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史的叙述原则是历史事实的外在性和客观性与历史理解的内在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并体现出特定的文学修辞性和意识形态性;文学史的主要叙述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史的叙述方法要努力贯彻主体性、关联性和审美性的原则。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写作可以采用以文学自身审美风貌的转移为基本依据、兼顾政治兴衰与朝代更替的历史分期方法,及以历史演进为时间线索、以文体演变为空间场景来展开文学作品审美阐释的写作体例。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强烈的审美情感。特别是青少年阅读文学作品 ,很容易受到作品中情感的感染与影响 ,得到情感的滋养与调节。《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散文诗 ,它描写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雨图 ,图画中贮满了生活的快乐、纯真的童心 ,可谓景美、情真 ,给人以美的享受。上这节课可以贯穿这样的设计思想 :通过赏析与朗读 ,使学生从图画中欣赏故事 ,从故事中感悟真情 ,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首先从图画中欣赏故事。本文所描绘的这幅风雨图可分成 3个镜头 :风小雨稀 ;风大而急 ;风雨交加。其声音也由小及大 ,由缓而急。于…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具有教化功能和认知功能,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文学作品因其具有生动形象有趣以及易于接受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将文学作品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王蓉 《阅读》2024,(31):30-33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涵养审美情趣是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文章以特级教师虞大明执教的《在柏林》一课为例,提出了涵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经典小说教学视角和教学路径:引导质疑,激发审美兴趣;巧用对比,促进审美理解;挖掘留白,点燃审美想象;甄选结尾,深化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是与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审美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展开和实现的。儿童欣赏文学作品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非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应遵循以美引真、以美育美的原则。这在教学中具体落实为:创设教学情景感知非文学作品的形象美;以美的原理挖掘非文学作品的科学美;在阅读和写作中,理解和运用非文学作品的措辞美。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审美理解和创造活动的文学鉴赏,既能陶冶中学生思想情操,加强中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获得审美享受,又可以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文学教育中的教师,要重视运用图式理论来建构内容图式,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文学作品,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合理运用教学模式,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营构合作学习环境,丰富阅读图式;培养创新阅读意识,促进图式的迁移。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一个充满情感的百花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情趣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貌,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会使学生产生情感效应。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一、抓住作品中固有的思想主旨去教育感染学  相似文献   

9.
从大生命观的视角看,审美发生不存在主客对象的对立,解构此主客关系后,也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虚无,而是生命本来面目之空性显化在一切现象之中的和谐不二之存在美。一切美学现象,就是由这种本性自然显化的。美,是人类思想的界定,当思想从人类意识中生起,美丑也就建立了。在此视野下,为表述的方便,当首先辨清"本质"和"本性"的差异。随之,对审美发生的理解,就可以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提升到"审美发生是本性力量的显象化"。  相似文献   

10.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破了存在于人类之中的自觉不自觉的审美欲望与审美需要。审美态度的核心因素便是“审美欲望之被唤醒,激活以及初步的满足”,它是以审美需要为内在根据形成的。而人类的审美欲望、需要又是随着生存劳动产生的。邓福星在《艺术前的艺术》一书里为我们很好地阐明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出其惊人的文学创作天赋,也透露出其睿智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佛道思想为辅,儒家有为的教育思想现是其整个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础.他对教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对教育最高境界--培养君子的孜孜以求,以及他对自然审美的教育内容的独到论述,丰富了中固古代的教育思想;他注重实践、强调创新、提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其入选的作品有诗歌、小说、剧本、童话和民间故事等。 在中学阶段,文学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教材。文学作品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取文学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各种描写手法,提高文学素养,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同时给学生以深刻的审美欣赏和审美教育。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社会、了解人生、改造社会。文学作品的作者,常常是把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反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目前各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均呈现出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倾向,很难实现新课程的文学作品教学目标,文学作品教学急需开发和研制新的教学内容。将叙事学引入到文学作品教学领域,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的课程目标必将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叙事学对于实现文学作品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叙事学理论解读文本的多元视角,可以带给学生更加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叙事学理论解读文本的基本思路,可以发展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叙事学理论长于解读文本信息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为丰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4.
对在市场经济下的体育审美功能和体育美对功利的制衡、对体育兴趣的提升、对人类生存质量的优化等作用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强调指出体育美可以化解人的心理与身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人的美满的生活存在于体育的审美之中。  相似文献   

15.
王姝 《美育学刊》2020,11(2):I0008-I0008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意识形态的敏感性,重述了西方现代主义以降文艺审美的意识形态特性。从审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多元主义文化背景下作为族裔文学写作的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说是这一脉络的延续。寇才军博士的论著《突围异托邦:华裔美国文学的话语范式与文化认同研究》从审美异托邦着笔,分析了华裔文学基于文化差异的文化认同书写,展现了华裔文化文学的审美形式,为族裔文学艺术的审美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高校附属医院是我国公立医院和高等医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当前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思想多元化,过度追求物质的思想与高校附属医院的公益属性及教育育人的职责相违背要求高校附属医院必须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本文针对高校附属医院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对搞好高校附属医院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途径;是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影响力的主导地位,防范和应对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的必要措施;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列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课本中的审美资源,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美的观念”,使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中,得到正确健康和高尚的美感,成为每个中学语文教师思考的大事.高中语文课本中,近百分之七十的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美的感动来完成它的教育作用.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美,自然景观的自然美,无不包括其中.如《祝福》中的人物形象美,《药》的情节美,《荷花淀》的典型环境美,《土地》的意境美,《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音韵美,《雷雨》的戏剧冲突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文理美,还有很多文章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文字美——这些多姿多彩的美学内容,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我们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坚实基础.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有益的正面说教,它能给人以真正的美的享受,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既是感情的愉悦,又是理智的满足.很显然,审美教育也就是寓教育于愉悦之中.比如文学作品,人们通过对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欣赏,引起情感的愉悦,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即领会了作品中所显示的真  相似文献   

19.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得到提高.分析了传统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高频率刷短视频APP已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样态,短视频APP已逐渐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新载体。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短视频APP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高校辅导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意识形态监控能力和意识形态工作效果提出了挑战。对此,高校辅导员应当提升能力,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创新方式,凸显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增强意识,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把控能力;丰富内容,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