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炳南  林基 《软科学》2017,(9):59-62
在传统的EKC模型中引入腐败因素,建立了一个包含腐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扩展EKC模型,利用1998~2014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基于静态与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腐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腐败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碳排放量,腐败程度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中国成立,中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外资在中国存在“碳光环”效应,而贸易开放会增加碳排放量,存在“碳泄露”效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减少碳排放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金砖国家在不同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碳减排的国际贸易途径,采用金砖四国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投入产出表,将经济分为11个部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金砖国家对外贸易隐含碳,并进行行业结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从1995-2011年,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而且样本期内净顺差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沦为"污染天堂";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绝对数逐年增加,行业贸易隐含碳特征有明显差异,金属制品、橡胶、纺织等行业处于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而采矿业长期处于逆差,从2000年以后成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正逐渐沦为"污染天堂";巴西贸易隐含碳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不属于"污染天堂";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不仅没有沦为"污染天堂",相反,正不断从对外贸易中获益。金砖四国隐含碳行业结构分解结果基本趋同,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规模效应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构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技术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邹庆  陈迅  吕俊娜 《科研管理》2013,34(11):137-146
为了对入世前后国际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差异进行测算以及对要素禀赋假说和污染天堂假说进行检验,本文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和引入虚拟变量,运用1995-2010年29个省的面板数据进行了3SLS估计。实证结果表明:(1)入世前后国际贸易对CO2排放的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均存在显著差异;(2)入世后国际贸易使CO2排放的总效应弹性系数增加,从而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3)两个假说均成立,但由于环境规制起主导作用,以致结构效应对环境不利。  相似文献   

4.
江洪 《资源科学》2016,38(12):2326-2337
为了探索金砖国家在不同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碳减排的国际贸易途径,采用金砖四国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投入产出表,将经济分为11个部门,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金砖国家对外贸易隐含碳,并进行行业结构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从1995-2011年,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而且样本期内净顺差规模逐年扩大,已经沦为“污染天堂”;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绝对数逐年增加,行业贸易隐含碳特征有明显差异,金属制品、橡胶、纺织等行业处于贸易顺差且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而采矿业长期处于逆差,从2000年以后成为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顺差国,正逐渐沦为“污染天堂”;巴西贸易隐含碳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不属于“污染天堂”;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不仅没有沦为“污染天堂”,相反,正不断从对外贸易中获益。金砖四国隐含碳行业结构分解结果基本趋同,一直处于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逆差,且逆差规模逐年扩大,说明印度规模效应是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构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促进作用,但不显著;技术效应对隐含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晨  丛睿  邵桂兰 《资源科学》2018,40(5):1063-1072
随着国际贸易强度的日益增加,隐含碳排放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国际贸易已成为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重要方式。本文利用MRIO模型测算中国2005—2014年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并采用LMDI方法进行效应分解,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强度效应三方面研究水产品贸易发展对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总体呈先降后升特征,且始终为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净流出国。规模效应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表现拉动作用,而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则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渔业低碳技术和提高渔业生态效率降低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构建整体海洋生态系统、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是减少中国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并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门槛效应、经济增长与碳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登勋  黄杰 《软科学》2015,(4):67-70
依据"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将呈现出非线性变化。基于Hansen发展的门槛面板模型,利用2000~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样本,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当这些门槛变量达到或超出一定的门槛值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李晨  汪琳琳  邵桂兰 《资源科学》2021,43(10):2130-2145
识别水产品贸易影响渔业碳排放强度的机制与效果,是促进渔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3个维度探讨水产品贸易影响渔业碳排放强度的机制与效果以及渔业人均收入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①水产品贸易对渔业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强的直接促进效应,总体上提升了渔业碳排放强度。②在收入门槛约束下,水产品贸易与渔业碳排放强度间呈倒“U”型关系,收入处于高门槛区间时,贸易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③渔业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提高及要素禀赋都能有效降低渔业碳排放强度;环境规制对渔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的有效性存在阈值,过强的环境规制会出现“越规制,越污染”现象。因此,应加快转变水产品贸易增长模式,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动开放式渔业技术创新;并在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合理掌控渔业环境规制力度,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渔业减排责任。  相似文献   

8.
基于Tapio模型对2012年我国环渤海经济圈、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碳排放脱钩总体状态进行测算,结果显示各经济区碳排放脱钩情况整体趋好,但丝绸之路经济带脱钩状况最差;而且,基于空间面板回归模型的四大核心经济区制造业企业碳排放脱钩的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除丝绸之路经济带外的其他3个核心经济圈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且环渤海经济圈、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圈的碳排放脱钩的空间依赖性较显著,但在空间异质性方面,环渤海经济圈差异性最大,长江经济带次之,泛珠三角经济圈最小。最后,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化学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方法(LMDI)研究了影响我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包括部门能源消费、化学工业化石能源比例、化石能源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经济增长、化学工业产出比例、化学工业的部门结构、能耗强度等8个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了经济活动和能耗强度下降是影响中国化学工业1996-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能耗强度的下降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仍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化学工业能源结构的优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了减量作用;能源结构及具体部门结构效应对碳排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识别制约西部地区环境改善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强的改进方案、提升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品质,本文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是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途径,其中结构效应的变化主要由国内市场对西部地区工业品需求扩大引起,并不存在污染天堂影响;技术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这与当地政府在推动低碳技术发展中主导作用尚未真正发挥有一定关系,相反,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却对工业能耗降低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最新修订的农业能源消费数据,本文测算了中国农业1980—2014年的能耗碳排放情况,并对其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和脱钩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业能耗碳排放量总体上保持了向上增长的趋势,累计排放碳3325.68万吨;产值的增加是推动农业能耗碳排放量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强度的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值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能发生明显改观,其抑制效应近年来已趋于减弱;过去30多年里,农业部门节能减排努力所达到的"脱钩"效果甚微,总体呈弱脱钩效应,离实现强脱钩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实现农业能耗碳排放"脱钩",更需要通过优化用能结构和降低碳排放因子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我国为应对新形式下的经济全球化和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所制定的2个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因此以长江经济带区域和中东欧19国为研究对象,运用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各国进出口数据,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对中东欧各国的贸易潜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与中东欧各国贸易不均衡,应积极寻找和开拓贸易量较少国家之间的合作机会;以中国和中东欧16国为合作双方的"16+1"合作机制作用不明显,应尽快完善和实施贸易优惠和便利政策;长江经济带对中东欧各国贸易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需进一步挖掘新的合作领域,促进双方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碳的计算方法,以中国的制造业为例,测算2000—2010年各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碳,并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量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各制造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都有所下降,说明各部门的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2000—2007年间制造业出口隐含碳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百分比超过了50%,说明超过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中国的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引起的;(3)各制造业部门的出口隐含碳总量呈上升趋势,应提高主要出口隐含碳部门的生产技术,或选取恰当的可替代品进行生产并出口,以有效减少因出口而增加的国内碳排放;(4)规模效应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起到正向作用,而技术效应对其有负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谦  王迎春  徐靓依 《科研管理》2012,33(12):59-67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以SO2、CO2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采用1990~2008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对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贸易通过不同途径对污染产生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并计算出各地区贸易对污染的长期与短期弹性系数。结果表明:(1)对外贸易的环境污染效应与我国的地区差别及污染物的种类有关,国际贸易较有利于东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对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却产生了更多不利的影响。(2)贸易对污染的长期弹性要比短期弹性的绝对值更大,说明贸易对环境污染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空间关联角度出发,通过引入碳排放量来改进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7-2017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碳排放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运用QAP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碳排放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市在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着显著的非均衡性;地理邻近关系、能源消费差异等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减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朱文静  李子联 《软科学》2012,26(11):15-20
以文化贸易的地区结构为主要关注对象,基于拓展的引力模型,对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贸易对象的进出口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存在不同的"方向效应"和"数量效应";第二,人民币升值总体而言增加了我国文化贸易的净出口;第三,人民币汇率变动所引致的文化贸易结构调整过程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环境规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从环境规制视角探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亟待深入。为此,基于环境规制视角,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20年面板数据,分别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区域碳排放效率及传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水平,并采用中介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两业融合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1个省市的平均碳排放效率由2000年的0.811下降至2020年的0.511,整体下降幅度较大,其中上海市的碳排放效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两业融合水平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东部地区的融合水平较高,与中西部地区有明显分化;两业融合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是有效的调节变量,负向调节两业融合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基于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要因地制宜推动两业融合,打造高端绿色化产业园,并合理制定环境规制政策。  相似文献   

18.
参考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在考虑碳排放测算精度的基础上,把扣除用作原料与材料之后的能源消费量作为测算工业能源消费净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从人均净碳排放量、碳排放净增长率、净碳排放结构、净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总量、净碳排放强度6个角度分析2005—2013年间黑龙江省工业净碳排放量的阶段性变化。引入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方法,结合Kaya恒等式,把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量分解为人口效应、经济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工业能源消费产生的净碳排放总量呈现波动式上升状态,煤炭消费是能源消费中的主力,工业经济增长是CO_2净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下降对CO_2净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5-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①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华东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起积极作用,对西南地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起负面作用,其他地区不显著;②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机制,在于促进技术创新而非效率改进;③基于技术溢出吸收能力、资源诅咒、污染天堂假说等的作用机制,华东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绿色绩效明显优于其他地区.中国应该在人才培养、节能减排和环境规制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技术吸收能力,规避资源诅咒效应,防止污染天堂形成,实现全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5,(8):77-81
在空间经济视角下改进了Barro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和Mankiw-Romer-Weil条件收敛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108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存在着绝对β收敛,绝对收敛速率为1.41%~1.68%,半衰期周期为41~49年;在控制了劳动力、实物资本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FDI、地方政府行为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变量之后,长江经济带存在条件β收敛,条件收敛速率为1.41%~1.59%,半衰期周期为44~49年;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外溢乘数约为0.13~0.35,说明经济带内存在若干个促进经济收敛的"中心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主要原因,但溢出效应受到空间距离的制约,这导致了长江经济带目前的经济增长收敛以局部收敛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