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甲午战败,群情激愤,光绪帝变清图强,激怒了慈禧等人。慈禧欲捉康有为等人,外国将康等保护了起来;欲废立光绪帝,外国又极力阻挠。慈禧重用清流派,欲利用义和团杀尽洋人。光绪帝认为不可以民命当儿戏,结果慈禧将同意光绪帝主张的大臣杀了一批,给光绪帝以重大的打击。  相似文献   

2.
载漪等深受儒家经典熏陶,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将导致亡国灭种。戊戌变法,均属秕政,光绪帝已失天下人心,应予废立。主张杀洋人,杀教民,与外国开战。把正义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思想落后于时代,终被时代淘汰。  相似文献   

3.
论徐桐的自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桐以汉军起家翰林,同光两朝,深受慈禧倚重,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徐桐基于"夷夏之辨"而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清朝统治,从而萌发了自强观念。同治十二年徐桐首次请求皇上"专意修攘为自强计",光绪二十一—二十三年徐桐支持清廷通过自强而弭祸患的主张,反对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徐桐的自强观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儒术经常之规,博得同治帝的赞赏,受到光绪帝的冷落。  相似文献   

4.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同时,下令逮捕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菜市口刑场。康有为在政变的前一天,按照光绪帝的意旨离京南下,由英国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发生的当天,梁启超躲入日本公使馆,后来由日本掩护,化装逃到日本。 英日两国为何要营救康、梁呢?这是因为,第一,康梁被英日表面赞成中国维新变法运动所蒙蔽,因而在政治上主张联英日,拒帝俄。英日两国都曾给予维新组织大量的捐助,其目的就是欲通过帝党来控制维新派,以便把中国变成它们的附庸。其次,英日自中国的维新运动一开始就持欢迎态度,英日两国希望康梁东山再起,实现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顺应历史潮流,提出许多改革措施,由于封建守旧势力的反对,这次维新变法被慈禧统治集团扼杀了。但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的改革措施,到了二十世纪初,慈禧竟然打着“改革”的旗号,先后实行所谓“新政”和“仿行立宪”,这是为什么呢?政局动荡变换手法在戊戌政变中,慈禧剥夺了光绪帝的权力,扑灭了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运动,砍掉了变法维新的旗帜。几年以后,慈禧渡过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6.
光绪帝的突然死亡是近代史上一谜。从文献资料和当时情况作一推断,可知光绪是在慈禧的策划下,中毒身亡的。一方面,多年来有不少记载说明光绪确实死于非命,即是被谋害致死的,如《慈禧外纪》、《瀛台泣血记》、《我的前半生》等书均持此说;另一方面,从当时清宫内光绪死亡前后几天的活动可以判断出来些许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变法的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作“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的统治权力。从变法法令的内容看,虽然对旧制度作了不少的改革,但是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对官制进行改革,维护的仍然是封建统治。所以光绪帝不是一个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的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杨天石同志在《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的“戊戌密谋”》一文中认为,在戊戌年(1898年)“光绪是了解并同意康有为杀荣(荣禄)、围园(颐和园)、废后(慈禧太后)密谋的,并曾命令袁世凯实施”。此说值得商榷。 (一) 光绪皇帝不了解康有为“密谋”杨文援引毕永年的《诡谋直纪》、袁世凯的《戊戌日记》等史料中关于康有为、谭嗣同等准备把“圍园废后密谋”奏明光绪帝的记载,断言光绪帝是了解“密谋”的。“准备奏请”不等于实际已经奏请,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未说过已将“密谋”奏明光绪帝,杨文亦未引证一条“已经奏请”的史料。事实上,康有为等未将“密谋”奏明光绪帝。戊戌七月,盛传慈禧太后将利用九月在  相似文献   

9.
1901年初,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改革谕旨,要求中央和地方官员就改革之事限期奏报。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规划新政的机构,自此至1905年,清政府先后发出30多道上谕,逐步推出了各项新政。  相似文献   

10.
慈禧反对维新派和光绪帝变法,表现在政见上坚持变法不得违反祖制,不能急切改图,不可重用新人;在行动上对变法运动至多只是容忍而非真心支持。政变的发生,超出了帝后党争的范围,是变法与反变法两大势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慈禧反对维新派和光绪帝变法,表现在政见上坚持变法不得违反祖制,不能急切改图,不可重用新人;在行动上对变法运动至多只是容忍而非真心支持。政变的发生,超出了帝后党争的范围,是变法与反变法两大势力斗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13.
徐桐等清流派,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的长处,就是离经叛道,仍然坚持尊王攘夷,洋人侵略中国,该杀,教民已为化外之民,不受保护,铁路破坏人民生计,该拆,与教民为难的就是义民。袁昶等长期办理外交,对外国比较了解,不赞成杀无辜的洋人、教民、攻使馆、与外国宣战,结果被杀,可见斗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14.
<正>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一直是传言纷纷,为清代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有人认为光绪帝是因病正常死亡,有的人则认为光绪帝为他人谋害致死。钟里满等专家,利用现代精密仪器,对光绪帝  相似文献   

15.
戊戌政变后,张荫桓的被捕发配,更多的是因其人物性格、做事风格等缺陷,所招致的朝野上下长期以来对其的普遍不满和多次参劾。在变法过程中,张荫桓对变法的积极支持态度,及其在翁同被罢免以后在变法过程中不自觉地扮演的实权派支持者角色,无异于雪上加霜,让反对变法者在无法表示对光绪帝的反对时,不约而同地将憎恨集中到了其头上。由此,在政变后,将张荫桓逮捕发配便成为慈禧顺从社会舆论,以求顺利进行善后工作的一个策略而已。  相似文献   

16.
在给学生上《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讲到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粱启超分别在英国人和日本人的保护下逃走了,而慈禧太后想废掉光绪帝,但遭到英、美、日的反对。课后,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英国和日本为什么要帮助康有为、粱启超和光绪帝?帝国主义列强不是不希望中国富强吗?”说实话,我不知道原因。当时我一时语塞,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我随口说了句:“也许是他们和一些外国人关系密切吧。”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①。明治维新成功了,但我国仿效明治维新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长期以来引起了中外学者探索的兴趣,究其原委,诸说纷纭。早在戊戍变法的当时,一些外国人就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国内有的人也觉得维新派“操之不免过急”,②有的人则认为光绪帝没有实权。解放后,对这个问题曾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不少人将其归结为帝国主义的势力太强和资产  相似文献   

18.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在出逃皇宫时,光绪帝曾向慈禧请求由自己与列强和谈以纾国难,遭拒。其后仍未放弃这一想法并多次表露;"西狩"途中光绪虽较之前的幽禁生活好了一些,但并不像德龄所描述的那样获得很多的自由去关注民生、体察民意,他仍受到许多凌辱,有失天子尊严;庚子事变曾让他抱有一丝希望,幻想着由自己挺身与列强进行斡旋。但实际当权者慈禧未能给他任何机会,光绪也在愤愤与无奈之中结束了其悲惨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1870年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教案之一,在天津教案的办理过程中,清政府的基层官员、高级官员、以慈禧为代表的朝廷,以及官场内的洋务派和顽固派都参与其间,不论他们彼此间有多少不同和矛盾,但这种互相作用的合力,形成了天津教案的政府处理。天津教案使曾国藩从中兴名臣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之鼠,成为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协助曾处理津案的丁日昌也受到激烈  相似文献   

20.
义和团时期的徐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桐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堪称良吏,但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仍然坚持尊王攘夷,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认为因为外国侵略中国,所以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主张杀洋人,杀教民,将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