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安忆中篇小说《我爱比尔》呈现给人们这样一种现象: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洞开国门时,以上海文化所孕育出的女性阿三为代表的政治艺术家们,由于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文化,在他们灵魂深处有着无法摆脱的传统情绪。虽然他们竭力希望与西方文化相认同,但在两种文化的冲撞中,其悲剧性结果是: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只能成为浮华生活的主角、精神世界的游牧者。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晚清湖湘理学群体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面临着艰难的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太平天国不同,晚清湖湘理学群体以保卫孔孟之道和恢复传统美德为拯救时局的良方。因此,在引进西方科技文化的同时,他们特别注重守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实践平生所信仰的理学基本价值,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维护传统文化价值,回应西方文化在文化深层价值领域的挑战,即成为他们的群体立场。  相似文献   

3.
赵京华在《寻找精神家园》一书中将周作人与胡适一起列为“温和的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赵京华如是说:他们曾经是五四新文化阵营中激烈反传统的人物,有过激进主义的倾向,但始终坚持唯义化主义的立场;不能认可突变式(暴力革命)的社会改造方式、他们执守五四民主精神,努力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传统文化有所肯定而志在两种文化的重新整合,理智上拥抱西方而在情感上同情以至迷恋于传统.他们不忘现代意识和世界视野,却脱不去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热心于中国的社会政治,但因对历史的忧患与现实的失望而往往疏离政治,最后又莫明其妙地卷入复杂的政治旋涡.  相似文献   

4.
近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近代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显得矛盾重重.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怀疑与否定,承认西方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传统文化眷恋不舍.王韬的文言小说正是反映了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这种特殊心态,他在妇女观、婚姻爱情观、科举观等几个方面都体现出经过了西方文化洗礼的崭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传统文化仍然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初中国画存在于一个特殊和矛盾的文化环境里,在关于中国画如何发展的"中西论争"中大致产生了四种不同主张的派别:改良派、国粹派、折衷派、传统派。其中"传统派"的存在很尴尬,在混沌迷茫的时代,他们往往被误归入"国粹派",可有些思想又和"折衷派"相近。他们不绝对排斥西方先进思想,对西方画学有深刻的了解,提倡传统文人画的理念,在重新整理后发现"传统"派在当时可谓既坚守又进步。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认知度并不高,他们更多关注西方的一些文化,特别是一些西方节日和餐饮成为时尚潮流,传统文化有被看成落后守旧倾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从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科学家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科学家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有相当影响.一般而言,民国时期的科学家,对于西方文化均有较高的认同感.他们认为,西方文化的本质是科学和民主,因而推崇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尤其是其科学性的特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一般反对以等级秩序为特征的价值观,尤其强调儒家文化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但他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前人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精神,进行了认真的挖掘和褒扬.民国时期科学家中少数人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偏爱,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史户利 《陕西教育》2005,(10):42-42
中国油画历经几代油画家的探索和实践,他们对西方油画的传统采取的学术态度、文化心理和学术方法,大致分为二类:一部分画家有比较厚实的中国文化艺术修养,对西方油画采取学而兼融中西之法;一部分画家由于文化和理论上的不足,采取对西方油画某家某派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的效仿,在很大范围内出现从一种模仿到另一种模仿的怪现象。中国油画要发展、要成熟,除了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油画的精髓之外,更重要的是确立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创造中国  相似文献   

9.
辜鸿铭和林语堂两位学者曾以全力投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介绍工作,他们以文化保守主义为视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参照,批驳西方歧视与偏见,致力构筑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良好形象,为中西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作出了贡献。本文在分析二人对外介绍同与异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外介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高颖舒 《大学生》2013,(13):136-136
在海外长大的孩子.简称华二代。与我们第一代出国的人相比.他们有不一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令人欣慰的是.不论生长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华二代虽遭受众多挫折.但是他们不仅接收了中国传统的良好家庭教育.也认同了西方的正面价值观。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和冲突,他们却能在外积极面对西方文化,也能把正面的西方文化带回家中,感染家人。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林语堂两位学者曾以全力投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介绍工作,他们以文化保守主义为视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参照,批驳西方歧视与偏见,致力构筑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良好形象,为中西文化实现平等对话作出了贡献。本文在分析二人对外介绍同与异的基础上指出其对外介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华人小说有深远的影响,在进入西方本土文化时,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的冲突,使西方华人小说充满了文化的矛盾。新老移民的文化情结,使他们始终具有灵魂的漂泊感,以边缘人的身份和尴尬的文化心态,无法最终跨进西方文化的门槛。而东南亚华人小说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血缘的关系,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都对东南亚华人小说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多样性来源于东西方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汇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意识,一种与西方截然不同审美观.在全球化时代,西方许多领域的学者已把"西方中的东方"纳入他们的研究领域中.因此,我们随处可读到西方人有关中国文化的评论.但是,作为东方学者,我们也应学会认识"东方中的西方".一切文化生来平等,不同的文化互相依存.只要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一个正确认定,我们就敢于吸收一切外来文化而丰富自我.  相似文献   

14.
近代知识者的最大痛苦在于:当强烈的受挫意识使他们下定决心向西方学习时,西方文明已开始滑坡;当他们激进地提出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时,却又无法在思维模式、感情倾向、精神气质、信仰系统、价值取向上割断与传统的深刻联系。本文具体分析了苏曼殊的这种痛苦,并进一步考察了他在中西文化冲突下的艰难选择和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后期,夷夏观念的演变是复杂的。就下层民众而言,他们仍然依据传统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盲目排外;而在上层,夷夏之辨的演变则呈现出两种趋向:一种是在文化层面发挥夷夏之辨开放的一面,主张学习西方,  相似文献   

16.
晚清儒学     
《现代语文》2007,(10):101-101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伴随着西方强大的经济侵略,西方的思想文化也以空前的规模、力度和深度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面对这一文化危机的挑战时,主要产生了以下三种不同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法文化形而上层面的自然法体现着西方"因自然而人事"的一个重要思想传统,其悠久的"法则"意识浸透着整个西方文化。洛克、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也深刻地受到各自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影响。自然法既是他们儿童教育观念相互联系的思想根脉,又是他们儿童观相互分歧的思想基础。如果从古典自然法这一角度来解读他们的儿童教育思想,我们将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西方儿童教育观念所赖以形成的语脉,以及认识到一种儿童教育思想的形成所需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的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呼啸东来,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获得了绝好的变异和再生的机缘。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大潮中,异军突起的留学生群体,不仅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西方文化步入中国的重要媒体,而且在“母体”文化和“客体”文化的重新选择中,塑造了新的文化品格,产生了传统与“西化”交融在一起的留学生文化。他们恰是在走向世界和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真诚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当代大学生肩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的重任,但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失去价值关怀。通过调查得知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施以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随着开放,西方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潮和品类不一的文化现象纷纷涌入我国。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一度曾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缺乏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能力,因此导致他们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一味否定我国传统文化。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新文化,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怎样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鲁迅为我们树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