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卫平 《钓鱼》2006,(14):37-37
商城钓友因为多为野钓.搓饵与拉饵用得较少,最普遍用的是包饵。原因是野钓环境中,水面积大,鱼的密度小,守钓为诱鱼中的一个明显特点。以高频率的扬竿来养窝的方法。在野钓的环境下可能多数是无意义的.甚至适得其反——容易招引杂鱼。同时也容易惊扰大鱼。因此。每一钩入水.保持“钩上有饵”与“钩在饵中”这两种状态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有时真的需要鱼不咬饵,我不动钩。另一方面,野钓的对象鱼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可大可小,有鲫有草。饵的大小与状态也要尽量以一当十。大小兼顾。这对于专为池钓设计的商品鱼饵的使用.带来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赵乾海 《钓鱼》2011,(3):45-45
炸弹饵是专用于炸弹钩海竿远钓的钓饵,炸弹饵置于远方水域,它是靠其味诱鱼前来,因此,必须在“味”上下功夫,只有突出味,才能诱聚茫茫水域中的鱼儿前来摄食。  相似文献   

3.
开饵     
张炎冰 《钓鱼》2012,(11):18
以米豆麦黍薯为原料的商品饵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静置存服后才能完成装钩。可是商品饵的黏性、比重不同,除了控制兑水量和适当揉搓之外还得加入必要的辅料和添加剂才能有合理的状态。另外,随着鱼情的变化,主诱时需要松散、炸裂、雾化,主钓时需要松黏适度、轻重合理的状态,如果钓饵不在状态或过了状态,效果就差了。  相似文献   

4.
春季湖钓,由于水温低,钓鱼人多选择面朝阳的一面,也就是湖的北面找钓点下钩。据笔者细心观察,钓者多选择成品饵,因成品饵使用方便。顶多在成品饵的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经验再自行增加一些诱鱼的花样。可也有例外,一位70多岁的老者总是在湖心岛南面下钩,每天早晚两次来此钓鱼,不管别人钓多少,他也没换过钓位。  相似文献   

5.
张铨 《钓鱼》2009,(17):24-25
饵重、钩重与调目、钓目、漂尾粗细、钩饵状态、子线状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在调漂的时候、在钓鱼的时候,如果忽视了钩重和饵重,往往造成调漂或者钓鱼心中无数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洪波 《钓鱼》2008,(3):46-46
钓友小张今年秋天刚学用拉饵,他总是担心抛竿时饵散落了,所以每次都把饵和得又硬又黏,钓时左手还不断地揉来捏去。刚开好饵时,一拉,子线被绷得吓人,再用力,突然蹦出一块饵,不太规则,有时扁形有时长状,时大时小……待饵返水了,又黏得黏手,一拉,钩尖、钩柄、子线上到处都是。  相似文献   

7.
辛信  许方 《钓鱼》2008,(14):17-17
悬坠流行,但传统底坠钓组照样盛行,所以用不着厚此薄彼。悬坠调高钓低用雾化饵,逮离底接口用袖钩,用へら,用关东的比较多,但改成调低钓高,两饵一躺一立都触底了,钓咬了死钩的鱼,袖、へら、关东就看不出优势了。底坠对钩型的选择比较马虎,因为多咬死钩,鱼牵动了铅坠浮子才有反应,对钩的要求主要是大小,比如钓鲫鱼用4号或5号伊势尼,  相似文献   

8.
野塘钓大鲫     
关新铭 《钓鱼》2013,(6):32-32
从事传统钓的人,都喜欢到自然水域垂钓,并期盼能多钓点大鲫鱼。但野坑、野塘及河道等自然水域的普遍现象是小鲫鱼多又傻、大鲫鱼少且猾,因此往往难如人愿。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尽量多钓大鲫鱼呢?笔者认为,如果垂钓者有一定的野钓经验,选择钓点得当,完全可以做到。传统老钓手都知道,夏秋季节在野塘  相似文献   

9.
尚立和 《钓鱼》2008,(19):24-25
四、钩饵状态子线状态等对钓组灵钝的影响,都被囊括在盲区的大小以及钩饵与其盲区的位置关系之中 垂钓时,能清楚调钓钓组的灵与钝,是钓好鱼的前提之一。什么样的钓组灵,什么样的钓组钝?人们通过垂钓实践发现:悬坠钓比底坠钓灵;悬坠的一触一悬钓比一触一拖钓灵;  相似文献   

10.
管察 《钓鱼》2013,(17):12-14
传统钓鱼几千年,都是饵内藏钩,用鱼类熟悉的食物将钩包装起来。鱼不咬钩首先想到的是钓饵,味、形、色欠佳或露尖了,之后才考虑线组,钩大了、浮小了、坠重了、线粗了等等。以二力平衡为基础的"台钓"虽同样关注钓饵和线组,但不是孤立的,而是把钓饵、线组及其运动结合在一起,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鱼类的咬钩行为。  相似文献   

11.
刘定龙 《垂钓》2009,(8):30-32
一、鱼窝是钓位、饵料、用饵的正确结合 “三分钓技七分钓位”,在鱼不能去的地方,饵料再好也没法钓。钓位对整个垂钓结果一票否决,这就叫“七分钓位”。从饵料方面看,饵是诱鱼的,也是钓鱼的。在同一水域、类似的钓位,饵料的味型、状态和用法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味型决定了鱼会不会被饵吸引,状态和用法决定了鱼在窝子中的数量多少和位置(是在上层、中层还是在下层)。  相似文献   

12.
吴芜 《钓鱼》2014,(13):8-10
钓鱼是以饵谋鱼,姜太公直钩无饵是钓人不是钓鱼。从零星、分散、自发的钓鱼活动到集中、有组织和规则制约的钓鱼比赛,钓饵规范了,不能用虫饵,只能用粉状商品饵。竞技比的是钓技,可是同样的鱼饵因松黏、大小、轻重、味型和状态的细微差别,效果相差1倍、2倍,甚至3倍、4倍就不是技而是术了。另外招鱼聚鱼用一种饵,鱼招来钓底是一种饵,打浮是另一种饵,钓行程又是一种饵。用饵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  相似文献   

13.
张同 《钓鱼》2013,(11):56-56
过去我在钓鱼时特别重视饵的味型状态,对于小药,我认为用处不大。但通过一场比赛和一次掐鱼,我彻底改变了过去对小药的一些看法。今年4月中旬,在石家庄举办了一场《钓鱼》杂志"读者杯"的比赛,当时我也参加了,结果是名  相似文献   

14.
张炎冰 《钓鱼》2013,(9):57-57
走路两脚一左一右,交替迈进,是先跨左脚还是先跨右脚都是个人习惯。政治术语中"左"代表激进,"右"是保守。可是无分左右的商业行为也有保守和激进之分,如产品赶时髦,引领潮流,追随竞技能盛及一时却难以持久,因为一旦破解,谁都会做了,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