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校组织学生打预防针,本是件好事,但这次却捅了个不大不小的“娄子”,让我们先来看看事情的始末。  相似文献   

2.
心吾 《中国研究生》2012,(10):63-64
贵刊今年第9期上曾做了关于厦门大学女博士"下基层"事件的专题,各种的评论我不再赘言,大家可以自行查询,我只是突然想起了厦门大学的"校主"陈嘉庚先生,想起了他的一件"小事"。1940年初,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发起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陈嘉庚本人及随行四人于同年3月25日乘飞机到达重庆。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爆棚的时代,互联网web2.0所带来的一个空前的社交互动平台更使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应运而生.相比传统媒体,公众有了更为轻松自由的信息接收和传播平台、意见充分表达的环境以及便于搜索的大数据背景.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形成的最大障碍是话语平台的垄断,而在现代网络这样的虚拟国度里,人们共建了一个意见自由表达的公共领域.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公共表达的领域里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自媒体时代下网群事件进行分析,研究其特征与性质,并针对网民的行为提出一定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5.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从理念层面的反思、培养利用引导网络媒体的能力、建立稳定完善的体制机制、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高校群体性事件对策。  相似文献   

6.
姚景 《老年教育》2013,(2):26-27
"房叔"还未走远,"房妹"又粉墨登场,一家四口各有两个户口,共拥有房产31套,而且多数在经济适用房小区,令人震惊。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在内的保障房制度,是我国重大惠民工程,主要是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但在一些地方,却变异为腐败温床和寻租工具。如近年来曝光的住经适房开豪车、"N连号"事件等,反映了经适房管理的乱象。  相似文献   

7.
乌鲁木齐"7.5"事件作为一起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新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也损害了新疆的声誉。鉴于此,本文从受害者、媒体、非营利组织、教育部门等角度,对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少年电脑世界》2009,(3):F0003-F0003
这个周末.偶选择在家里做一次宅男.窝在家里上个小网.玩个小游戏。当然喽.还有暴妈为偶精心准备的美味肉肉大餐。嘻嘻.小日子过得是悠哉悠哉!宅男可不是白做的.偶在网上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小游戏——“食人花”。游戏操作很简单.只需帮助“主人公”——“食人花”捕捉它要吃的食物即可。  相似文献   

9.
思考“非典”事件发现,优良、高尚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对于抗击“非典”具有非常重要的伦理功能,这种功能对于现代化建设同样具有重大意义;透视“非典”事件还可以看到,抗击并战胜“非典”在伦理上向社会和人们迫切诉求普遍信任、社会责任感、健康生态道德观和正确、合理的价值观,这种伦理诉求对于我们社会的未来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今天课间操后,我让全班幼儿都趴在桌上休息一会儿.突然,冯志威举手报告说:"老师,谭富航骂你是狐狸精."我听了这话后,非常吃惊.因为谭富航一向聪明、能干、懂礼貌,他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个好孩子的形象,他怎么能说出这样不尊敬老师的话呢?我不相信!于是,我微笑着对谭富航说:"你到老师跟前来,老师有话要问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中苏两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两国所处国际政治环境的不同,中苏两党在国际形势、工人运动和对斯大林的评价等问题上出现重大分歧,并反映到各自的发展战略中.发展战略的矛盾导致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关系的范式和准则的非制度化,使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逐渐演变成在国家利益方面的矛盾,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12.
1968年发生在美朝之间的"普韦布洛号"事件在东北亚地区制造了紧张局面,苏联对该事件采取了看似矛盾的政策,实则不然。美国最初认为,苏联与"普韦布洛号"事件密切相关,但在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很快改变了对苏联的这种看法。危机的和平解决取决于美苏双方存在着共同的政策底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媒体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取得叮突破,其中湖南卫视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该台以“娱乐崛起”、“娱乐立台”,在冰灾、地震等重大事件面前,迅速实现“新闻转向”,然而客观来看,常态新闻报道并不是该台的强项。重大事件频发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是传媒影响力之源。在新的形势下,主流媒体要实现高端崛起,就必须打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影响力,必须坚持咬定“新闻”不放松。  相似文献   

14.
陈建兰 《天中学刊》2006,21(4):10-14
苏联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导致了其族群意识的变化:列宁时代与斯大林前期实行向落后族群倾斜的优惠政策,这一政策导致非俄罗斯族群族群意识的增强;而在斯大林后期至勃列日涅夫时期,民族政策的失误带来了各族群族群意识的增强;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则导致了族群意识迅速向民族主义的转变。而苏联各族群族群意识的变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15.
稳定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特点,而正是这种不求上进的稳定导致勃列日涅夫时期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墨守成规,僵化教条,形式主义泛滥成灾。光说不做,粉饰现实,限制民主,无视世界发展潮流成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风气。在劳动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国家,主人们却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于是通过非正常手段要求民主、自由、权利的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就成为伴随勃列日涅夫执政始终的重大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尽管国内学界出现文化研究的热潮,确实扩大了文艺学研究的范围,其中不少新理论、新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并没有突破文艺学已有的研究范式,仍然主要局限于社会阶级批评、经济分析、意识形态的方法论与政治性旨向等前苏联文论模式,未能有效地实现文艺学学科体系的转型,难以承担其重建重任。  相似文献   

17.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陆民国史学界对发生在1946年奏的反苏运动及其性质的认识上,一直持否定态度或讳莫如深。在解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在系统阐述这一运动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就以往学界认为国民党操纵运动,运动中的反共口号及《新华日报》被砸事件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反苏运动的性质及主流做出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8.
高放同志能站在邓小平理论的高度,根据我们党在“文革”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重新认识和研究长期影响苏共思想政治路线的“左”和右的问题。高放同志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梳理和归纳出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三大矛盾,从这三个主要矛盾中去寻找导致苏联剧变的深刻原因。第一大矛盾是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第二个大矛盾就是党政军官僚高薪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三个大矛盾是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高放同志研究苏联剧变问题的另一个特色是能从历史根源上寻找和分析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高放同志能着眼于从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问题上寻找苏共作为一个政党遭到失败的根本教训。  相似文献   

19.
Universities may contribute to a nation’s social cohesion through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means. In their syllabi they may include techniqu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complex social problems. Faculty may model good behaviour in terms of listening and understanding points of view that may contradict their own.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may illustrate ways to lead honourably, which can enhance the chances for achieving consensus with respect to future dilemmas. This project assessed typical areas of university tension, including academic freedom, equity of participation and academic honesty. Three different universities were chosen as sites for faculty interviews—a foreign private university in Kyrgyzstan, a flagship state university in Georgia, and a regional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 recently upgraded to university status in Northeast Kazakhsta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arena wherein universities can influence social cohesion in these countries is the manner by which they address education corruption. The paper reproduces the statements of those faculty members who participate in corruption as well as those who refuse to participate. It concludes with some prediction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igher education to social cohesion.
Stephen P. HeynemanEmail:

Stephen P. Heyneman   received his PhD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1976. He served the World Bank for 22 years. Between 1976 and 1984 he helped research education quality and design policies to support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Between 1984 and 1989 he was in charge of external training for senior officials world wide in education policy. Between 1989 and 1998, he was responsible for education policy and lending strategy, first for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nd later for the 27 countries of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In July 2000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at Vanderbilt University. Current interests include the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social cohesi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ducation services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st to higher education corruption.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党群关系的实质即为利益关系,因此,立足于苏共党群关系发展,以利益关系为主线,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各级地方组织活动,党员的个体行为等方面,从宏观、中观以及个体角度入手分析社会主义苏联解体过程中党群关系发展的历史状况,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以期对社会主义国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