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一北宋、南宋宋代武官设置的特点是皇帝加强集权,削弱大将兵权,以文臣御武事。北宋(960~1126)皇帝直接掌握军队,在中央实行“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志》)的统御体制。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协助皇帝掌军国机务。其长官为枢密使,有时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  相似文献   

2.
南宋军制与北宋不同,以屯驻大军为正规军,取代了北宋禁军的地位。南宋初年,屯驻诸军由诸大将分统,军力大大强于三衙之军,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藩镇制,形成弱干强枝的局面。“绍兴和议”时,削诸将兵权,加强中央军权。其军队内部编制与军官职级也不同于北宋。南宋初年,御营司为最高军事机关,绍兴十八年后军权始归枢密院。  相似文献   

3.
建炎元年五月,为重整军权,南宋王朝设立了御营司和御营五军。作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御营司直辖御营五军的体制打破了自宋初以来"枢密院调兵,三衙掌兵"的传统;但作为强化对全国军队尤其是行在部队控制的措施,御营司未能完成其使命,它存在4年即遭废罢。  相似文献   

4.
“衙兵”一词起于唐代,有“唐代天子的禁卫兵”和“唐代、五代节度使卫兵”两种含义。“衙”字从“牙兵”之“牙”讹变而来,史书中不乏“衙兵”与“牙兵”同义出现的情况。然而,因“衙”在唐代有“天子所居之处”义,所以“南北衙兵”是指守卫皇宫的禁卫军。而“牙兵”则专指唐末至五代时期节度使的卫兵。一说称“衙兵”就是“牙兵”,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5.
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宋初期,都部署是武将担任的方面军主帅,权位显赫。但“澶渊之盟”后,都部署的地位有所下降。到北宋中叶以后,都部署成为文臣经略、安抚使的兼职,而武官通常出任副都部署(副总管),遂成为文官统帅的副手和下属。都部署的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北宋武将地位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牙兵,又称“衙兵”,要而言之,就是主帅自己的私兵或精锐部队。古代天子或大将出,军前必建有象牙装饰的大旗。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公牙”条载:“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说明牙兵之名与牙旗有关。见诸史籍则是在唐代末期。此外,牙兵还有“衙军”、“牙中军”、“牙队”、“部曲”、“银枪都”、“银枪效节军”、“银刀”、“银刀都”、“银刀军”、“黑云都”、“外宅男”、“后楼兵”、“雕旗”、“门枪”、“挟马”、“挽  相似文献   

7.
新、旧唐书《尉迟敬德列传》关于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的一段记载中,分别讲到:“南衙、北门兵”与“南衙、北门兵马”。此处之“南衙”为“番上宿卫”的府兵,即南衙禁军,“北门”乃指北门屯营之兵,亦即戍守玄武门的左右屯营之兵。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中华书局本新、旧唐书标点者均在“南衙”与“北门”之间加了一个顿号,则显谬。  相似文献   

8.
乡兵之称,历代多有之,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方性武装力量。北宋王朝的军队分为四种:“曰禁兵,曰厢兵,曰乡兵,曰蕃兵。”其中,禁兵和厢兵是北宋的常备军队,乡兵则是北宋的非正规军队,时人亦称“民兵”。而所谓蕃兵,是由西北边境羌族中,归北宋管辖之部落的丁壮组成的,其“分队伍,给旗帜,缮营堡,备器械,一律以乡兵之制”,故可视为少数民族之乡兵。  相似文献   

9.
讲议司是北宋徽宗时期以讲议财赋为目的的临时机构,是三省、枢密院的附属官司.这一机构以恢复神宗熙丰法为名,以聚敛财赋为目的,侵夺三省、枢密院之权,讲议的对象包括宗室、国用、商旅、盐泽、赋调、冗官、尹牧诸事.讲议司的两次设置,体现了徽宗的理想和蔡京的施政抱负,对北宋晚期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之形成的大批财务官僚,对南宋初期的经济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词典》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工具书,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颇具权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衙”“牙”二字的讹变关系入手,结合《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例证,对《汉语大词典》中“衙兵”一词释义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