒学教育屡遭兵焚而受到严重破坏,以清初王廷抡为代表的地方官员采取各种举措振兴儒学,使汀州落后的文化面貌得到改变,儒家伦理道德深入人心。这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与儒家思想传播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最早具备支撑阅读革命技术条件(造纸与印刷术)的国家,但真正的阅读革命到晚清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才发生。迟到的阅读革命不仅使阅读西学成为国人的偏好,而且刺激了晚清政治抗争的高涨,并促进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阅读革命与政治抗争的高度耦合,是由于现代政治运动呈现的四个特性(集体挑战、共同目标、社会团结和持续互动)均离不开现代大众传媒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阅读革命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使得公众在重大政治议题上难以形成有效的政治共识,致使鼎革后的民国政治长期动荡与无序。  相似文献   

18.
清代慈善机构地域分布的均衡程度与政府介入的多少成正比,完全由官方办理的养济院分布均匀;政府起主导作用的育婴堂、普济堂分布比较均衡;民间自行办理的地方善堂、宗族义庄和工商业者的会馆公所等则分布最不平衡,集中在江南地区.这种分布特征源于政府政策、救济需求和各地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互相作用.清政府的政策由各州县等地方政府来执行,所以政府起决定作用的慈善活动,其分布便比较均衡.清中期以后,随着救济需求的增加,政府对举办慈善活动力有不逮,主要依靠社会来兴办慈善事业.以苏州、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为慈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当地文化发达,善书传播广泛,行善的思想相应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好善风气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清代温州瘟疫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并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在地方政府、民间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采取刊刻验方、辨证施治、隔离检疫、疫后救济等积极的防疫抗疫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疫病的发展和蔓延,这些措施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