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90多岁时,一次赴友人宴,当佳肴摆满宴桌后,牙齿几乎脱落光了的钟敬文先生对大家说:"你们先吃吧,我是个‘无齿(耻)之徒’,对付不了这些好东西。"欢快的笑声避免了冷场尴尬。一会儿,为钟先生另做的热汤面端上来了,钟先生依然妙语解窘:"我是欺软怕硬,你们别学我啊!"  相似文献   

2.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和教育家,也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界泰斗。钟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投身于文化运动。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是我国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研究的创始者。几十年来,他辛勤耕耘,著作等身,至今仍以旺...  相似文献   

3.
钟敬文先生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敬文先生的散文郭志刚今年是“五四”运动78周年,而钟先生正在度过他的95岁华诞。95减去78,提醒我们注意,钟先生当年正好以青春姿态参与了“五四”运动刚刚开创的伟大事业。现在,“五四”已经成了一个永久性的历史名词,由它冠名的时代也已成了一个新纪元的...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钟敬文先生(1903-2002),广东海丰人,北京师范大学一级教授。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诗人、散文家、作家、教育家,在民俗学研究、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方面卓有建树,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副主编,是著名前辈编委和重要作者之一。改革开放后,钟敬文先生与学报共同创办了"民俗学专栏",成为大学学报与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合作共建的开拓者。今年适值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我们特发表一组知名学者的笔谈,从多学科的角度研究钟敬文先生丰富的学术文化遗产,藉此表达深切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5.
钟敬文先生是我国现代蜚声中外的民俗学专家,散文家。原名谭宗,笔名静闻、静君、金粟,广东海丰人,生于1903年;早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攻读民俗学。解放前,钟先生曾在中山大学、岭南大学、香港达理学院文学系执教。1949年起,长期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历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  相似文献   

6.
拜访钟叔河先生那天,正值酷暑,听说钟先生是在长沙一栋楼的20层住,一路上问了不少人,等到看见20层门前挂一竹额题“念楼”二字时,我们已汗流浃背。然而一进门,钟先生就让人端来西瓜,生怕我们不好意思吃,然后笑着说由他带个头吧,我们也就放松下来了。一下午轻松愉快的谈话,给我们的感觉钟叔河先生是位性格谦和豁达、眼光睿智、观点犀利的老者。其话语,在腴润里带有苦涩,在随意中隐着谨饬;在乡俗里透出雅趣,在直白里饱含书卷气。  相似文献   

7.
在杨利慧教授的经典著作《神话与神话学》的后记中,提及其恩师钟敬文先生的同时,一并提到了与钟先生也是朋友关系的大林太良先生,并写道,大林先生所著的《神话学入门》(1966年初版)一书的汉译本正是杨教授“教课之初,参看最多的教材”。笔者作为大林先生的弟子之一,在此想就先生的神话研究的背景,及日本神话研究之现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合作创办"民俗学专栏"20年,形成一批特殊理论资源。它反映了钟敬文先生等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大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记载了我国民俗学在高等教育学科化方面的理论体系、教育模式和发展步骤。经过30余年的建设,现在我国民俗学科已建立了高层专业教育、地方教育、民族教育和普及教育等不同格局,提出了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民俗文化学与相关学科群互补发展,同时保持学科独立性的阐释框架。钟先生还曾提出民俗学进入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钟先生的后学对此加以继承、发展和探索实践,使民俗学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相似文献   

9.
钟敬文先生是以搜集歌谣和研究歌谣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进入学界并引起重视主要是运用文艺观的视角研究歌谣,学界目前的认识仅限于此,对其文艺观视角在歌谣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从钟先生歌谣研究的文本资料来看,在研究中他总是不自觉地受文艺观视角的影响,亦即习惯探讨歌谣的分枝、音韵、修辞、题材等方面,这种研究视角几乎贯穿其一生,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0.
<正>静闻是钟敬文先生的笔名。在中国文坛上,钟先生是以散文作家、诗人、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著称的。除去他的一些老朋友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杰出的诗论家。就连我们这些在他身边生活、工作了四、五十年的老学生,都不知道他还写过那么多光彩熠熠的诗歌论著。他在《诗心》里说:“第一流的诗论家比起第一流的诗作家还要希罕。”深刻  相似文献   

11.
<正>全国社科基金规划办寄给我一套钟敬文先生主编的、由人民出版社今年2月出版的六卷本《中国民俗史》,要求我这个搞社会学的人发表一些看法。这大概是因为教育部的研究生学科分类中,社会学这个一级学科包含有四个二级学科,其中除了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外,还有民俗学。今天,我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谈几点感想。第一,这套属于"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的重量级的著作,学术价值重大,在国内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是中国民俗史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牌。钟先生在生前曾把它叫做"中国文科的宝贝",深情地说:"我们现在正在编写六卷本《中国民俗史》。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研究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话题之一,作为影响深远的国际性学者钟敬文先生,他的民间文学研究隐含着丰富的跨文化内核。钟敬文先生向世界敞开心扉的国际视野,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多角度综合比较的研究范式,对于民间文学跨文化研究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怎么同诗学联系起来了呢?难道说他也是一位诗学家?初看起来,这一疑问是有道理的。谈起20世纪中国诗学界,人们经常提到的诗学“大家”不外乎梁启超、王国维、宗白华和朱光潜等,仿佛这已是不变的“定论”,而似乎从未有人提到钟敬文先生。  相似文献   

14.
《民俗学说苑》编后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俗学说苑》编后记连树声在协助吾师钟敬文先生编完《学术论著自选集》之后,我又着手帮助编辑这部《民俗学说苑》,我的心情一直是兴奋、激动的。备编选的文章,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时间跨度大--长达四分之三世纪。这些著作,虽然很多我都分别学习过,但却没有这次学...  相似文献   

15.
关姗 《少年文摘》2012,(9):14-15
在澳大利亚,老马把一直对数学老师充满敌意、经常交白卷的我,变成了在数学上可以拿A的我。是,马克肯西先生在国内读书时,我从初中起就厌恶数学。来澳大利亚之前,我听说国外的数学很简单,不学也会。我特别激动,心想:终于可以咸鱼翻身了。  相似文献   

16.
董晓萍博士将钟敬文先生有关民俗文化学的论述编集成一册,名之为《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这本书中的许多文章,我曾不止一次地读过,但这回重读,仍然  相似文献   

17.
工作十几年来,我有多篇文章获省市级的奖励或在书籍、报刊中发表。这些文章都是自己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帮了我大忙的就是我的教育日记。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从外省调到上海,一天工作回来,无论有多累,我都要记上几笔,十几年下来,厚厚的十几大本。经常翻阅一下,是一种享受,更是对自  相似文献   

18.
上个世纪末,钟敬文先生提出了一个在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民间传承文化"。为了阐明这个概念,他亲自选编了论文集,收入了46篇文章(其中一篇是他自己的文章),并于1999年8月发表了带有总论性质的《民间传承文化研究的历史和收获》,说明了他对"民间传承文化"的理念,也说明这个论文集选文的设想。但是这个论文集钟敬文先生生前没有出版,此次全集编纂时,为了体现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董晓萍教  相似文献   

19.
论钟敬文文学评论的学术品格蔡清富199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一部钟敬文先生的文艺评论集,书名为《芸香楼文艺论集》(杨占升编)。它搜集了钟老从20年代到90年代的文艺评论106篇(关于民间文学的文章因另有专集,故基本未收),全书53万余字,内容涉...  相似文献   

20.
钟敬文先生是举世公认的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独具学术个性的文艺学家。他曾在高等学校从事文艺学教学,在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的同时,从上世纪20年代中期起,他就一直钟情于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写了大量的诗话,出版了不少文艺学论著,作为文艺学家,钟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放眼20世纪的中国文艺学,钟先生不是一般的文艺学家,而是特殊的文艺学家。他的文艺学研究,有独特的理论建树和鲜明的特色。第一,整体文化视野。他的文艺学是整体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学。他把文学看成是文化现象和文化产物,认为在文化领域内存在上、中、下三层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要重视下层文化对上层文化的激活作用。文艺学不仅要概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