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在数学科学中从始至终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师应注意挖掘,找出结合点,不失良机地培养学生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一从具体到抽象的思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辩证过程。一切数学概念、定理都是从现实生活。生产、科研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并回到实践为之服务。在有理数概念教学中,一般都是先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如温度零上与零下5℃,水位上升与下降2米,收入…  相似文献   

2.
隐喻研究是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言学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本文采用北大语料库中的例句,运用隐喻的方法将抽象的思维用具体的事物来阐述。抽象的事物与具体事物具有相同的特点是我们使用隐喻的根本前提,隐喻的运用使抽象事物的形象更加清晰,人们才能更容易理解"思维"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人们考察事物,经常要进行大小、多少、高低、轻重、长短和远近等比较,而这些概念比较的结果,反映在数量关系上存在相等与不等两种情况,抽象成数学语言,就是等式和不等式。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研究中,长期以来对抽象思维研究较多,对形象思维研究极少。这是因为,一直存在着某些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科学家使用抽象思维,文学家、艺术家使用形象思维,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人类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方式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世界上只存在一个单一的思维方式,即抽象思维。并断言:不用抽象、不要概念、不依逻辑的所谓形象思维是根本不存在的。其理由是:思想是大脑的一种认识活动,离不  相似文献   

5.
许东庆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1):88+110-88,110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家,很多同时也是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伽利略、笛卡儿等。如果我们分析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包含了人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和武器,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只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中,同时也表现在思维和行动上。当人们在表达抽象事物时,大脑会借用具体事物产生隐喻性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抽象事物的目的。隐喻的功能就是用一种熟悉的事物或想法来表述另一种相对陌生的抽象事物或想法。人们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抽象思维,但不同语种对于同种抽象事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突出表现在思维中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转化上。不同的语言在思维中对时间概念的表达是对等的,而对空间概念的表达并不是对等的。  相似文献   

7.
抽象是在同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思维过程。抽象与概括是在对事物的属性作比较、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借助判断、推理的形式表达出来。抽象与概括是人脑对事物的认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通过抽象与概括,人们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都是抽象概括的产物。概念…  相似文献   

8.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判断、推理的基本要素。人们在实践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对事物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抽象出一类事物所具有、他类事物所不具有的本质属性,形成了反映事物的各种各样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念这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  相似文献   

9.
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地理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部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综观湘教版的地理教材,不难发现与以往教材相比,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许多"活动",它更多地要求学生自主去进行探索、求证、总结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上哲学课之初,如果叫学生谈对哲学的第一印象,他们往往会说哲学很难,不知道在讲些什么;有的说哲学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的觉得哲学枯燥乏味,离生活很遥远……哲学本身的普遍性、抽象的概念不容易“通俗化”,让学生感到头疼。在他们看来,哲学长着一张可怕的脸,她孤傲、冷冰冰,一句话:“想说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1.
对“教材”的“文本”化解释教育中可能的颠覆与反颠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学,在诠释学意义上就是对文本的解释。教材或者课本,实际上是文本。诠释学对待文本可以理解为五种立场:原始教徒立场(宗教立场)、圣贤立场(经学立场),政治立场(道德立场),考据立场(科学立场)和怀疑批判立场(哲学立场)。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到现在都没有形成真正的哲学立场即怀疑批判立场,从而给教师和学生乃至人民形成了与“本文世界”有相当距离的“文本世界”,而“真实世界”更是“烟涛微茫信难求”。实际上,教材教学已经被妖魔化了,这与民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相似文献   

12.
“战略”与“战术”是理解德塞尔托日常生存美学的题眼,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目前仍是学术“空白”。从日常生活、城市空间等角度对德塞尔托理论中这两个重要概念进行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旨在揭示德塞尔托理论具有引导人走出现实生存困境、构建“人诗意栖居”审美生存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审美认识过程中,美学移情与哲学抽象有着天然的思维契合。美学移情处于审美欣赏的实质位置,是审美主体向对象“灌注了生命”。美学移情有着强烈的主观感性体验特征,但却内涵着深刻的哲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哲学抽象是美学移情的思维基础,美学移情是哲学抽象的客观显现。  相似文献   

14.
朱熹与康德作为中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虽所处时代有所不同,但两人都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与深厚的学术素养。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他们对"天理"与"物自体"、"物理"与"伦理"、"至善"等重要的哲学概念的思考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反映出中西哲学思维模式的各自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6.
“海洋文化城市”是一种崭新的城市文明形态,既不同于一般的海滨城市,又与恶性损耗海洋文化资源、刺激经济增长的“海洋经济型城市”有着本质区别。目前,长三角沿海城市的形象定位。与“海洋文化城市”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廓清“海洋文化城市”的理论内涵,不仅可以丰富长三角沿海城市发展思路,还能够为沿海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国语》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道""德"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在春秋时的独特意义。《国语》中的"道"概念从"天道"到"人道",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道"的解释开始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德"概念从无"心"到有"心",开始注重人的内在品格修养以及人自身能力的开发,反映了春秋时期德内涵的一次重要转换。《国语》中的"道""德"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关注人的内在品德及主观能动性。"道""德"强调的都是人对自身品格的修养与完善和对生活的思考,对我国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和简单的语言产物,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根据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人们借助熟悉的具体概念建立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构建陌生的抽象概念.文章以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为研究文本,抽取并分析小说中关于“女人”的隐喻.通过分析各个隐喻的始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不难发现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带有消极负面特点.这也反映了在20世纪初的美国,普通大众对“女人”有很深的偏见.  相似文献   

19.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产生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然而,人们常常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一对概念产生误解和误用。逻辑分析告诉我们,"原汁原味"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只有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20.
从先秦到汉初的儒道名家及许多子书几乎都要论及道,尽管对道的定义不同,但都把“道”做为重要的概念,基础概念,韩婴也承袭了这一传统。不止如此,他还把“道”(及德)作为自己理论的核心概念,试图用以统摄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方面,他拉开群生万物与“道”的距离,使道成为纯粹抽象物,接近天道;另一方面,又以“道之行”思想打通了形上之道与形下之道、天道与地道、人道之间的隔闽和屏障,从而在一条独特的路径上建立涵盖统摄诸家的道(德)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