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子兵法》蕴含的智慧有战术智慧与战略智慧之分,其中战略智慧更值得重视。孙子战略思想中的止战思想是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代表,孙子在其著作中详细并深刻地阐明了止战的形式、方法与目的,对当今的世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子"敌战"思想是孙子军事战争理论的基调所在。"敌战"思想的内涵包括了敌我对立,主动进攻,胜敌而益强的具体内容。"敌战"思想与"慎战"思想、"胜战"思想及"备战"思想共同构成了孙子军事战争理论的体系,而"敌战"思想是这一理论体系中的主导因素,是其理论架构的基石。孙子"敌战"思想在现代国际产业竞争和产业战略管理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是孙子兵法思想的第一个核心理念,孙子对知的认识有亲知、闻知、尽知、先知、知常和知变的内容与层次。孙子这整体性、系统思维的知的理念对于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具有引导性的作用,中国企业出现的企业发展战略的理念缺失、战略眼光短浅和鬼神迷信等大问题,都是因为知出了问题而“发病”,“先知而后战”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是永远的法则。  相似文献   

4.
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梅 《滨州学院学报》2007,23(5):117-120
"仁"的思想是构建孙子军事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一。孙子虽然较少直接论述"仁",但他阐述的"慎战"思想、"全胜"思想和"战后修功"思想却集中体现了"仁"。孙子"仁"的思想与战争法的基本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研究孙子"仁"的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战争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学作为具有开放性和极强生命力的思想体系,是与前人及同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卓越智慧。孙子兵学在人类发展史上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孙子兵学被拓展运用于政治领域,发展为中国传统的治国智慧;孙子兵学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等领域;孙子兵学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智慧之书,在军事学术上所表现出的智慧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战略智慧,特别是其大战略智慧,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孙子认为,通过不战而胜、胜于无形,利用矛盾、坐收渔利,预知胜负、谋深虑远,胜于易胜、应形无穷,就可以实现全胜战略.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借鉴吸收孙子军事思想,并对其加以继承发展。王夫之继承孙子"慎战"思想,对战争持审慎态度,认为要兴盛取胜,必须推行仁德,这才是兴国治军之根本。继承发展孙子"任势"思想,强调作战要因势制敌。继承发展孙子"五事"中"法"的思想,重视足食足兵,教兵备战。此外,王夫之还发展了孙子有关主、将、卒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思想,重谋思想以及奇正思想。王夫之的军事思想是在吸收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优秀传统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国传统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被推崇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其中阐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攻心战略,影响更大,声誉更高,许多国家已把这一战略思想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运用得炉火纯青。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实行“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攻心战略的大前提和大环境已经到来。这个“大前提”,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尖端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强大到不能轻易使用的程度;这个“大环境”,即世界各种力量对人类生存与和平的认识深刻到成为制止战争的洪流。“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攻心战略是高明而科学的理论构想,是高于军事战略的完美战略,是抑战、遏战的妙策良方,是制胜对手的理想武器。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流的今天,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攻心战略这颗人类智慧的璀璨明珠,对于世界乃至世界未来的指导意义尤为重要和直接,给世界发展与人类和平带来的利益更为巨大而明显。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攻心战略,是遏止战争、维护和平、造福人类的最佳方略。  相似文献   

9.
宋代苏轼不仅在文学、经学、为政方面卓有建树,而且其兵学研究也颇具特色。苏轼的孙子兵学研究文章主要有两篇,其主要内容有对孙子价值的肯定,也有对其思想的批评。对孙子思想的批评与当时的政治现实与思想状况有关,也表现了苏轼儒家的基本立场。苏轼对孙子思想的运用更多地体现在战略层面,并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与从政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是对孙子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战略理论是孙子军事学说的主体部分,《孙子》十三篇,以“庙算”这一战略概念为核心,渐次论述了“安国保民”的战略目标,“五事七计”的战略运筹、“不战屈敌”的全胜谋略,“知彼知己”的指战原理,其主旨首尾一贯,结构率然有序,体大思精,成就辉煌,《孙子》的战略论对当今时代的战略研究仍有着重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整体上考察《孙子兵法》的文本,发现孙子对如何制胜这个问题的战略思考,充分展示了慎战、知战、控战、胜战和不战五重战略思维境界。梳理和解读孙子的五重战略思维境界观,可以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人们提升战略思维境界提供借鉴和启迪,进而有利于理解我国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  相似文献   

12.
清代诗人追忆孙子“吴宫教战”故事,意在颂赞孙子的治军严明,肯定孙子在吴国的功绩。清代诗人也从不同角度盛赞孙子兵学思想,认同其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的地位;援引或化用孙子兵学战略、战术和治军范畴,肯定孙子兵学思想在战争制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滨州学院学报》2018,(1):20-25
作为东西方传统军事理论著作的代表,《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在战争制胜理念上存在"道胜观"与"器胜论"的不同,在战略追求上存在"全胜"与"战胜"的区别,在战略哲学根源上存在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绝对战争论的不同。基于此,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仁道"互利思想、"全胜"谋略智慧与"和合"文化追求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既是中国文化的战略追求,也是人类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济世良方。  相似文献   

14.
孙子创作《孙子兵法》时正值春秋后期,可借鉴的文献很少。孙子受当时贵族学《诗》、用《诗》的社会风气及浓厚的《诗》学家庭氛围的熏陶,研习《诗三百》,为形成自己的军事思想而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诗三百》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影响了孙子"慎战"思想的形成,其战争诗含有孙子"为将"五事"中的"道"将"法"的萌芽,而突出军事威慑力量的描写则启迪了孙子全胜攻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知战"思想是《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并贯穿于整个兵法十三篇中。全面分析"知战"思想的深刻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认知信息化条件下夺取和保持战争核心制权的重要地位。结合典型战例,从"以先知求战的主动、以全知求战的全胜、以真知求战的效益、以阻知避战的被动"四个方面对孙子"知战"思想进行了诠释,对全面把握"知"与"战"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信息主导意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春秋末期孙子所著兵法十三篇,以《计篇》开头、《用间篇》结尾,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系统性、规律性和实用性的兵学经典。探索孙子兵学思想之源,要抓住孙子慎战、爱民、谋略、用间等主要思想,并与《史记》之五帝、夏、殷、周诸本纪及其他有关史料加以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孙子以地缘为研究支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地缘观,孙子首创了诸多地缘概念,深入探讨了地缘与战争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地缘思想体系。从当代军事学术的角度出发,孙子地缘思想可区分为三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地缘环境思想、地缘战术思想、地缘战略思想。针对不同的地缘态势,孙子提出了相应的处置之道,既有拘泥一域、操作性强的具体行动原则,也有着眼大局、关照枢纽的战略指导思想,形成了实践性与理论性兼具的鲜明特色。深入探讨孙子的地缘思想,有助于理解孙子的军事思想精髓,进而完善其军事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金菲 《考试周刊》2015,(24):116-117
<正>如何在课堂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把学生认为"枯燥"的思想品德课变得"鲜活"起来,是每个思想品德老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而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要增强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最近我阅读了《孙子兵法》,发现孙子的思想智慧给了我很多启迪,尤其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虽然我们的教育不是战争,但是同样需要智慧,接下来就如何巧用孙子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乘法口诀在我国早就产生,远在春秋战围时代的书中已见引用部分乘法口诀。完全的乘法口诀最早见于《孙子算经》,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一一如一”止,共计四十五句。口诀开头的两个字是“九九”,所以叫“九九口诀。”  相似文献   

20.
宋代以"崇文抑武"为重要治国方略。这一方略一方面强化了孙子兵学"文"的方面,促进了孙子兵学文献的繁荣和发展,而且使《孙子兵法》的"慎战"、"备战"、"将道"以及形、势、虚实等军事思想与儒家统治思想相对接,上升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孙子兵学作为"武"的特质,其诡诈机变之术,带有强烈实践性特征的作战指导原则却遭到排斥,使之难以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获得创新和发展。这就使孙子兵学出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裂。这种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宋以后孙子兵学的发展走向,也成为中国传统兵学文化值得关注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