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科技风》2017,(3)
目的:了解大学生化妆品使用行为与信念,为相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河北大学2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仅有20.8%的大学生具备化妆品知识。随着年级的增加,染发次数也随着增加。结论:大学生化妆品行为缺乏安全性,获取知识愿望强烈。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9,(9)
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医药大学生对于使用化妆品安全性和化妆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度,为科学的指导大学生使用化妆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化建议。方法:开展合理安全使用化妆品宣传活动,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随机进行化妆品安全使用情况调查,网络参与调查人数为248人,有效参与人数240人,随后对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仅有25.6%的学生具备化妆品安全知识。结论:大学生对化妆品安全使用和不良反应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应加强普及化妆品安全使用及不良反应知识,及时公布化妆品安全信息,提高大学生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化妆品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女大学生为例,了解其在化妆品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及误区,得出结论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各类高校女大学生的健康危险意识,加强化妆品使用上的自我管理,建立健全健康意识。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访谈的方法,在浙江中医药大学12级至09级四个届级分别抽取50名女同学,对化妆品使用现状和健康危险意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10%的女大学生了解化妆品的定义,200元价位以下的化妆品,选择的女大学生达53.15%。我校女大学生在化妆品的选择上,以国内中低端产品为主,占68.15%;其次一些不知名品牌和国外品牌分别占17.16%和11.27%;至于国内外高端品牌,仅占3.42%。对于化妆品的健康危险意识更是不容乐观,不清楚,没有想过,有一定危害和没有危害的比例分别为3.78%,11.59%,54.32%和30.31%。结论:现女大学生对自身肤质、发质等认识不足,不能选择合适的化妆品,对化妆品成分识别不清,贪图便宜且盲目跟风,严重缺乏化妆品健康危险意识。自身化妆品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另外需督促有关部门加强化妆品监管力度,防止不法商贩谋取暴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大学生健康知识及行为习惯,为今后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保定市某高校为调查单位,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对健康概念总知晓率为91.4%,对急救与避险知识、常见传染病知识知晓情况不高;存在不吃早饭,手机成瘾等不良行为习惯。结论:大学生健康知识掌握不充分,行为习惯存在诸多不足,应该根据其特点与需求,开展相关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项目运用调查问卷与访谈形式随机抽取杭州市10所高校大学生2000人,分别对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避孕措施展开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当代大学生对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比较缺乏,性行为及相关态度逐渐开放,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避孕节育意识淡薄,意外妊娠现象比例高。提出要多形式、广渠道、针对性开展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王兴龙 《科教文汇》2014,(10):192-194
本项目运用调查问卷与访谈形式随机抽取杭州市10所高校大学生2000人,分别对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避孕措施展开调查,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有:当代大学生对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相关知识比较缺乏,性行为及相关态度逐渐开放,婚前性行为发生率高,避孕节育意识淡薄,意外妊娠现象比例高。提出要多形式、广渠道、针对性开展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保定市大学生对饮用水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为以后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保定市某高校2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健康饮水KAP问卷调查。结果:保定市大学生的饮水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不同性别和年级之间部分行为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饮用瓶装水和饮料行为较女生频繁,部分健康行为的执行率随年级的增高逐渐增高。绝大多数学生想了解关于饮水的健康知识,其中最受欢迎的教育途径是宣传资料和网络平台。结论: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饮水健康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高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基本现状和期望获取健康素养相关信息的途径,为制定相关的干预策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健康素养问卷和相关信息获取渠道和期望渠道调查表,分别对随机抽取的60名大学新生和60名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百分制的问卷中,大学新生和大三学生健康素养总分分别为57.70±24.34和58.23±19.62,P>0.05。高校学生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来源主要渠道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互联网、电视、书籍杂志、学校健康教育课、亲人朋友谈论。调查对象获取相关知识的期望渠道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健康教育公共课程、专设宣传健康知识网页、手机发相关知识短信报、校园内张贴宣传资料等。结论:大、中小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高。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高晓玲  李健  张凯 《科教文汇》2020,(10):58-60
通过向成都市女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女大学生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需求倾向、方式途径等内容。数据分析发现成都市女大学生对于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知识学习需求较高,渴望全面、专业、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因此,高校需结合实际,通过建设相关课程体系、利用新媒体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开展女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0.
苑彩霞  雷忻 《大众科技》2013,(5):228-229
通过对选修过和没选修过《环境与健康》课程的延安大学校本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环境健康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情况,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提供参考。调查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大学健康环保素质教育的开展还比较薄弱,《环境与健康》课程对大学生环境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KAP水平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钱媛媛  唐凤  周旭  黄玲玲  张玉灿 《科教文汇》2020,(14):154-155,167
目的:调查上海市某民办高校大学生近一个月内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况,旨在描述在校大学生不良健康行为及心理问题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工具包括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量表及一般健康问卷GHQ-20,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男生和女生GHQ-20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不同性别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总分与心理健康的自我肯定维度呈正相关,与忧郁、焦虑两个维度呈负相关。GHQ-20总分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各个维度呈负相关。结论:健康生活方式与心理问题存在负相关关系,心理问题少的大学生具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湘西地区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湘西地区大学生健康素养提升路径,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从地处湘西地区腹地的吉首大学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对其健康素养进行问卷调查,运用T检验、F检验等方法,分析湘西地区不同特征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结果:湘西地区大学生健康素养平均总得分为22.87;健康知识和理念平均得分为11.69;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平均得分为7.35;健康技能平均得分为3.84,其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健康素养总得分高于文科类和理工类专业学生。女生健康素养总分、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健康技能得分均高于男生(P均口0.05)。性别、专业、生源地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均对大学生健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结论:湘西地区大学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学校应针对不同特征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提出不同提升路径,进而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健康知识宣讲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探索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健康知识宣讲教学引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参与健康宣讲教学实践学生回访调查研究,了解教学效果。结果: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健康知识宣讲教学实践使学生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综合成绩提高。结论: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的教学实践探索对学生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是优化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淳  郭敏 《中国科技信息》2013,(23):204-207
开展吉林市医学院校大学生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调查,为提高医学生对丙肝的防护知识、诊断及治疗能力提供基础资料及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吉林市2所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丙型肝炎防护知识总体知晓率,15项问题中有3项知晓率低于50%,有8项各年级知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7项问题不同院系学生知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2项问题知晓率农村和城市学生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院校不同院系学生对丙肝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存在差异,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相应的丙型肝炎相关知识培训及健康教育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乡镇卫生院护士职业防护知识认知水平的干预效果。方法:健康教育前发放护理职业防护相关知识问卷,健康教育后,再次发放同一问卷,评价健康教育前后,护士对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效果。结果:健康教育后乡镇卫生院护士对护理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健康教育前(P0.01或P0.05)。结论:现场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护士对护理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水平,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采写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为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三所驻河北省保定市高校的10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保定市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影响和对参与体育锻炼必要程度的态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如何看待体育锻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男生喜欢体育锻炼的构成比高于女生。结论:各高校相关部门应当从改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看待体育锻炼的态度着手,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部分广西高校大学生近视患病情况、影响因素,以及用眼卫生相关认知态度行为的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部分广西高校大学生近视患病情况,以及性别、是否熬夜、是否长时间使用手机等16个用眼相关的行为习惯,探究其与近视发生的关系.对研究对象开展用眼卫生相关认知态度行为的调查,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评价干预前后得分的差异.结果:三所高校大学生近视患病率为77.4%;男性是近视保护因素(OR=0.453,95%CI:0.295 ~ 0.696);有躺着看书或手机的习惯(OR=1.710,95%CI:1.030~2.839)、夜晚熄灯后还使用手机(OR=3.292,95%CI:1.900~5.701)、每天连续使用手机4~6小时(OR=2.034,95%CI:1.117~3.703)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干预后,有躺着看书或看手机、用手揉眼睛、边走路边看手机等不良用眼习惯的人数都有明显减少.结论:部分广西高校大学生近视患病率较高,不良用眼习惯可能导致近视的发生.用眼卫生相关认知态度行为的健康教育可以侧重于手机使用相关方面,多平台、长时间的健康教育干预有利于纠正大学生用眼误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方式宣传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的效果。方法:将2014级新生临床医学本科12个班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多媒体教学式和多媒体教学结合有奖互动式进行健康教育,在教学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其宣教效果。结果:宣传教育后艾滋病知识的正确率及对艾滋病态度的正确率均有提高,多媒体教学结合有奖互动式的两率高于多媒体教学式(P0.05)。结论:多媒体教学结合有奖互动式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中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云南科技管理》2015,(6):50-52
目的:了解城市流动人口社区居民环境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的现状,以及对环境健康教育需求的状况。方法:采取读录式问卷调查,选取昆明市船房社区的居民为目标群体,共100份。结果:1多数居民认为船房社区存在环境污染,主要是垃圾污染,夏季最为严重。247﹪的居民认为环境污染对健康有较轻影响。350﹪的居民认为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环境与健康方面知识的机会很少。结论:被调查社区居民掌握一定的环境健康知识,但掌握度不够深,获取知识途径较少,为此,开展相关的环境健康教育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教育部《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有必要在本校设立公选课"大学生卫生与健康"。本课程是为大学生提供卫生保健、安全知识教育,预防各类伤害事故的发生,解答种种身心健康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