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对后世散文创作曾产生过较为明显的影响,故对其散文思想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该文在介绍刘禹锡的散文创作概况和成就后,从刘禹锡所提文、道的涵义及其诗论与文论之比较等方面对刘禹锡的文道观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研究刘禹锡散文当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     
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工文章。时王叔文得幸,禹锡与之交,尝称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议,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判度支、盐铁案①,凭借其势,多中伤人。御史窦群劾云挟邪乱政,即日罢。宪宗立,叔文败,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俗信  相似文献   

3.
杨金砖 《现代语文》2005,(8):127-128
每当翻阅柳宗元的文集,每当品读柳宗元的诗文,总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个人,这就是柳宗元的铁杆兄弟--刘禹锡.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是中唐韩、白之外独辟蹊径的优秀诗人,也是参加过永贞革新的政治家。其留传至今的八百多首诗篇历来为后人所关注,然而在现存的《刘禹锡集》中,尚有十六首联句诗未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其实,通过对刘禹锡所参加的联句活动及其所参与创作的联句诗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这些联句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刘禹锡各个时期的政治心理。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的乐府诗在他的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独特的一生中,作为诗人,他的乐府诗创作吸收了民间诗歌的特点和风格;在继承前人相关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他以个人特有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才能,在中唐的诗歌的创作中而卓然成为一家。  相似文献   

6.
“诗道”这一概念,见于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其具体内涵涉及五大问题:一是诗歌意境创造中的言意关系,即如何以简约之辞传达丰厚之意韵;二是强调了作家的想象力在营造作品意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将诗歌意境的创新跟作家对诗史的深刻认识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发扬言志抒情文学传统之根本精神的基础上,突出了诗艺的推陈出新;四是提出了“不试故艺”说,阐明了诗歌艺术之提升,与作家人生境遇的内在关系;五是从鉴赏批评的角度,指出了“知音”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于读者与作者在人生经历上的相似性。这些理论观点,从不同的方面丰富发展了唐代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二程在阐述其理学思想时,涉及到了文与道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作文害道”的文道观,完全割裂了文道关系。二程有限的诗歌创作是其文道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其思想化集当时古今中外之大成。各种不同的思想化形态(包括世界观)在这里交融、汇合,如群星拱极,众流朝宗,共同辅佐李唐王朝的统治,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柳宗元和刘禹锡的世界观,典型地反映出唐代思想化的多样性及其社会作用的一致性,不能不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傅满仓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6):38-40,119
刘禹锡是中唐诗坛独具特色的诗人,其诗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是具有理趣.而其诗理趣的形成与诗人的个性思想和人生遭遇密不可分;其诗的理趣主要表现在一些咏史怀古诗、咏物寓言诗具有民歌风味的短章之中;其诗的理趣又具有直、深、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是唐中叶优秀的散文作家和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诗将哲理蕴含于写景状物之中,闪耀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读着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诗句.我们或许会对孕育这位才子的那方水土发生兴趣。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是唐代一位具有朴素辩证唯物思想的哲学家,又是唐代一位身兼诗人的最坚定的政治革新家。其一生曾领受过顺达和得意,而更多的是遭遇坎坷和不幸。正是这样不寻常的人生历程,培养了他杰出的人格,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淬砺了他进步的思想,成就了他文学上辉煌的业绩。他的怀古咏史诗,常常体现出一种睿智和卓识;他的感时咏怀诗,始终张扬着一种这观豪迈的凛然正气。故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称扬他为“诗豪者也”。  相似文献   

13.
14.
刘禹锡的贬谪诗之所以不同凡响,在于其诗中既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悲韵,亦有不惧播迁、骨力豪劲的壮语,更有步出个人的狭窄圈子,走向历史,走近下层劳动人民而声生的时代新声。真正的艺术只能源于苦难的现实生活并对苦难的现实有所超越,高标拔俗的刘禹锡贬谪诗便是这方面的明证。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为公元793年的进士,仕宦经历大体相似,政治观点,哲学观点相通,在长期的交往中结下了患难与共的生死友谊,这睦都反映在他们的诗酬唱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朱熹之前的先秦诸子著作里关于“文”和“道”的论述,有着各说其是的不同解释和认识,对后代的文学理论造成了很深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刘勰把“文”与“道”看作为“道”是文之根源,宇宙间一切有文采的事物都根源于“道”;唐代韩柳认为“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的欧阳修及苏轼继承了韩柳文以贯道的思想,周敦颐倡导“文以载道”之说,逐渐打破了文与道的平衡,体现出理学家重道轻文、轻文而不废文的思想。至朱熹,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从自己主张的理气观入手,提出了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文道观,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文”与“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思想,本文就朱熹及之前关于“文”和“道”的论述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在迭遭打击,迫害,贬谪的曲折而坎坷的人生经历中,表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豪雄性格,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则表现为英武豪迈,骨力劲健的豪雄诗风。  相似文献   

18.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其思想文化集当时古今中外之大成.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形态(包括世界观)在这里交融、汇合,如群星拱极,众流朝宗,共同辅佐李唐王朝的统治,为其提供精神支柱和理论基础.柳宗元和刘禹锡的世界观,典型地反映出唐代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及其社会作用的一致性,不能不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刘禹锡乐府诗可分为讽喻性乐府诗、风土民情乐府诗、抒情言志乐府诗 ,其特色主要体现为清丽与豪峻。刘禹锡先进的哲学思想、高超的识见能力、出众的文学才华及深厚的艺术功力 ,对该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唐杰出诗人刘禹锡在诗歌体式、主题及语言等方面进行着创新,展现了诗歌的陌生化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