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潘毛毛  赵玉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71-2182
互联网融合正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2009-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互联网融合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互联网在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的融合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通过优化企业内部资本要素配置实现的;互联网融合与人力资本结构存在互补效应,高技能人才占比增加强化了互联网融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内部资本和劳动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在市场层面的融合程度低、质量差和高技能人才占比低、增速慢是当前中国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提供了互联网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证据,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3.
基于人力资本的功能和资本的经济属性,将人力资本结构划分为促进资源转换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企业家人力资本和提高资源充分利用的政府人力资本。采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级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三种人力资本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各自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2)在全域空间上,资源转换型人力资本和资源利用型人力资本显著促进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源配置型人力资本则表现出抑制作用;(3)在区域和人口规模不同的城市,三种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特征。最后给出从三种人力资本结构角度,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碳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估算了中国1978—2008年碳生产率,并用拉氏分解法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影响碳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碳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4.26%,累计增长249%,技术进步是推动碳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贡献较小.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发挥技术效率在节能减排中的主导作用,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推动产业结构持续演进,是提高碳生产率、发展低碳经济的可靠路径.  相似文献   

5.
运用Malmquist 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并比较2001—2010年我国制造业在碳排放约束下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水平及其分解.在无碳排放约束、碳排放约束下利用传统距离函数以及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3种情形下从全国、区域和省际3个角度来探究能源生产率水平并分解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并且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3个角度下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年均都呈正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全国角度下ML指数呈W形波动,2005年和2009年是拐点;区域角度下发现效率改善对中西部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回归分析显示全要素能源效率、节能减排及外资流入的提高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增长有正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郭卫香  孙慧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3):239-247
为探究环境规制政策能否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红利",采用SBM-DDF模型,测算2006—2017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生产率,刻画中国省域TCP的空间特征,进一步厘清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中国各省份TCP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高-高集聚省份多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低-低集聚省份多位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环境规制会促进TCP的提升,且环境规制对TCP的"本地效应"大于"邻地效应";(3)技术创新在环境规制对TCP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赵良仕  孙才志 《资源科学》2013,35(6):1229-1237
基于省际水足迹和灰色水足迹等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通过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8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变化.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②非期望产出情况下的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具有正的空间集聚现象,且非常显著;③中国31个省、区、直辖市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出现恶化,波动变化都很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梁琳琳  卢启程 《资源科学》2015,37(2):291-298
本文研究了碳排放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问题。论文运用碳夹点方法识别能源消费瓶颈,并通过能源替代确定满足碳排放约束的清洁能源量,最后以我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碳减排目标为例,基于对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的预测,对我国整体能源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预测碳排放量高于碳减排目标,在清洁能源达到2 466.8万TJ~3 496.2万TJ时,能够实现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碳排放目标。研究发现,碳排放约束下能源结构优化必须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下才能实现,且关键在于降低高碳能源的比重。能源结构的优化需依据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照由低向高的顺序通过清洁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替代来实现。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提升是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将有利于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以及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十一五”节能目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节能目标的实现与工业部门各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运用DEA-Malmquist方法估计了全国38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我国不同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多数行业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都实现了提高.随后本文按照中央政府实行节能考核将“十一五”规划划分为2008年前后两个时期并分别对于两个时期我国工业行业的单位能耗进行了考察,2008年后各行业的单位能耗相较于2008年前显著下降了44.8%;而且2008年后各行业的单位能耗越高的行业能耗下降就越快,具体而言:一个行业头一年的单位能耗每高1%,该年的单位能耗就显著下降0.567%,而这一结果在2008年前并没有体现.然后本文考察了节能目标的实现与各行业能源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十一五”期间各行业的能耗变化值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在2008年前后有着显著不同,2008年后一个行业当年的单位能耗的变化值如果下降1%,那么它的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就会显著上升0.433%,而2008年前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相关关系.最后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包括(1)继续推行“节能减排”政策,促进我国各行业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提高;(2)发挥市场作用,规范政府行为,运用市场手段来推进“节能减排”政策;(3)积极采用其它措施共同配合“节能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据包络方法(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99-2007年天津滨海新区工业技术进步、效率变动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作了测度.分析表明: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迅速,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却有所下降;2002年之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则进一步恶化.七大支柱产业中有六个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位居工业各行业前列;外资企业处于技术前沿,集体和私有企业成为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力量,但国有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水平不高,在各所有制经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条件下依旧处于水平较低状态.  相似文献   

11.
将企业家精神分为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利用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出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等相关指标,并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且各种稳健性检验印证了上述结果。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企业家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进而促进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聚焦林业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为充分发挥林业技术进步的带动力提供量化支持,助力我国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2005-202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全样本及四大区域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状态是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地区差异,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有所下降,但下降程度不同;技术进步偏向并不总是促进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四大区域的林业技术进步在多数年份偏向于资本与林地;部分地区的林业全要素投入与要素效率状态未完全相适应,要素配置有待改善;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调整生产技术进步方向、改善要素配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实际产出与最优配置条件下产出比较的角度出发构建失衡指数,并进一步将制造业结构失衡分解成行业内失衡和行业间失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确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失衡,我国制造业结构失衡与企业的规模有正相关关系,结构失衡能够解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近25%~55%.最后,通过计量分析发现,户籍制度和国企制度安排是造成我国制造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是知识技术吸收和扩散的必要条件,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本文以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人力资本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长期动态影响效果。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增加能长期且显著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短期促进效果相比,中长期效果更高。这一促进效果在第6期左右达到峰值。据此说明,人力资本重点投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力资本投资的优先原则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碳生产率水平不仅依赖于CO2排放量本身,而且取决于利用各种要素的经济产出能力,但鲜见有文献从CO2减排和GDP提升的双重角度深入探讨碳生产率的改进空间问题。鉴于此,本文以中国29个省份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估算了我国各省份的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空间,并从外部环境、内部管理和随机偏差角度将该潜在改进空间分解成6种效应。结果表明:1趋于改良的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在样本期的均值高达69.15%,CO2内部管理效应和GDP内部管理效应是构成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的主要成因,但CO2外部环境效应和GDP外部环境效应是碳生产率潜在改进率波动的主要诱因;2碳生产率的总外部环境效应和总内部管理效应在趋于优化,但后者在绝对水平和优化幅度上,均滞后于前者的改良进程,特别是GDP内部管理效应甚至呈现了恶化趋势;3各省份内部管理水平与超效率水平并非完全一致,部分省份的高碳生产率水平主要受惠于先天优良的外部环境。基于此,各省份在制定碳生产率提升计划时,应根据各自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具体措施及路径安排。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要素的配置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要素结构失衡问题是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挑战,关于如何优化创新要素结构的议题受到实践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文献,在界定创新要素概念的基础上,从微观、中观及宏观三个层面探讨了要素结构失衡的表现,研究发现了三个层面上各自的要素配置机制及其配置过程,由此提出了关于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的分析框架。最后,依据此框架,以东北地区为例,从现有文献中归纳出针对该地区结构失衡问题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尹希果  张腾飞 《软科学》2012,26(10):35-38
构建了一个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函数,并使用中国29个省份1985~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外商直接投资、所有制结构与固定资产投资等差异后,国际贸易增长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金融规模的扩张并没有表现出对国际贸易增长的促进效应;我国当前人力资本配置水平显著促进了国际贸易增长,在控制金融发展水平变量之后,这种促进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8.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五十年不会变 中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又是一个能源贫国.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为全世界人均水平的1/2,仅为美国人均水平的1/10.而且,能源结构的组成75%以上是煤,从传统的能源消费与开采情况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占全世界煤产量的1/4.中国的煤炭资源保有量超过一万亿吨,居世界第三位,再加上地下1500米以内的深层资源,总量估计可达5万亿吨,从而成为我国分布最广,最为丰富的矿物能源.因此,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甚至到本世纪末,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会改变,煤炭仍然将是当今和今后中国能源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使用包括人力资本的三要素投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研究了1985-2007年中国36个二位数工业行业的增长因素。研究发现:(1)工业行业平均要素产出弹性合计为0.993,中国工业大体上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特征;(2)初级要素投入是推动工业产出增长的首要因素,但智力要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从产业部门看,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为集约型增长。资本密集型产业、采矿业、公用事业表现为粗放型增长。单独对垄断性行业的核算发现,垄断性行业的产出增长完全依靠初级要素的大量投入,是典型的粗放式增长。因此,要推动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增长,必须切实提高公用事业、资本密集型行业、采矿业等产业部门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水平。另外,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已经成为转变工业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徐娟 《未来与发展》2012,35(5):100-105
低碳、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根本出路。碳生产率是单位CO2排放的产出,用以反映地区低碳竞争力状况。本文采用2008-2010年数据,从产业层面对陕西省近年来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水平和政策制度角度对陕西低碳竞争力进行评析,提出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