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化:新世纪的魔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怀远  吕建辉 《情报杂志》2003,22(8):113-114
数字化构建新世纪的魔方,形成了以数字地球为核心,数字政治、数字经济、数字化军事、数字农业、数字教育、数字生态、数字文化等为内容。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通讯技术等为链接手段的魔方世界,这种魔力再次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使人类知识的存取普遍化和公众化。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促进了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数字中国建设进程的加快,数字化能否有效促进传统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突破资源环境双重约束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基于技术整合能力视角,以2016-2019年中国沪深A股资源型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综合水平及其数字基础、数字投入、数字素养、数字经济和数字应用五个分项指标对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与内在机理。通过运用变异系数法和Stata15.1软件,研究发现:地区数字化综合水平及其数字基础、数字投入、数字经济和数字应用等四个分项指标均对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型”影响;技术整合能力正向调节地区数字化综合水平及其五个分项指标对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快提升地区数字化水平和增强企业技术整合能力,对促进资源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曾媛媛 《科教文汇》2023,(19):33-36
加快教育数字化进程,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以数字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创新,对于破解劳动教育实施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但目前高校劳动教育数字基础设施不足、数字资源不完善、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薄弱等现实,导致劳动教育数字化程度整体较低。基于此,文章系统分析高校劳动教育数字化影响因素,从制定发展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培训、整合数字化资源、推广数字化教学实践、建立共享机制、完善评估和反馈系统等方面提出高校劳动教育数字化发展新路径,以期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数字化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同时数字资源也成为图书馆保存的主要资源形式之一。分析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一些长期保存措施。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应用数字技术改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非数字原生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价值获取与创造的关键。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家电制造业企业海尔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其数字化转型及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揭示非数字原生企业构建新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基于数字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技术平台以及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案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正是建立在上述组织基础、技术基础和战略基础之上。第二,管理变革是非数字原生企业建立数字化组织以及形成基于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基础的重要途径,案例企业通过管理变革建立无边界组织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基础。第三,技术平台是企业获取以及整合数字化资源、赋能生态伙伴的重要工具,能促进企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案例企业正是通过技术平台汇聚数字化资源,以及向合作伙伴提供创新资源与支持性流程。第四,生态品牌战略为数字化情境下企业与生态伙伴确定价值共创方向提供指引,是非数字原生企业通过基于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基础。案例企业依据其生态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品牌和生态场景,并改善其与生态伙伴合作关系,进而提...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的馆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为了搞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整合,本文从数字资源面临的问题出发,着重探讨了数字资源整合的主要方式、使用的相关技术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实体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数字资源建设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博物馆数字资源建设在数字资源展示模式、数字资源修复、数字资源共享以及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必须不断融合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藏文化保护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藏文化资源保护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藏文化保护现状,文章通过从数字化角度分析藏文化数字化采集、数字勘测、虚拟现实以及数字水印保护技术方法,详细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藏文化资源库与基因库的设计、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藏文化历史文物的复原、数字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聪明  郑晓惠 《现代情报》2007,27(5):137-139
本文从馆藏资源数字化、数字资源的存储与备份,以及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意义几方面阐述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文章结合CADAL项目,详细描述了与数字资源建设密切相关的图像格式、图像色彩、图像压缩方式和图像Dpi等的选择,简要探讨了图像处理以及元数据的著录。  相似文献   

10.
李翠侠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165-165,164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字资源。由于资源数字化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开放网络环境,使数字资源的管理面临着传统信息管理所不面临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高校数字资源所面临的安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图书馆的特点,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安全问题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京津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现状,阐述了京津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从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标准化建设、优化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结构及拓展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服务渠道与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京津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协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质量提升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进程,学术期刊应从三方面入手来提升数字出版创新能力,提高数字出版质量。一是在基于数字化的内容资源拓展上,在数字出版技术革新上,在期刊的出版形式多样性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并利用内容资源优势;二是在完善已有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开发新媒体平台下的数字化产品;三是加强市场化运营机制,从版权收入、个性化定制服务、第三方广告盈利模式等方面入手,探索创新营销模式,努力达到数字出版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驱动力,与数字化生产要素融合直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本文通过构建数字技术驱动生产率提升的效应识别框架,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在测算中国ICT行业和非ICT行业数字技术方向和数字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生产要素对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及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在2002-2020年,中国数字化生产要素之间呈现互补关系。整体上,数字技术大致偏向资本,数字化生产要素大致偏向劳动,生产率变动较小;效应识别上,数字技术增长效应对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而数字技术偏向效应、数字化生产要素偏向效应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对生产率具有抑制作用。同时,数字技术驱动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上升,但ICT行业贡献远超过了非ICT行业。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是加快释放数字技术的增长效应,合理发展数字技术方向,优化配置数字化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扩展数字技术与数字生产化生产要素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非遗资源平台建设、非遗数字资源个性化主动服务两方面,分析非遗数字化抢救性保护运行机制、资源采集、资源数字技术处理、信息数据库等平台构建要素,指出抢救性保护平台存在的不足,提出非遗抢救性保护平台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服务绩效管理,从而达到抢救性保护非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资源数字化中心、技术研究中心、数字资源服务中心、网上知识产权研究保护中心、数字图书馆研究发展中心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其目的是提高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效能  相似文献   

16.
逯辉  尚建贞 《中国科技信息》2011,(13):137-137,142
"数字校园"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改革过程所形成的新式研究成果,它主要建立在传统校园和校园网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资源的全部数字化。目前来说,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校园水平较高,我国的数字校园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文章在介绍数字校园和GIS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GIS技术在建设数字校园中的必要性,以及基于GIS技术的数字校园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催生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虽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重要性已被学界和产业界所认识,但是已有研究未能系统揭示数字资源零基础的制造企业是如何在数字技术动荡背景下构建数据驱动动态能力。本研究从资源编排视角,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法,以浙江泰普森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动态能力的演化问题,构建了“间断-连续”的非线性动态演化模型。研究发现:在数字从属、数字匹配与数字驱动构成的数字化转型三阶段中,动态能力借由资源编排行动,从数字重组、数字捕获与数字感知三个维度逆向递进推动企业数据驱动动态能力的自指性构建;技术动荡性会触发资源编排行动与数据驱动动态能力生成的演化间断,内化关键资源是实现数据驱动动态能力“间断-连续”跃迁的核心所在。本研究打开了制造企业数据驱动动态能力演化过程的“黑箱”,对数字转型背景下扩展资源编排及动态能力理论的应用,指导中国传统制造业数字转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发现,虽然得益于河南数字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立以及基层数字化推广活动,洛阳市县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以数字资源共享为主,自主开发不足;②专业人才及技术支撑匮乏;③数字资源建设及设备购置经费不到位;④有限的数字资源并未充分利用;⑤区域图书馆数字化联盟尚未完善。  相似文献   

19.
马鸿佳  王亚婧 《科学学研究》2024,(1):146-157+182
数字经济时代下,制造企业利用大数据资源促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运用Mplus8.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SEM),以427家制造企业为样本,结合动态能力理论和组织惯例理论,对制造企业大数据资源、数字动态能力、组织惯例更新与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的影响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大数据资源、数字动态能力的3个子维度:数字感知能力、数字利用能力和数字重构能力以及组织惯例更新都正向影响数字化转型绩效;数字利用能力、数字重构能力和组织惯例更新分别对大数据资源与数字化转型绩效关系具有中介效应;数字动态能力和组织惯例更新对大数据资源与数字化转型绩效关系具有链式中介效应。本文将在理论上拓展数字化情境下大数据资源对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影响研究,推动从动态能力理论和组织惯例理论研究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探索;在实践上有助于指导制造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借助大数据资源,提升数字动态能力,加快组织惯例更新,进而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从数字技术对图书馆发展环境的影响出发,分析了数字化对图书馆信息处理技术和服务技术的影响,提出数字技术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界定信息资源的范围,以及在界定后对新增馆藏的加工处理和服务开发,指出图书馆只有积极面对困境,探索对策,才不会被数字化潮流淹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