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我的工作是教学研究;我的责任是培养优秀教师;我的愿望是振兴一方教育。”这是敖汉旗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李化中老师说的话。他也正用他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他的这一诺言。  相似文献   

2.
梁卫星 《江苏教育》2014,(13):77-79
<正>在该书《死亡教育问答录》里,作者有这样一段话:我只是一名语文教师,无论是性教育、死亡教育、公民教育,都不是我的专业擅长。只是因目前此类教育的严重缺失而生的强烈焦灼感,使得我的课屡屡从语文越界,选择了似乎不属于语言文学的话题,意在引起更多专业人士的研讨与建设。让我会心一笑的,是"越界"这一词语。事实上,在这本书里,作者再三提到了"越界"。起初,他从语文越界;继而,他从课堂越界;而后,他从学校越界……他越界得太远,我甚至已经看不到他的背影,这个词语仿佛一卷胶带,光荣地记录着他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我得说,  相似文献   

3.
吉利是我惟一的朋友。他的成绩总是那么好,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他上课时和我一样都要打瞌睡的,可他发挥得最差的一次竟比我高了0.5分。  相似文献   

4.
拉手     
这几天,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孩子都喜欢拉我的手,见到我就会远远地跑过来,让我牵着他(她)的手走。尤其是一个叫吴的男孩子,总想拉我的手,有时还会拍拍我的衣服。这是个非常淘气的男孩,好说好动,似乎总也坐不住。有一节课,我突发奇想,看到他又在动,我就说:“你要是再这样不听话,我就永远也不拉你的手了。”他听了,果然很听话。为了表扬他做得好,我又特意和他拉了一次手,我发现对他来说,拉手比奖给他笑脸(纸贴)还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乔治·罗拉在维也纳当了两年律师,但在二战期间,他逃到瑞典,一文不名,很需要找份工作。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语言,所以他希望能够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谋一份秘书工作。绝大多数公司都回信告诉他,因为正在打仗,不需要这一类人才,不过他们会把他的名字存在档案里。惟有一家公司在回信里写道:“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误。”当乔治·罗拉看到这封信时,简直气得发疯。于是他也写了一封信,目的是想使那个人大发脾气,但接着他就停下…  相似文献   

6.
这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班。其中有一个叫小清的学生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虎头虎脑,活泼开朗,成天乐呵呵的,什么事也不放在心上;他聪明机灵,老师讲授新知识,他一听就会。可是他从开学到现在,我布置的语文、品德作业他几乎没做一回,我得天天追着他放学补作业。  相似文献   

7.
潘文彬 《江苏教育》2022,(94):67-68
<正>与杨德铸老师相识多年,他给我的印象是博学、睿智、善思、执着。我曾多次走进他的语文课堂,他的课朴实自然,总给我一种如沐春风的惬意感。学生在他的课堂上自由而快乐地学习着、成长着;我也曾多次参与他的语文教研活动,他的每次发言都鞭辟入里,总会给我一种醍醐灌顶般的酣畅。教师在他组织的教研活动中自然地获得教学智慧的生长。屈指算来,杨德铸老师已经在南京市江北新区这片教育沃土上辛勤耕耘了32个春秋。32载寒来暑往,改变的只是容颜,不变的是执着与初心。32年来,他一如既往,孜孜矻矻,生产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育思想,送走了一批批莘莘学子,培养了一位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享受着读书、教书、科研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相似文献   

8.
我和张先生相知相识二十二年,张先生是一位有感恩之心的人,他有情有义知恩图报这我知道,可是他生病是为教材建设累倒的呀!大家应该感谢的是他!为了教材建设事业,他远离家人独自在南京一干就是十三年。正是他忘我的牺牲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才迎来今天欣欣向荣的局面,可是他却因积劳成疾身染重病,现在大病初愈在休养期间又赶写了这两本书。我的  相似文献   

9.
爱是相互的     
张淑艳 《山东教育》2005,(16):17-17
今天,我批王晓昊的作业的时候,发现他又给我留作业了,他这是第四次给我留作业了。记得他上次留的作业中有一条歇后语是“赶车不用鞭子”,我一直不知道谜底是什么,当他告诉我谜底是“拍马屁”时,我笑弯了腰。我问他在哪儿弄了这么一条歇后语,他说在书上看的。是的,从他给我留的有关诗的作业中,就足以发现他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他读了《唐诗三百首》《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  相似文献   

10.
丁玺 《河南教育》2005,(4):16-16
“项城这块土地哺育了我,我要把全部的光和热留给项城。”这是项城市一高原副校长李松山从教时立下的誓言。为这誓言,他耗尽了心血;为这誓言,他献出了生命。2004年10月19日早晨,劳累过度的李松山心脏病突发,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站起来。这一年,他年仅49岁。李松山走了,带着他对事业的执着,带着他对学生的一片赤诚,带着他对亲人和同事们的真挚感情,匆匆地走了……项城市上万名群众和师生自发组成了两公里长的队伍为他送行。学生们哭喊着,奔跑着,一次又一次拦下渐去的灵车,为了再多看一眼他们的恩师——李松山。无怨无悔扎根教坛李松山1…  相似文献   

11.
程红兵这个名字,早在1991年就为我所熟知.他是第一个对魏书生的“科学化管理“提出质疑的语文教师.那时,我也正对魏书生的某些做法产生怀疑(我在最近完成的《教海弄潮》一文中详叙了这一过程),但当我读到他的《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议--与魏书生同志商榷》这篇宏文,顿有自愧不如之感.随着他的成就日渐辉煌,我对他的钦佩也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上,我正讲到起劲处,突然,李×指着黑板小声地说:“老师,你有一个字写错了。”这时,同学们都停下来看着我,而我则看着他。他睁着一双大眼睛怯生生望着我。嘴唇轻轻动了动,但始终没有发出声音。我微笑着鼓励他:“不要紧,老师会听你的,请相信我好吗?”他眨巴着眼睛,好一会儿才说:“老……师……,匕……首的匕……一笔是撇,你把它写成了横。”想不到的是,李×的话音刚落下,全班一阵哄堂大笑。我心里一阵纳闷,为究其原因,我叫起班长,问他:“你笑什么?”他理直气壮地对我说:“老师,这不能算错,这只是写法的误差。”我注意到下面也有不少同学…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宫航飞曾经是让我非常头疼的一名学生。好长一段时间,我为他的语文成绩感到十分担忧却又无可奈何——字不是潦草,而是根本没有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作文就那么三四百字,东一句西一句的,胡拼乱凑,不知所云。我曾多次找他谈话,好听的难听的说了个遍,每次他都作洗耳恭听状,可事后依然是“涛声依旧”。  相似文献   

14.
李祖贵著《语文的突围》(长江出版社2011年版)这部书稿,我认真通读过,不少篇什还行去几回头。这是一本有理想的书,一本个性化的书;是知性的表达,也是情感的抒写。作者虽是我的老朋友,但没有系统阅读其文字之前,并不全面理解他。今口诵其书,想见其人,这才把他的外表和内里统一起来:他面容沉寂而内心沸腾,书生白面而志存高远,短小精悍而心雄万夫。作为一位较为成熟的研究者,祖贵先生在自己的思想视点下感受、思考和研究,涉及到语文教育的多个领域,涉及到人文社会,形  相似文献   

15.
永运的森林     
杨朔是散文大家,他所写的散文都是精典之作。《荔枝蜜》一文被选入中学生课本,更是堪称典范之作,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当我正在说这篇散文怎样美的时候,一个学生私下里说:“这不是没有缺点”我于是停下来问他有什么缺点?他说:“文中‘我’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就写得很呆板.你说,我说,一点变化都没有。”我一想,这  相似文献   

16.
自从我呱呱坠地起,有一个名字走进了我的生命,有一个人就开始陪伴我的一生,他就是父亲。自从我的思维开始运转,开始有记忆时,他就出现在了我的身边,也许更早,也许就在那一刻,这都不是我要关心的。父亲常常逗我开心,教我学习,教我怎样做人……我纳闷,因为他对我太好了,我问他,总是笑,似乎笑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从来都不生气,以至于我认为父亲天生不会生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的笑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的梦境中。渐渐地,我懂得了这是人世间一种最伟大的爱——父爱。只要父亲看见我,他就笑得很灿烂,笑声里,他为我创造了温暖的家。在…  相似文献   

17.
父女情深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位好父亲,而他的好绝对不止物质上能给予我的,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爱,尤其是去年我来到这所学校,才发觉,我欠父亲的太多了。  相似文献   

18.
青春无价     
说实话,作为年轻人;我曾经非常羡慕老校长,倒不是羡慕他阅历丰富,也不是羡慕他学识渊博,就是羡慕他的工资,他的工资是我的2倍。我把这个心事告诉他,他听后哈哈大笑,继而神秘的说:。要不咱俩换换,你用低收入换我的高工资,我用这满头银丝换你这黑发年少?”我赶忙摇头。霎那间我意识到:我目前确实没有令人羡慕的可观收入,  相似文献   

19.
丈夫的私房钱是公开的,这倒不是因为他明目张胆,而是他藏私房钱的技术实在不太高明,撒谎的本领也欠老练。一天,我整理抽屉,无意中发现铺在抽屉底的报纸下压着几张百元的钞票,我没有动,依旧放好。丈夫下班回家看见抽屉里较以前整齐了,脸上颇有些不自然,但看我不动声色,大概以为我未发现,渐渐心安。我明白了,这定是他的私房钱无疑。  相似文献   

20.
流逝的情感     
他是我一位非常特殊的朋友,小学的时候,我们曾经做过两年的同班同学。之后他转学了,再后来他读了高中,而我却走进了师范。我们一直过着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活,要不是一天他突然发短信来说他考上了大学,是我的一个同学告诉他我的手机号的,也许这一辈子对他的记忆只能看小学的照片时会偶尔勾起。老同学重逢心中当然有着说不出的喜悦,之后我们便常有短信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