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研究认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多元化教育,加强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和加强培养科研实践能力,并提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创造性人才竞争.发展科学技术,关键是人的创新能力.在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博士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必须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从制定培养方案到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和加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对进行博士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培养工作的必备文件,它是各学科、专业关于博士生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安排的基本要求和规定,是各学科、专业进行博士生培养工作和制定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招生和学位授予工作的依据之一.因此,要全面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从制定各个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3.
肖同强 《科教文汇》2013,(27):13-14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及其以后的发展。分析了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德育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成长过程中德育培养严重不足,专职的德育培养人员缺口大,而且大学生德育培养内容宽泛。难以制定有效培养模式。基于此,提出大学教师应作为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力量,通过积极开展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可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德育培养问题,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4.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培养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教育质量及其以后的发展。分析了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德育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成长过程中德育培养严重不足,专职的德育培养人员缺口大,而且大学生德育培养内容宽泛,难以制定有效培养模式。基于此,提出大学教师应作为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力量,通过积极开展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可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德育培养问题,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5.
以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为目标,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目前高校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构筑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培养效果评价以及培养效果反馈5个方面构建了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模式,着重阐述了培养途径和培养效果反馈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为提高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水平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6.
李波 《今日科苑》2009,(23):132-132
审计是一门综合性、政策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既有较强专业知识,又要培养较高道德素质人才;既要培养精通国内审计业务知识,又要培养通晓国际业务的审计人才;既要培养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又要培养懂政策、讲方法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李波 《金秋科苑》2009,(23):132-132
审计是一门综合性、政策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是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既有较强专业知识,又要培养较高道德素质人才;既要培养精通国内审计业务知识,又要培养通晓国际业务的审计人才;既要培养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又要培养懂政策、讲方法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感又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将会对阅读教学起着如虎添翼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的方法:重视朗读,培养语感;注重想像,培养语感;品析词句,培养语感;拓展阅读,培养语感;读写结合,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而在高职、高专学校实施创新能力培养,必须首先根据培养目标分析创新能力的内涵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体系和长效机制的构建,阐述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课内实践能力培养层次、全程基本实践能力培养层次、课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层次三个层次,分析了全程能力培养的内涵,介绍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和主要措施。以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和创新实践训练为重点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并没有突出工程硕士的工程特色,培养模式与工学硕士相近,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培养模式还有待成熟和完善,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同时,探讨了产学研培养模式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大学生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获得更好地培养效果,本文提出基于学习轨迹的学生培养模式智能推荐算法。本研究在原有学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为目标,采集其学习轨迹,采用合适的推荐算法,根据学生校内图书借阅历史、专业培养计划、校园网浏览轨迹、兴趣爱好等给出培养计划推荐结果。该系统创新学生培养模式,通过可动态调整培养计划,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完善了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顾敏珺 《科技风》2012,(20):244-245
笔者是一名刚踏上疾病预防控制岗位的新职员,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对医学人文精神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识到新疾控人员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了解了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作用;确立了树立爱心、培养职业精神,以人为本、培养执业能力,求真务实,培养探索精神,尊重生命,培养奉献精神等人文精神培养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程硕士招收领域的增加和规模扩大,如何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成为培养单位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培养过程管理、招生考试、培养过程和学位论文等环节的严格管理、努力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经验,并结合学校特色通过加强入学考试管理,培养过程管理和论文阶段的管理和评估,提出了如何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明显的不足,其原因就是因为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且缺乏科学的培养方式。因此,深化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提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改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成为了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方向。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怎样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培养数学基本技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探索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通过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人的工作的哲学基础.在这一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民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为共产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担者,为中华民族培养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缔造者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的关键;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理论指导作用,挖掘二三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抢占新媒体阵地是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吴龙  吴海峰 《知识窗》2011,(7X):4-5
教师教育的高等教育化,是新时期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但幼儿教师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与中小学教师培养有不一样的特点,将幼儿师资培养简单归入高等教育,同中小学教师培养一样招收高考生,并不是最佳取向。在师范类高等学校采取五年一贯制模式,培养初中起点的专科层次幼儿教师应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良好选择。发展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有利于扩大幼儿师资培养规模,有利于原有幼师、中师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借鉴经验、少走弯路,有利于招收到有培养前途的优质生源。  相似文献   

18.
工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文论述目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并结合本院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阐述了工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分析了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加速经管类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观点,提供了设计经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综合体,完善经管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考评体系等对策和建议,希望为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与创新经管类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萌 《科教文汇》2011,(12):23-24
随着我军士官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士官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凸显出来。只有扎实做好士官的培养工作,全方位塑造士官的能力,才可能使其在新军事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我军战斗力。本文从俄军事改革的重要举措着眼,提出我军士官院校教育培养的侧重点应从四个方面有所转变,即从培养"带领训练的能力"到培养"组织训练的能力"的转变、从培养"技师"到培养"掌握技术的老师"的转变、从培养"兵头"到培养"将尾"的转变以及从培养"骨干"到培养"灵魂"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