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词曲中,“楼”的意象不乏其见。这一意象往往给词曲增添浓浓的抒情意味。而抒情的向度常常沿着惆怅忧伤的层面而展开。  相似文献   

2.
意境也称为境界,简称为境。它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如何创造?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更深的景,一层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又都是情,情具象为景,诞生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崭新的意境,外化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也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会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好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动,若惊  相似文献   

3.
意境不能简单理解为情景交融,也不能理解为大而无当的境界,意境是想象在其间的自由活动所能创造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的艺术空间,它存在于读者对作品的审美关系之中,它虚实相生,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审美特性的一个概括。当然,意境的有无也取决于作者作品中的言内之意的提示及富有启示性的结构蕴含。  相似文献   

4.
张先做词注意于诗意的探求和美学境界的开拓。其词集中共有29篇词写到了"影"字,展现出独特的美学审美意境,笔下的"影"更像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或清幽、或飘渺、或明艳、或朦胧。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说中国山水画在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及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课程内容的精辟分析及重难点的设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6.
《李娜微讲堂》(李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是一本电视微讲述栏目百期内容的汇编,普及了文史知识,弘扬了传统文化。作者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一节,提及苏东坡写给歌伎的词《定风波》,其中写道:"上半阙词文字优美,但意思平平,套在哪个歌女身上都适用。真正精彩的是下半阙。"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但对于意境概念的理解,学界众说纷纭,歧见迭出。最为典型的是情景交融说,即认为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用意境来衡量词曲的优劣,提出了“有境界则成高格”,古文家林纾将“意境”一概念运用到散文创作和品评上来,并主张散文“后文采而先意境”,可见,“意境”对于文学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意境既抽象又具体,既难以捉摸又无处不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握住它呢? 首先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48页),读者  相似文献   

9.
散意境的营构缘起千古诗论,较之诗境,境的内涵在于以求“实”之境,传融“情”之“理”。在表现形态上,境所包孕的意象连续绵密,境界的展开有明显的铺垫或泻染过程,主要呈现为舒展,散落等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一个极具民族文化审美特点的范畴,笔者以为,既然“意境”具有如此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与其拿它不断与其它的古典美学范畴或概念比较,倒不如将它设置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范围中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意境”的种种内蕴会比较明晰一些。  相似文献   

11.
“虚”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在绘画艺术中,“虚”与“空”在画面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是邵种简单的空白、空洞、空虚和虚无,而是在其间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间接形象的。它是一个更重要有用的空间——一个想象的、空灵的、意味深远的空间,它可以使绘画艺术进入一种自由至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突出了"意境"的作用,并在后续发展中,"意境"成为了我国审美文化的核心。"意境"注重主观精神的表达,重点强调了意趣传递和个性发扬。纵观中国历史,人物画的发展和"意境"不可分割,通过二者结合,人们懂得了艺术要立足于生活之上,并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艺术感染力,实现意境更好的传达。本文通过对"意境"含义进行总结,论述了国画人物中"意境"的传达与表现。  相似文献   

13.
也谈“意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对意境的理解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强调境生象外,二是强调情景交融,三是立体考察,认为意境是由客观景象与主观情趣互渗交融而生成的趋于空灵的艺术天地。意境不同于典型,其形象世界具有整体性、空灵性、理想性的基本特点。呈现意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境触发,二是内心浮现,三是妙手偶得。意境是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是全人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记得在北大读书第二年,搬进燕园。很多朋友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你现在住哪儿?我说:31楼。于是,大半的人都会低呼一声,又浅浅地笑:哈,那可是“公主楼”啊。不知道从何时起,31楼系上了这么一个头衔,似乎有了与众不同的光彩。  相似文献   

15.
“意境”具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的内心和客观的外在世界。也就是说,训诂义中的“意境”是指内心感情和外在事物的结合,简而言之,也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能脱离“意象”,“意象”指融合了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外物形象,意境正是在“意象”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意境这一范畴的内容很丰富,本文仅就它的内部结构作一个初步的探讨。比较系统地谈论意境内部结构的文章,要首推李泽厚同志的《“意境”》杂谈》。在此文中他把“意境”分为“境”和“意”两个方面,“境”是形——神的矛盾统一,“意”是情——理的矛盾统一。但我们觉得意境的内部结构应该是三组矛盾,其层次是:一、形——神的矛盾统一;二、实象——虚象的矛盾统一;三、象——意(理)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最近,作曲家刘炽根据亲身经历和数年的考证研究提出,《东方红》曲调源于山西民歌《芝麻油、白菜心》。1937年时,刘炽曾从方宪章嘴里学唱过这首歌。1938年,鲁艺的安波以《芝麻油、白菜心》的曲调填词写成了《骑白马》,词是这样的:骑白马,挎洋舱,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打日本啊顾不上  相似文献   

18.
徐志平 《学语文》2005,(6):41-41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化用”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之一,因其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为历代文人所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词曲作品中蕴含大量的化用现象,经初步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选入的散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散文意境,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认知。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选材研究,观赏作品描绘的画面,梳理文本结构构思,发掘散文哲理涵义,让学生顺利进入散文意境之中,在反复历练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20.
"意象"与"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二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更有利于中学语文特别是诗歌鉴赏部分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