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是父权制世界对妇女的统治和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小说《菊花》以伊莉莎的菊花情节演绎为线索,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精神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妇女和自然命运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菊花》是美国现代作家斯坦贝克的短篇佳作。小说以菊花为中心意象和情节线索,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和精神追求,真实反映了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的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或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因为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而今人多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但必须注意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的理解与今天有着重大的差别,心的情感意义与认知意义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慎独"观念的真精神就在于合外内之道。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权主义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性和紧密联系,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等同于人类对自然的压迫。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通过《菊花》一文,以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女主人公伊莉莎的菊花情结展示了自然和女性的认同性;同时,通过男主人公亨利和赶车补锅人对菊花和伊莉莎的态度,揭示了在男性统治的世界里,自然和女性所遭受的歧视和压迫,以此来呼吁人们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  相似文献   

8.
《欢乐之家》中的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她渴望精神自由却无法摆脱物质享乐。通过不断的反抗和斗争,丽莉以死亡逃离了物质社会,换取了精神的纯洁。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丽莉的逃离是必然的,而"精神共和国"也不可能脱离经济基础而单独存在。丽莉"精神共和国"的追寻之路尽管辛酸,但其中却蕴含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体现了日益觉醒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9.
《钟形罩》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以来,众多学者用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主人公埃斯特.格林伍德的形象,认为小说记录了埃斯特从自我疏离到疯癫,直至重建真实自我的心路历程。然而埃斯特是否真正疯癫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文章将从父权社会的压制和女性榜样的缺失两个层面来分析埃斯特精神崩溃的原因,从而揭示她的疯癫只是父权文化给予的标签,并不是其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这种所谓的"疯癫"是20世纪50年代觉醒的美国女性对性别政治的反抗形式,是一种充满反叛精神的"理性疯癫"。  相似文献   

10.
《菊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题材的短篇佳作之一。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男权社会里渴望自由、追求自我却无法实现梦想的女性形象。结合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发展的社会背景,分析对伊莉莎的女性主义内涵及其矛盾的个性,以此探讨斯坦贝克女性观的矛盾性。本文指出女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作者对女权运动中争取自由的女性的态度,斯坦贝克的态度也代表了同时代的男性对女性社会角色认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在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精英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如何在这急剧变化的洪流中自我生存,自我实现,就是要去重新认识大学教育的双重特征—"象牙塔"精神与"经世致用",如何做到使其"边缘"不断拓展,"核心"不断巩固,其内部主题就是研究两者在现代大学中的地位与影响,这对矛盾的解决将有利于大学做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菊花》是斯坦贝克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被誉为"斯坦贝克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在作品中斯坦贝克细腻地描绘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作者用菊花象征伊莉莎的美和她的自我价值。笔者通过伊莉莎的抗争与被拒,"菊"之意象的解读与女性的自我的发现这三个角度,对这一经典作品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偷影子的人》描述主人公从幼年到成年的生活经历,刻画其成长历程。“影子”是全书的关键线索,也是真实自我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解读主人公不同时期的“影子”,审视他的自我变化,探究现代人自我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斯坦贝克在其短篇小说《菊花》中通过对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刻画,揭示了其在男权社会中从压抑、躁动到醒悟、绝望再到无力屈服的悲剧,这为探析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错位的精神生态提供了线索。人们普遍忙于对物质利益追逐的同时,人性却受到了扭曲和变异。这些问题的出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并引起人类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走出精神困境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16.
从晚清到五四,伴随着现代意识的发生和现代社会的进程,"自我"逐步获得解放,成为"诗歌语言交流的基础",对"自我"的讨论也成为"新诗人的基本文化姿势"。自此,关于"自我"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7.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爱米丽是一位与外部世界和他人格格不入,内心充满冲突,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囚徒.她是社会和历史的殉葬品,她在两种来自男性的定义中顺从,反叛,失去自我,从最初的"屋中天使"异化成了"魔鬼".试图从社会,他人和自我三个方面入手,揭示爱米丽的异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教授的房子》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20世纪20年代的一部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位中年大学教授在美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感受的困惑和失落,主人公陷于理想的自我和社会责任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分析了主人公所面对的冲突以及他试图寻求解脱的方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反映了美国进入商业社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强烈冲击,批判了美国传统价值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社会的怀旧之情。  相似文献   

19.
福斯特的小说忠实地记录了现代文明的两难境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矛盾,工商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他主张通过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一系列矛盾体的联系沟通使社会达到最终的和谐。这就是小说《霍华德别业》中阐述的著名的“联结”主题。本文通过对《霍华德别业》中女主人公的婚姻生活的分析来揭示“联结”主题的深刻内涵和这一主张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张抗抗的小说《作女》,通过对女主人公卓尔的描写,表现了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生活在北京的一群不安分守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女"的生存状态。"作女"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现象。笔者从"作女"现象的表现、"作女"现象的形成原因、"作女"的书写意义三方面做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