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唐代科举常科"童子举",专为挑选通晓经典,笃志孝行、书法突出的神童而置.清代徐松<登科记考>收录的第一个应童子举者乃"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而关于童子举的发展源流,史书几无记载,学界亦少涉足,文章将依据现有史料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2.
陆光明 《考试周刊》2009,(9):205-205
生活处处有地理,生活时时有地理,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里。生活的地理"活"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而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广"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生活的地理知识"散"而不系统,"土"而缺少理论的指导,"浅"而没有钻研的深度。整合中学地理与生活知识,坚持教学"生活化"原则,  相似文献   

3.
王有鹏 《生活教育》2010,(12):42-43
《论语·学而》中有曾子的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名言是曾子以学生的身份强调应该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的"忠"、"信"、"习"。学生自然需要"三省吾身",而作为肩负教书育人崇高使命的教师,也应该"三省吾身"。  相似文献   

4.
常有人说:课堂秩序要"活而不乱"。仔细分析,这"活而不乱"其实是个伪命题。课堂教学要追求"活",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活"而不"乱",就显得有些自相矛盾了。因为"活"就意味着"乱","乱"也附带着"活"。只要"活"不要"乱",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活"没有错,避免"乱"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把两者对立起来,不仅实践上行不通,也会让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秩序时进退维谷,怎么也难以达到"活而不乱"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刘勰看来,从文章发展流变史的角度考察,纬书和《离骚》分别代表了经典文章之后最早也最为典型的两种方向截然不同的"文变"之路:前者走的是完全"乖道谬典"之路;后者走的是"取熔经意,自铸伟辞"之路。因此,从文学发展的源流来探讨创作之得失,进行理论概括,则舍纬书、楚辞而莫能办。《正纬》是从"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的衡文标准来考察纬书与立意的。"芟夷谲诡,其雕蔚",是刘勰从文章发展的源与流、得与失出发而得出的又一重要的为文思想,刘勰亦是持此思想论文衡文的。  相似文献   

6.
两汉之际"道"之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即"道"向万物靠近的趋向,而促使这一趋势得以可能的原因在于作为"道"之分身的"一"的出现,而"一"的出现又加速了"道"万物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主办"与"举办"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从语言学和法学的视角来看,区分"主办"与"举办"的关键是看组织者是否拥有对活动的所有权和决定权。"主办"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的专属权,奥林匹克城获得的是"举办权"而不是"主办权",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而不是"主办"了奥运会。  相似文献   

9.
"宁可"只带选定项("A")就能标记取舍句,但其舍弃项仍以"明示"、"蕴涵"或"隐含"方式存在。"宁可A"后之所以无舍弃项("B")照应,主要是为突显选定项("A")和减弱对比性而造成。"明示"和"蕴涵"舍弃项的"宁可A"句式可转换为"宁可A,也不B"句式,而"隐含"舍弃项的则不能。  相似文献   

10.
"翁"、"婆"由亲属称谓逐渐泛化为社会称谓。在现代汉语中,"富婆"是"富翁"类推而出现的新词,体现了语言的对称性。在语义表达上,二者具有不对称性。"富翁"的语义逐渐磨损而泛化的力度强于"富婆",性别、年龄均不是"富翁"的区别性义素,年龄作为"富婆"的区别性义素的强制性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柬越观风记     
汉语中"俗"之一字差不多是贬抑到最低的一个了,因为华夏文化是追求高雅的文化,"雅"故为"文明",而"俗"正与"文明"相反。而古人对待"俗"的办法,并不仅仅依靠行政,更不只是依靠法律,而主要靠的是"风"。风吹草偃,无形而致,意谓像风吹一样渐渐缓缓地变化,而不是一味强硬处置。《诗经》十五国风是专说"风"的,因此"诗教"也就最能代表当时的"风教";换言之,《风诗》乃是往古"风俗学"的正宗。古人定义"风俗"大概有两种:其一肯定风俗的差异,南方北方,各有其宜,故以"从宜"称之。其一风俗当趋近于雅,而风俗不能自动变雅,必得"移风易俗",故以"移易"称之。而"移易"的目标便是礼乐文明。中华与四裔,当同则同,当异则异。同,意谓礼乐文明相同;异,意谓四方风俗有异。风俗容有不同,而礼乐文明不可不同。《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14册范世忠《使清文录》有《奉北帝旨问安南风景》诗一首云:"客问安南景若何?安南风景异中华。缁尘不染山河莹,八节皆春草木花。食少麦麻多菽粟,衣轻毛革重绫罗。虽然亦有相同处,礼乐文章自一家。"很好地表达了中国与越南同与异的关系。彭丹华从事越南使者咏湖南诗研究,今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湖南分社安排前往越南及柬埔寨考察,与汉喃研究院建立联系,而观其风土民俗。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虽观感未及深入,而宗旨切合传统,是可嘉也。  相似文献   

12.
李海荣 《成才之路》2010,(31):66-67
为了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当今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高中政治课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需要。但要防止为了"不得不用"而使用,以及所谓的为了"创造性教学"而使用,为了"扩充容量"而使用和为了"回归主体"而使用的四大误区。  相似文献   

13.
李晖 《池州师专学报》2010,(2):102-107,133
笔者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五十七岁生儿的"洗儿"一事起兴,广搜文献史料,探索出"洗儿"始于唐代,而唐玄宗则是始作俑者。这一自先秦礼仪演绎而成的民俗,自唐绵延不断地传至今日。由于"辟邪"、"吉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理念和意识追求,它必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永远传承下去。"才高位低"的梅尧臣"洗儿"中,能有京师"开封大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和范文正公仲淹、富弼如此著名人物临场,并相继留下《洗儿歌》。这是"洗儿"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和追求"小国寡民"的所谓理想社会,对此,他提出了以"愚"而治的管理理念。"愚"是老子思想的外在表现,其中,"愚民"使民众弃绝仁义归于大道,"愚君"使"圣人"(管理者)无为而无不为,"愚我"以自我为模板展现返璞归真后飘逸自在的精神状态。以"愚"而治的三重管理理念最终为老子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层面上看,将《春秋左传》中提供关于"盟"的诸多例证进行归类、对比、总结,可以探讨先秦时期"盟"的内涵、类别等方面的问题。先秦时期"盟"有着"告其事于神明",以超自然的力量见证、约束订盟的双方共同践行盟约的内涵。同时,根据《左传》中表述的盟的目的性,可以将先秦时期的"盟"分为"为两国通好而盟"、"为了攻打别国而盟"、"为促成他国间的友好而盟"、"为了自保而盟"。  相似文献   

16.
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目前常见的观点认为"梦"就是"梦中";"梦游"即为"梦中游"。而本文认为:诗中的"梦"游并非是在"梦中"游,而是一种"梦想"游。因为"梦中"的"梦",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状态,其"梦中"的内容多是画面芜杂、呈现无序、缺乏内在联系的零散印象;而"梦想"的"梦",则通常表现的是人的一种有意识行为,其"梦想"的内容常为目标集中、表达有序、具有逻辑层次的想象过程。综观全诗,所表现的完全是诗人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而自觉的创作行为,其"梦想"的产生、"梦想"的内容、"梦想"的追求都非常清晰而有条理,富有逻辑思维的层次性和积极联想与想象的过程性。  相似文献   

17.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最根本的含义是"有效果"。有效果中的"有"是与"无"相对的,是大于零效果的一种表述,而大于零又是一个广阔而模糊的评估空间。课堂取舍是指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而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所进行的综合的精心筛选。  相似文献   

18.
《百川书志》的部类分目参考了《宋史艺文志》等公私目录著述。其分目录书之标准主要是以所录书籍稗益圣教之强弱为主导,辅以"神怪"成分的多寡,本于所录书籍之性质及渊源而"各以类从"等多方面融合而成。高儒之"小说观"并非导向"小说"之本位意识,而是退让于《书志》所遵循之著录标准,与其"史观"紧密相联而淆乱不清。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写成于两汉时期的西北屯戍简牍中一组同义词"矢"、"箭",确定汉代"箭"开始常用为"矢"义,而像《史记》等传世文献中用例还很少。而"箭"能迅速取代"矢",可能跟"矢"常借用为"屎"义有关。  相似文献   

20.
《孙膑兵法》中的"必攻不守"乃是对《孙子兵法》善攻者"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这一观点的继承和发扬,而与所谓的"重视进攻而不屑于消极防守"的思想毫不相干;"必攻不守"四字乃动宾结构,其正确的解释应为"果断地攻击守无可守之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