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里森在其创作之初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表达她的民族主义女性主义观:黑人女性追求解放和自我须包含追求经济独立,传承民族文化,与黑人同胞结成同盟。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对身体政治有着敏锐的认识。她非常擅长把身体概念与政治主题结合起来,尤其擅长刻画女性人物的身体感受,并以此来反映她的政治意图。在《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有着被白人价值观内化的身体诉求;在《宠儿》中,塞思和母亲等人进行着无奈的身体挑战;在《秀拉》中,秀拉开展着积极的身体抗争。这些都体现了莫里森对身体政治,尤其是对女性身体政治的关注和审视。  相似文献   

3.
4.
托妮·莫里森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从出版之日起就倍受评论家的关注。尽管这部小说以一位黑人男性为主人公,展示他的成长历程,但众多性格迥异的黑人女性人物在小说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出发,具体分析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黑人女性人物,进而揭示作品中所蕴涵的黑人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5.
张晓锋 《海外英语》2011,(2):194-195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她最早的一部成长小说。小说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个美国黑人小女孩在白人文化冲击下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白人的文化霸权是引发黑人女性成长困惑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困惑导致了他们的自我迷失和否定。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为范本,运用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方面分析黑人民族,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环境,揭示了黑人种族主义内化过程中的自我否定,并对自然、黑人、女性的出路进行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表现出在白人文化的统治之下黑人审美被异化的现状与过程。其中不仅有黑与白之间的对峙,也有男与女之间的疏离,深切地表现了后殖民文化的质态。  相似文献   

8.
黑人传统文化对于美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且在某些领域还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然而种族偏见,尤其是所谓种族“智力差异”的偏见却始终存在。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是对持种族“智力差异”偏见的人的有力的反驳。它展示了黑人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艺术魅力,是一部了解美国黑人传统文化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成功地塑造出同名主人公秀拉—一位典型超越性自欺的人物形象。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看,秀拉具有典型超越性自欺的特质,其自欺性集中表现为自为存在内在冲突中的一种超越性偏执:具体体现在“循环否定中的虚无”和“无限超越中的焦虑”两方面。秀拉的“超越性自欺”生活模式割裂了她与周围人及其所生活的社区间的关系,解构了黑人生活社区中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习俗,甚至导致她自身的毁灭,但秀拉的摧毁力量中也孕育着建设与新生,在秀拉死后的多年后,“底层”社区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变化正是秀拉摧毁力量中孕育出来的新生力量的见证。  相似文献   

10.
王维维 《文教资料》2009,(14):19-2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不仅体现了丰富的女性主义内涵.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后殖民主义思想。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双重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审视。剖析了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主体地位的丧失和女性意识的缺失的原因,旨在呼唤黑人女性找回自我,重塑自我,关爱自我.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1.
小说《所罗门之歌》里具有传奇色彩的派拉特作为一个悲剧性人物,她守护着家族的历史,却并不完全了解家族的历史;她独立自强,一直坚守着黑人民族文化传统,却没能与时俱进、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她有着大爱,并随时愿意帮助别人,可却被排斥在黑人群体之外,实际上她一直游走在社会的边缘。  相似文献   

12.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3.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以历史的观点来解读小说的主题,指出英里森在探索20世纪7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黑人种族出路问题时试图重铸黑人的民族魂,她倡导走继承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家主张走民族主义道路的真正意图以及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本文还对作家民族主义思想价值取向进行了学理性的剖析,指出回归与超越的真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融合了飞翔、受压抑的妇女和爱等主题。文章试图阐释这些主题,进而揭开莫里森写此小说的真正意图:黑人要根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互爱自救。  相似文献   

15.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象征,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黑人文学产生过很大影响。从理查德.赖特到托妮.莫里森,许多黑人作家都援用《圣经》中的典故来隐喻美国黑人的地位和身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关系。文章运用互文性理论阐释《所罗门之歌》与《圣经》在人物上的文化互文性,旨在凸显莫里森的互文策略——戏仿中颠覆,颠覆中重构,展现黑人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17.
李婉 《文教资料》2014,(30):108-11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现了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美国黑人的悲惨命运,细致入微地洞察出这样强大的异己之力给黑人身心造成的异化。本文意在结合具体文本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及人自身的异化来分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异化主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不仅在其作品中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的困境,而且藉其文学创作保存和推广了非洲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笔者在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主义思想与非洲文化传统的融合,揭示了莫里森对黑人妇女解放和非洲传统文化保存的同时关注。  相似文献   

19.
《所罗门之歌》以在白人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黑人男青年为主角,揭示了白人文化对自然和女性受压迫的认可,与对黑人心灵的侵蚀与戕害。小说通过反映女性和自然的共同命运和有机联系体现了生态女权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还将主人公的成长与他对自然的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相结合,不但给成长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还是生态小说和成长小说的完美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精神奴役.该文从<最蓝的眼睛>中"眼睛"这一独特意象切入,运用福柯的"凝视"理论,从"被看"和"看"到"遮目"三个层次分析主人公被白人审美价值观同化直到失去自我的悲剧实质,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