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OLS模型和交互模型,对产业升级、人才集聚对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产业升级、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升级和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正向影响;产业升级对创新能力的作用大于人才集聚;产业升级、制造业升级会增强人才集聚对区域创新的贡献,但服务业升级不利于强化人才集聚对创新效益的贡献;市场化程度、城市化、人力资本均对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出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相协调、产业升级与产业专业化相协调、城市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协调、人才引进和培养本土人才相协调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竞争越演越烈,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产业转型与升级迫切要求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存量和增量,因此,建立有效的高端人才集聚机制既紧迫又必要。本文以连云港产业集聚环境下的高端人才状况为例,结合产业集聚层次递进耦合理论和人才集聚模式构造出高端人才集聚动态形成机理模型,并分析其相应的驱动因素,以推动我国高端人才集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金融集聚实现高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即通过促进高技术企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通过降低高技术企业交易成本推动高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并运用2001—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方法探索这一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金融集聚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升级;(2)变更高技术产业高级化替换变量、金融集聚替换变量,这一影响效果依然稳健;(3)金融集聚均通过显著提高高技术企业规模效应和显著降低高技术企业交易成本进而实现技术创新;(4)金融集聚也通过显著提高技术创新实现高技术产业升级。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包括: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推动金融集聚为高技术产业专业化、多样化聚集模式提供资金支持;不断提升高技术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培养高层次技术发明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  相似文献   

4.
从流动要素的集聚视角研究产业演化,凸显产业演化本质。构建单一要素流动模型和动态多因素耦合模型,分析要素流动驱动产业集聚路径以及产业集聚如何通过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完成产业动态演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各要素在流动中相互作用、动态耦合,导致产业经济系统的整体演化;集聚综合效应促进产业经济变迁,经济变迁中竞争效应诱发技术变迁,经济变迁和技术变迁的动态作用决定产业演化趋势,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或萎缩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区位熵指标测算东莞整体制造业和20个主要制造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结果表明:东莞整体制造业具有产业集聚优势,集聚程度较高的4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纺织服装鞋帽产业和食品饮料产业。并以产业区位熵值为核心解释变量,加入区域创新投入要素,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出结论:东莞整体制造业和创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呈现线性促进关系;分行业的区位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不相同,影响结果与产业区位熵趋势相关。提出东莞应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创新要素投入、积极引进人才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影响人才集聚的各种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具有明显的组态特点,因此聚焦创新生态系统多维要素及其要素间的联动效应,立足于五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整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份作为案例样本,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五要素即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公众、自然环境的不同组态影响区域人才集聚的复杂因果机制,明晰促进人才高集聚的路径以及导致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结果表明:不存在人才高集聚的单一必要条件;实现区域人才集聚所需各要素的贡献水平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自然环境和公众,其中公众与自然环境水平基本相当;驱动人才高集聚的路径有3类,分别为包容创新驱动型、政产学研联动型和内生增长型,而产生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有两类,为政府公众支持不力型和企业发展滞后型。基于研究发现,最后从“补短板+锻长板”“政府引领+平台赋能”“公共服务升级+公众积极参与”“一流高校为核心+政产学研齐联动”四方面提出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与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范式,为我国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弯道超车机遇。产业集群互联网化升级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产业集群构成要素的性能、优化集群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互联网化升级的实质是建立信息空间邻近型的"互联网+"型产业集群,其升级路径是"融合—改造—创新"的渐进路径,主要模式包括电商驱动型和工业4.0驱动型。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相关统计资料为依据,实证研究了典型行业的人才集聚度对贡献率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人才集聚程度越显著,对产业的贡献率就越高;人才集聚的子效应对产业贡献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对于产业贡献率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构建人才的引进机制、培养机制和环境机制对提升人才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揭示其集聚发展的规律对于引导其健康快速成长并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EG指数等集聚指标测度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1996年到2014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及其集聚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呈“W”型趋势,其集聚度对产业产出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是产业集聚下降的主要原因,FDI与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提升对产业集聚度的上升有显著作用,企业进出壁垒下降是地区集聚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互联网通过链接实体经济,能够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力图揭示中国互联网发展对产业的协同集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寻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否对产业协同集聚和结构升级产生异质性作用。实证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协同集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协同集聚起中介作用。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互联网发展显著促进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协同集聚,协同集聚的中介作用仅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11.
孙文浩 《科研管理》2023,(4):164-174
研究中国政府如何制定合宜的人才引进政策有效激活企业创新活力,对政府在“十四五”时期构建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文章借鉴吸收能力理论、“威廉姆森”假说以及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产业)内部“集聚”型和“逆集聚”型人才结构识别标准,并且基于人才结构视角考察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结果表明:相对于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企业间进行“逆集聚”分布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并且在城市(产业)内部构建“逆集聚”型人才结构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60.42%。此外,创新要素结构的联动变化也是政府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之一,解释效力约为23.99%。“十四五”时期政府应调整以人才数量为目标导向的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引导高级劳动力要素在城市(产业)内部形成“逆集聚”型人才结构有效激活企业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12.
张阳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2):198-201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探索了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发展特征,分析了无锡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并借鉴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探讨集聚化下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措施;通过集聚世界先进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市新一轮加速发展,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新兴产业孵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区域产业集聚中的羊群行为和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从提升区域产业核心能力的角度,探讨区域集聚的产业演化机理,构建基于区域核心能力的新兴产业孵化模型。提出新兴产业孵化主要依赖于对区域集聚中的优势产业要素进行整合,并在产品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孵化新兴企业和企业群,进而形成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4.
人才资源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集聚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人、用不上人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集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建议通过搭建人才集聚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流动政策、营造良好的生活社会文化环境、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及华人人才群体等人才集聚措施,从而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微观视角下发挥金融集聚的产业集聚效应是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规模和创新双重视角,对于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金融集聚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进而促进企业形成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也可通过网络经济效应和信息经济效应促进企业形成创新,从而推动产业集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2001—2019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探索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金融集聚显著提高了产业集聚水平;金融集聚通过显著提高企业规模效应和创新效应从而显著促进了产业集聚水平,企业规模效应和创新效应显著增强了金融集聚对产业集聚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6.
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客观性等原则,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评价体系。基于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利用2003-2017《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30个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进行了分析,并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发展路径。结果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省份之间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创新要素由分散发展到协同演进的发展路径,具体包括分散发展、数量扩张、质量提升和协同演进四个阶段,并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动力和集聚特点。  相似文献   

1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5,(12)
构建数理模型揭示了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理论关系,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效率的影响,并分地区进行了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显著的集聚经济效应,多样化集聚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增进的主要动力,显著促进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高。专业化集聚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纯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分地区看,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到多样化集聚和人力资本显著的推动作用。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进是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卢飞  刘明辉  孙元元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75-1584
集聚经济会产生集聚效应或拥塞效应,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两种形式。本文以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为切入点,结合C-D生产函数和Arrow设定的CES函数,通过在生产函数中引入集聚技术进步和集聚时间成本系数,得出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会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或劳动投入等作用于产业增长。据此,本文选取代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专业化集聚指数和多样化集聚指数,借助面板模型固定效应和系统GMM模型实证研究了集聚与产业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专业化在产业集聚初期会推动集聚区产业增长,但是在集聚后期会由于拥塞效应的影响而发展受阻。多样化则具有某种“自治”能力,在期初,由于区位空间布局不合理、谈判、交易成本企高等原因,在集聚区成熟后会推动经济较快发展,二者具有互补性;第二,专业化和多样化均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均成“U”型,而稳健性部分的检验更突出了范围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拉效力;第三,专业化经济仍是目前我国产业集聚的主导路径,多样化经济在一些地方作用效率开始抬升。  相似文献   

20.
服务外包是智力人才集聚的新兴产业,人才是产业的核心要素,也是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为全面了解我国服务外包人才供给的整体状况和主要问题,笔者对北京、上海等21个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服务外包人才学历素质较高,但工资水平较低、企业流失率较高,市场供给和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应当从观念转变、教育改革、就业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谋求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