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桑在小说<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其中颜色词的运用尤为显著.文章在分析红色象征寓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重新解读<红字>中主要人物海丝特的形象,从而发掘作者隐藏在文章表象下对人物的真实态度.  相似文献   

2.
<红字>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中凝浓重的霍桑式的宗教死亡意识,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经由犯罪、通过死亡而最终获得心灵的救赎.本文通过对三个主要人物命运的分析来探讨<红字>的死亡与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3.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它的问世,不仅是作者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充分反应了清教对人的精神摧残和人们无法克制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红字>中艺术技巧的运用独具匠心,尤为突出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因此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本文就作品的象征手法作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4.
《红字》中的圣经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对<红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一理书>反映丁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表现了周围民众对待宗教的普遍心理,说明了海丝特当时所处的处境;<创世纪>表明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为描写丁梅斯代尔的内疚和自责做了铺垫;<撒姆耳后书>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圣经>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海涛 《文教资料》2008,(28):23-25
本文通过对<北京人>中象征意象和隐藏在戏剧情节背后的象征意象群的分析.用一个"梭子"形模型来阐释各个意象之间的彼此关系.对这个意象群关系的揭示.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与人物、情节等其它戏剧要素相参照,更好地理解<北京人>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戏剧张力及曹禺早期戏剧中所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理想:戏剧的诗性追求.  相似文献   

6.
试析《红字》的女权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红字>更是受到大家的关注.<红字>所表现出的女权主义倾向多年来也吸引了众多目光.从<红字>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所刘画的一个反抗者的缩影,"一个女权主义的天使",一个期待着男女平等地位的坚强女性.  相似文献   

7.
从意象本身的表现方式来看,<诗经>中的马对于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言说",主要依赖于铺陈、比喻、起兴的手法.<楚辞>中以马寄托理想、抒写情怀,使其真正进入到人格化的阶段而成了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传统的形成,更多源于龙、马的血缘关系以及战国时期以"御"为话题的讨论.马意象的定型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袁群  詹婷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3):116-118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采用奇特的情节,描写自然与超自然的景象,深刻的心理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而使这些表现淋漓尽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叙述方式的变化.本文借助叙述学的研究成果,从叙述结构,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复调四方面入手,以其揭示<红字>内部的构建,进一步剖析文本的叙述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9.
人神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基督教的文化概念,也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上帝对于人的关系绝非静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红字>中A字象征含义的变化,揭示人神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理解作品主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字>是美国杰出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它叙述了发生在17世纪北美殖民地的一个爱情悲剧.本文从霍桑在<红字>中所塑造的男性形象来看他对传统男权社会中所标榜的"男子汉"的否定.霍桑运用了象征、对比、反衬及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对小说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的刻画流露出他那复杂而充满矛盾性的思想中女性主义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如果从"A"的多重意义解读文本,那么<红字>中最根本的原型--"原罪--救赎"可以在意义的动态阐释中突显出来."A"既是象征生命的开始,人性的复苏,同时也隐射<圣经>中万恶之源头.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为典型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陈潇潇 《文教资料》2008,(28):28-31
霍桑的<红字>由于其内涵的多重性而产生了多种解读视角,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牧师丁梅斯代尔形象的解析和透视,层层展开,分析他一步步走向精神边缘的原因,最终来揭示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探索人类原罪的命运,发掘<红字>在宗教背景下的世界意义和普视关怀.  相似文献   

13.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名作.在剧作中,作者用了许多蕴含象征隐喻意味的原始意象符号,如雷雨意象、死亡意象、出走意象等."窗"在<雷雨>中多次出现,因其蕴载了作者情感及人物命运和剧作主题的众多内容,从而使之具有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成为<雷雨>整体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是古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借此言彼、托物寄情的诗歌创作方法."兴"源于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方式,产生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文化.它保留了人类的原始思维属性和原始文化形态,在文学上的最初特征表现为单纯的起句、起韵与起情,"兴"在诗中起烘托与象征主观情绪的作用,是一种情感性的意象.  相似文献   

15.
郭慧 《华章》2010,(26)
月亮是张爱玲所钟爱的意象,也是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的中心意象.文章以月亮始,以月亮终,月亮意象贯穿全文.它既是曹七巧悲剧命运的见证,又是长安悲剧人生的象征,还是芝寿恐惧绝望心理的映射.通过对月亮意象的精心营构,张爱玲深刻揭示了三位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与悲剧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6.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之作.在这篇文章中有多处对<圣经>的场景和意象的巧妙运用.一方面,这些场景和意象中所蕴含的寓意使整个文章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另一方面,<圣经>意象和场景在文章中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实际上,作者正是通过把这些<圣经>场景和意象所具有的寓意同女主人公的命运相联系和对比,从而形成了对<圣经>中女性价值观的颠覆.本文将阐述文章中对<圣经>意象和场景的运用的重要几处,借以体现其在文章中的特殊意义以及作者对其的颠覆.  相似文献   

17.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赏析了霍桑的小说<红字>,对小说中红色字母A做出了新的解释,提出红色A字蕴含了"美国"这一深层次却容易被广大学者们所忽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红字》:精英主义的政治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的<红字>一直被评论界视为描写永恒人性的作品.通过对海丝特的判决过程作历史细节的还原,可知<红字>中的清教神权政治与17世纪40年代的美国清教历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细致梳理历史事实,找出霍桑对历史的裁剪和虚构,有利于解读霍桑精英主义的政治立场.霍桑<红字>中的政治立场与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妥协法案>的争论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霍桑的<红字>其实是对<妥协法案>争论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现主题,是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鲜明特征。《红字》的象征意象具有多重涵义:以红A字象征天使与魔鬼,以刑台象征拷问灵魂的道德法庭,以小溪象征罪恶与纯洁的两极分界,以森林象征黑暗阴沉的精神荒野。正是这些象征意象的灵活运用,使《红字》达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并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文章根据在欣赏<红字>的过程中由红字"A"引发的联想,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把通过情节联想到的一系列带有字母"A"的英语单词串在一起,进而细细品味霍桑大师那精巧又不乏叛逆与鞭笞的观点,以及他所刻画的海斯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