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8月13日,上海抗战爆发。是年11月12日,国民党守军向西撤退,上海被日军占领。这样,由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就犹如突立于周围的广大日军占领区之上的“孤岛”,一直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完全沦陷,这四年另一个月的时期,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在上海共产党组织的领导和影响下,新闻界、文化界的爱国志士创办了一批抗日进步报刊,如《译报周刊》、《文汇报》等。这些报刊在教育、组织“孤岛”上海和沦陷区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中发挥了极为有效的作用,成为一支十分重要的抗日力量。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期间,自1937年11月上海守军撤退,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上海被称为“孤岛”。身处“孤岛”的进步报刊界,义无反顾地扛起了抗日救亡大旗,成为文化抗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这特殊的时期,一批报刊界从业人员,兼具作家身份,虽然处境日趋险恶,但仍然坚持写作,创办报刊,与强敌抗争,抒写下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3.
1948年10月12日,在当时的文化出版中心上海,发生了“利群事件”。这是继1947年7月和9月,国民党当局先后策划“《文萃》事件”、“富通事件”后的又一次迫害进步出版业的严重事件。“利群事件”事态之严重,受牵连被捕人员之多,牺牲之大,震撼了沪、宁、粤、港等地的文化、教育、出版各界。  相似文献   

4.
2005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终评近日结束。获奖作品中有优秀广播新闻12篇,优秀广播社教作品10篇,优秀电视新闻17篇,优秀电视社教作品17篇。另有奖项为“广播文艺”10篇,“广播剧”3篇,“播音与主持”11档(节目),“广电报刊新闻、专稿”6篇等。从终评的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与社教作品看,题材范围较广,基本上反映了2005年度上海改革、发展、进步的概貌,真实记录了上海以及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与社会活动,加大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弘扬了新闻宣传工作的“主旋律”;而且从广播电视新闻作品的文化传播内涵看,一批新闻、社教类作品,体现了人间真情、人文…  相似文献   

5.
1939年的春末夏初,在上海“孤岛”坚持战斗了十六个月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发起组织了“文艺工作者义卖周”活动。这是继1938年7、8月间先后发起的征募救济中国难民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华期间,上海成为“孤岛”,国内外各种力量杂处于此,使上海文化界及新闻出版界呈现出一种纷繁杂然的文化景观:迎合小市民庸俗生活情趣的鸳鸯蝴蝶派刊物有之,专载旧体诗文的复古主义文艺杂志有之,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报刊有之,品评风花雪月、鸟木虫鱼的闲适出版物有之,谈古论今、  相似文献   

7.
博古,1907年生,无锡人,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6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回国曾任党的总书记。1945年由重庆返延安时,不幸飞机失事牺牲。博古原名为秦邦宪,在苏联时取名博古诺夫,回国后化名称博古。 博古在中学读书时,1924年就加入上海革命进步团体“锡社”。“锡社”有近百人,成员大多为进步大学生、中小学教师与工厂职员。“锡社”曾发表宣言,要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上海的一些地下党员和新闻界的进步记者乘着国民党政府大发“劫收财”之机。创办了一本《文萃》杂志,而且在白色恐怖中,一直坚持了将近两年时间,大量传播时局真相和党对时局的观点,成为国统区人民反饥饿、反内战和反对美国干涉的主要号角。当年《文萃》堪称上海黎明前的报晓鸡,或者说,严寒之中的报春花。  相似文献   

9.
文萃周刊,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上海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公开发行的期刊中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刊物之一。文萃周刊创刊于1945年10月9日,一开始它以文摘性的独特风格,及时转载“大后方”报刊的进步文章,向长期在日伪统治生活的上海人民,宣传党的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的主张;尔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改变为组织稿件,充实内容,扩  相似文献   

10.
任陇婵 《视听界》2014,(4):30-35
本文以在中国广电改革与发展史上极具样本意义的上海广电的三次改革为例,分析对比上海文广三次改革的背景、动作与难点。从2001年“大文广”、2009年“大总台”到2014年“新文广”,上海文广的改革路径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广电改革发展的轨迹:每一轮改革都是一次“破茧成蝶”,也是一次新的“作茧自缚”,留待下一轮改革“脱蛹破茧”,是一种渐进性、螺旋式的推进。  相似文献   

11.
旧上海新闻出版业向称发达,报馆林立,大小报纸上百家,尤其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达到了鼎盛时期。本史料则较全面地介绍了建国初期上海报业情况,可供研究新闻史者参考,系进自于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上海私营工商业分业概况》,原题“上海报馆业沿革及1950年概况”。由宣刚、贺飞选编。一、沿革解放前,本市有大小报馆十余家。国民党反动派文化特务所直接控制之“党报”,一贯是从事造谣反动的活动宣传的,其余民营报馆除个别能在某种程度上坚持进步立场者外,大多系黄色、低级、消极的报纸,以营利为目的,为了销路,…  相似文献   

12.
《上海郊区改革开放中新鲜事——11名洋学生住进江湾农民家》是一篇好文章。文章报道了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上海郊区农村出现的一件新鲜事:11名来自美国“西世界学院”的洋学生,为了结合教学,开拓学习语言的环境,住进了宝山县江湾乡谈树坟的农民家里。他们在两个月里,和农民同生活、同劳动,汉语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口语能力进步显著,已经能“马马虎虎地说中国话了”,比在学校里关起门来学汉语收获来得大。洋学  相似文献   

13.
余小沅同志花了三年多时间,写就《副刊学概论》,请我作序,我乐意为之。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报纸的副刊学研究比较少,而客观的发展又比较快,很需要多从理论上探讨,加以正确引导;二是我与小沅一样,也从事过副刊的编辑工作,同行相亲,又有感言。 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一大特色,有久远的历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北京《京报》副刊,它们程度不同地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一年秋天以后,我国许多地方陆续出现了“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其它革命书籍,出版物上标明的社址为:“广州昌兴马路二十六号”。实际上都是在上海出版的。当时我国处于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控制之下,当政者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洪水猛兽”,有些曾出版过进步书刊的民间出版机构,均被反动当局扣上“宣传过激进主义”的罪名而遭查封。  相似文献   

15.
《京报副刊》创刊于五四以后的1924年12月5日。它是《京报》10多种副刊中影响最大的一种.主编孙伏园。当时革命形势日趋高涨,《京报副刊》继承了五四时期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副刊等的传统,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积极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抨击军阀专制政策和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同时提倡新文化.批判“甲寅派”的封建复古思想和“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广泛。一大批进步作者为该刊撰稿.鲁迅就曾发表杂文40多篇。  相似文献   

16.
存在的问题 2002年1月1日,以“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为口号的一档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隆重推出,这对历来只强调“上情下达”而忽视“下情上达”的中国新闻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南京零距离》栏目在招标中得到了1.0088亿元的广告代理费,成为了中国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奇迹。此后便在中国电视新闻圈中掀起了一股“民生潮”,如北京电视台的《第7日》、东方卫视的《直播上海》、  相似文献   

17.
华灯初上。当时钟的指钟慢慢走到6点30分,上海数百万台电视机几乎同时打开,这是上海电视台“新闻报道”节目时间,短短的25分钟时间,要播出20多条新闻。上海在这旋转的世界中一天所发生的主要事件,上海在这改革开放的舞台里所演出的每一出活剧,都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广大观众的面前。据调查:上海有54%左右的市民是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来了解上海的变化和获取信息的;上海电视台的“新闻报道”节目多年来始终是上海台各档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杨振宁博士告诉笔者,他在上海只看一小时的电视:上海台的“新闻报道”和中央台的“新闻联播”;各国驻上海的新闻机构将  相似文献   

18.
“上海50”,是上海拖拉机厂生产的名牌产品,可是在一段时期里,质量下降,许多出厂不久的拖拉机“病卧”田头。解放日报记者宋超和郑宪下田头采访,写了批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上海拖拉机厂大力整改,扭转了局面。《“上海50”旋风始末》一文告诉我们,批评报道处理得当,会对实际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处于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迎来了又一个令世人为之瞩目、让历史为之惊叹的发展高潮。对于昨天的进步,曾号称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可以作证;对于今日的飞跃,浦江之畔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可谓一目了然。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上海有过许多辉煌,也留下了不少遗憾,表现在城市社会的区域分布格局方面,便是直到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造工程的大规模展开,才逐渐消失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传统社区。今天,重视研究这一现象的产生、发展的历史,重视研究曾在上海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担当过不同角色、起过不同作用的社区类型,对处于新…  相似文献   

20.
高瞻远瞩向未来 1944年,年仅15岁的蓝鸿文考入由沪迁川的上海立达学园读高中。在此期间,他通过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作家的作品,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解放区作家艾青、田间的那些热情似火、充满号召力、战斗力的诗歌,更使他受到震撼。他想成为一名作家,高考报四川大学外语系,既想学外语,又想学文学,“鱼”与“熊掌”兼得。遗憾的是未能如愿,乃转学与文学相近的新闻,1947年,考进重庆南泉新闻专科学校。学习期间,他与几位爱好文艺的同学组织“学源社”,出壁报。该社后来成为该校进步学生团体之一。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