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从当前社会实践活动来看,也存在学生参与缺乏广泛性、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活动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信仰教育普及面不广、连续性不强、创新性不够等.构建多样化、基地化、课题化的社会实践平台可以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扩大信仰教育的普及面,增强信仰教育的连续性,提高信仰教育的创新性,从而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对泉州师范学院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一级信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信仰、实用信仰及超自然信仰。说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信仰更认同。而超自然信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大学生对民族主义、生命崇拜、政治信仰以及国家主义等次级信仰的认同程度较高.而对宗教信仰、神灵信仰以及金钱崇拜等次级信仰的认同程度较低。相对而言,男生更容易产生金钱崇拜,女生更容易产生生命崇拜;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容易产生家族崇拜;大四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实用信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神灵崇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家庭主义。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学的视野里,大学生集体行为是一种缺乏规范的突破现有体制的群体聚合行为.大学生集体行为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校园的管理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分析了大学生集体行为的特点和表现,并提出构建大学生集体行为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4.
高校信仰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是否具有信仰、具有何种信仰对大学生本人来说事关其人生发展的方向,对社会和国家而言,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兴亡。面对社会转型时期良莠不齐的信仰表现,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构建大学生良好信仰教育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陈敏 《考试周刊》2007,(1):55-56
本文通过对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共同信仰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精神缺失现状,我们应在社会共同信仰的塑造上帮助大学生找到曾一度迷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陈敏 《文教资料》2006,(34):23-24
本文通过对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共同信仰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精神缺失现状,我们应在社会共同信仰的塑造上帮助大学生找到曾一度迷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集体行为的发生不仅干扰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还会对和谐社会建设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分析大学生集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对维护高校安全稳定,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100名藏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藏族大学生精神信仰存在如下特点:藏族大学生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为超自然信仰,最后是实用信仰。藏族大学生二级信仰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生命崇拜、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家庭主义、家族崇拜、神灵崇拜和金钱崇拜。这说明藏族大学生更重视生命崇拜,金钱崇拜则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知”“行”互动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构建的哲学基础,社会信息化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构建的社会背景,社会信用化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构建的时代特征,诚信信仰化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构建的基本价值目标,观念规则化是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构建的方法论取向。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整个信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感情和法律意志等多方面的内容.法治即法律之治,法律的实现仰赖公民的法律信仰,否则法治便从根本上丧失其存在的根基.文章通过分析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因素,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秦家沛 《文教资料》2009,(30):201-202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共产主义信仰正确处理了个人与集体、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大学生党员在追求自我利益中增强主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实现自我主体和社会主体的融合以及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大学生在入党过程中追求自我利益,符合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增强党员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对广东某高职院校770名高职生进行精神信仰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社会信仰占优势,其次为实用信仰和超自然信仰;民族主义、生命崇拜和政治信仰位居前三位,宗教信仰、金钱崇拜和神灵崇拜位居后三位。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对党信仰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在信息社会背景下,试图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以寻求我国大学生党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加强新时期党信仰对大学生吸引力的途径,构建“三位一体”党信仰培育网络。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行信仰教育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内容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五信”教育,即物质信仰、精神信仰、伦理信仰、国家社会信仰和宗教信仰。基础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夯实大学生的法纪信仰和道德信仰,关键是弘扬主导信仰,根本是着眼最高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为了构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中介模型,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超自然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社会信仰与心理韧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在超自然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具有中介效应,在社会信仰与生活满意度间也具有中介效应。结论:心理韧性在精神信仰对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重要作用,注重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信仰,减少超自然信仰,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精神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指出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并从信仰是社会控制的补充手段出发,阐明信仰教育对于增强社会文化的凝聚力,对于大学生人格健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强调目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紧近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崇高性、健全性,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信仰。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敏感的群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生活中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特别是信仰的变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搜集吉林省高校大学生信仰的数据,并对其进行认真整理分析,提出重新构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浅析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信仰的确立是一个跨越人生不同阶段的长期过程这样一个观点出发,以恩格斯提出的确立信仰的三个途径理论为依据,并根据中国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提出大学生信仰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必须考虑到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反向社会化倾向,必须考虑到大学生与实践、政治活动、理论活动的脱节及整体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大学生精神信仰问卷》和《综合幸福问卷》对南昌大学330名90后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精神信仰与幸福感显著相关,且社会信仰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幸福感。从而得出结论:社会信仰能够正向预测幸福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对提升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