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已故暨南大学教授翁显良先生翻译译文采用散文体,译笔流畅、传神而独具风格。他的实践和理论丰富了我国的译学宝库。文章从三个方面对翁氏的译论遗产作了研讨。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7,(2):80-82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现象,文学自译却并不罕见。国内外很多作家都曾进行过自译实践,林语堂就是一位在自译领域大放异彩的著名作家。他借助于中英文创作、编译、自译等多种方式,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以林语堂作品为例,结合其翻译观,对林语堂文学自译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自译作品中厚重的理想主义文化情怀以及对审美要求始终如一的坚守,并分别就林语堂作品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体验观的框架下,语言的可译性。不同语言的概念表达中包含了不同的体验,体验的同质性就决定了语言的可译性;体验的异质性限制了语言的可译性,使得可译性具有限度。从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和伦理道德四个角度,论述了通过寻找"体验等值体"可以减小可译性限度,使原文和译文尽量拥有体验的同质性,进而让译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其丰富的译诗实践中,形成了精辟入里的译学思想:肯定译诗的艺术性,秉承“宽严有度”的翻译原则,择取“陌生化”翻译取向,坚持“翻译与研究并举”。袁可嘉的这些译学观念不仅指导了自己的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译诗实践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翻译观对后殖民语境下的汉语典籍英译活动有着决定性影响。文化意识、语篇意识和主体认知的完美融合才能帮助译者更好地实现典籍英译的目的:破除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情结和文化帝国主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重塑中华民族身份与形象,使东西方能真正共存共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代译界楷模朱生豪见诸文字的译论并不多,而涉及翻译对象、翻译过程、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却呈现出多维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7.
可译性问题     
可译性是传统翻译观的范畴,它基于一个假设:原作有终极意义,可译性就在于完整无缺、毫不改变地加以再现,否则就是不可译性。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论和语言游戏观出发来研究可译性问题,可以引申出这样的观点:在语言游戏观下,翻译变成了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它客观地存在着。翻译并非终极意义的再表达,而是在视域融合下的合理的意义阐释活动,而作者意图和作品意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异,由此消解了可译性概念。  相似文献   

8.
威廉姆·冯·洪堡特的语言理论和翻译理论源自一人,其间应该存在着千丝万屡的关系。本文试图探寻洪堡特的一些语言理论和翻译理论的内在联系,主要是用辩证法这一根主线,把两者联系起来。洪堡特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辩证理论——"语言是一又是多",同时,他对翻译是否可译也有一个矛盾的说法。笔者试图寻找其关联所在,意在证明洪堡特对翻译可译与否的看法也是一种辩证;观点的同时,分析其语言观与翻译观的连贯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刘美隆 《海外英语》2013,(21):170-171
诗人穆旦是杰出的翻译家,他曾为国人译介了大量浪漫派诗歌和部分现代派诗歌。穆旦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诗作翻译成英文,这些自译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及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观:反对逐字逐句的直译;在语言运用上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时须兼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诗的语言去译诗,从整体把握原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10.
奈达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翻译界往往过于关注奈达的翻译科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他的诗译观。事实上,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圣经》翻译的实践,更是以《圣经》翻译为研究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作为散文式诗歌文体中的经典之作,《圣经》中《雅歌》一章的翻译必然包含在奈达诗译观的探讨范围之内。本文拟将奈达散见于《对等原则》一文中的观点加以梳理、整合,并试图结合《雅歌》翻译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揭示奈达诗译观对诗歌翻译实践尤其是《圣经》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马建忠和胡适分别于1894年和1914年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为基础,探讨其理论意义。首先,对现今研究“善译”观的某些观点予以驳议;接着,对比马胡二人“善译”观中的主要思想,指出它是关于译者中心论的理论模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溯‘‘善译’’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对翻译思想独特的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本雅明的语言观入手,对文中语言与意义、原作与译文的关系以及可译性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探讨本雅明对翻译终极目的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养生谚语,小而精悍,是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在养生谚语英译过程中,必须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尤其是中西方养生观的差异。笔者在中医谚语英译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以中西方养生谚语为例,来比较一下中西方的养生观。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译坛影响深远。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审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译作,发现其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译者中心"的翻译理念。以林语堂的自译作品《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为例,发现其在翻译策略的适应选择上,成功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达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之"同"入手,论及两者之"异"。通过对"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两种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实质上是接受美学翻译观发展的另一个极端;在充分肯定二者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种译学范式自身的局限性以避免翻译学术研究中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现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之“同”入手,论及两者之“异”。通过对“接受美学翻译观”和“解构主义翻译观”两种译学范式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解构主义翻译观实质上是接受美学翻译观发展的另一个极端;在充分肯定二者对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两种译学范式自身的局限性以避免翻译学术研究中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7.
成仿吾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文学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人们对成仿吾的关注主要是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抛开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的身份,从一个翻译家的角度来探究成仿吾的译诗观、译诗的翻译思想,并力求对他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作品作一客观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翻译能力除了与译者的双语水平和翻译技能密切相关之外,还与其翻译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典籍英译这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译者主体的翻译观尤为重要。只有实现翻译观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文化意识、语篇意识与主体认知的完美融合和良性互动,才能造就优秀的典籍英译人才,实现典籍英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翻译界逐渐将目光从西方译论转向中国传统译论.和合翻译观作为中国传统译论之一,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正在吸引更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和合翻译观,对摩诘代表作《过香积寺》的中外英译文本进行横向与纵向维度的对比分析.和合翻译观既对诗歌翻译研究有着强大的阐释力,也对实际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