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的“苍黄”一词,隐藏著一个典故,暗含著一个历史文化迷宫。“苍黄”,实则源于黄巾起义十六字口号,而此口号又隐含著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时间恰好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土为王气之日。  相似文献   

2.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是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提出的政治口号。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这次起义原先“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后因叛徒告密提前于二月间发动。所谓“岁在甲子”,就是说这一年是甲子年,这是古代用干支纪年的一个实  相似文献   

3.
骆丹 《华章》2012,(31)
苏轼、李清照均为宋代一流的词坛大家,二人在词学批评领域也都有极大影响.自苏轼不满柳永词而提出“自是一家”的口号后,李清照又在批评苏轼等人的基础上提出“别是一家”说.这是二人词学主张的核心.探讨东坡、易安词学主张、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的异同,从“自是一家”和“别是一家”的比较分析中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6,(3)
我国古代有所谓“苞苴”一词。苞苴本为蒲包,“编束萑苇以裹鱼肉”,故也用来指馈赠之礼。《荀子·大略》中载,商汤帝因天旱而乞雨,曾言:“苞苴行与?谗夫兴与?”看来,古人求告苍天也是要送礼的,所以后人就将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爆发的波澜壮阔的黄巾大起义,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利用宗教作掩护的农民大起义。它有力地冲击着东汉王朝的统治,使之临近崩溃的边缘,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农民战争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载,张角曾提出四句宗教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为动员农民起义的口号。长期以来,对这一口号的探讨,是黄巾农民起义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多数同志认为,这一口号是以宗教谶语的形式来表达农民的革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沉思录(五)五、划清几条界限章熊我们熟悉的“教学”这个词固然很好的反映了“教”与“学”两方面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同时更突出了“以教为主”的传统观念。钱梦龙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立即引起很大反响,就是因为这个口号切中了通病,所以在有识者中得到...  相似文献   

7.
“悠悠”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而且也是极美的一个诗歌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诸如“斜晖脉脉水悠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等名句俯拾即是。许多古典诗歌作品正是因为“悠悠”的恰当使用而使得全诗形象鲜明,气韵生动,声情并茂,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范作品。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起,“正能量”一词开始流行,有人还提出“传递正能量,拒绝负能量”以及“爱一个能给你正能量的人”等口号。我一直以为,所谓的“正能量”只不过是网络时代产生的新名词,和自己的生活没什么交集。却未想到,原来自己一直身处负面能量场当中,  相似文献   

9.
“校长”一词在笔者看来,不是官衔和光环,而是重担和使命。我们能否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口号?我们能否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校长必须做出掷地有声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苏轼、李清照均为宋代一流的词坛大家,二入在词学批评领域也都有极大影响。自苏轼不满柳永词而提出“自是一家”的口号后,李清照又在批评苏轼等人的基础上提出“别是一家”说。这是二人词学主张的核心。探讨东坡、易安词学主张和审美理想的异同,从“自是一家”与“别是一家”的比较分析中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这虽不能包含二人词学主张的全部,但对于我们更客观地理解把握他们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戏说”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化热点,这些“戏说剧”以浓重的市井气息,油滑、搞笑的手法赢得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的大卖点。这些“戏说剧”与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比较,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类似之处,都有戏谑历史的成分。但是,追本溯源,两揭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化语境下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的《故事新编》植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启蒙化语境,而“戏说剧”与全球语境下的后现代化思潮中的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江涛 《培训与研究》2006,23(12):41-42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始于传统文化的体用观,在中国近代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体西用”论应引起我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历史感”与本科历史学专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感"是人文科学的产物,"历史感"教育在高校本科历史学专业中具有必要与重要的地位.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历史感"的教育,"历史感"往往被混同于历史观,需要从教与学两方面引起重视并贯彻"历史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博物”观念及其相关工具书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西方学科分类意义的博物学概念在近代传入中国,据此,中国编辑出版了新式博物学教科书和辞书。考察中国博物观念及其工具书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变,比较中西知识结构和分类体系的不同,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比《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的异同 ,确认课程标准的创新精神 ,进而说明与时俱进是历史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倪瓒一生虽无关于画学的理论专著问世,但偶见于其诗文、画跋中那只言片语"逸"的言说,加之萧疏简淡、独创性灵的"高逸"画风,却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风范.文章梳理倪瓒绘画中"逸气""逸笔""逸格"之间的关系脉络,蠡测其"逸"诸因素之间的内蕴关联.  相似文献   

17.
“韵”的流变与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韵”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一个原生本土范畴 ,它既具有本体论意义 ,又具有特征论意义。“韵”已成为一诗学和美学传统 ,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认为,历史是总体的现实,是人的“行动”。历史又意指了一种现实的生成性和一种感性的生活的时间性,因此,历史又是一种无产阶级自我认识的方法。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回到“历史”中才能达到马克思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本文以语感为切入点,简略回顾了语文单独设科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历程,区分了“混沌化”和“科学化”这两种观念和做法,并指出语感培养应依靠语文教学的“混沌化”,而非“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说文解字注》使用的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浑言”、“析言”术语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浑言”、“析言”在汉语词汇学方面的成就;“浑言”、“析言”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