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平  郑垂勇  赵敏 《资源科学》2006,28(5):88-94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缓解受水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及促进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受水区的特点,将其划分为3个子区、5个用水部门,选用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区域总缺水量最小、区域重要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为目标,以水源可供水量、水源至用户的输水能力、用户需水量、区域协调发展等为约束条件,结合水源供水次序系数、用户用水公平系数、需水量、水源供水量等参数,共同构成了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2010年和2030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水区的各用水部门中,生活、环境、航运、工业用水都可以满足,只有农业用水出现短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受水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较好,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较差,整个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性一般。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水资源供水情势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针对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从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和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供水两个方面,以缺水率和缺水指数为评估指标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供水系统,分别考虑建立当仅有三河口水库单独供水、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两种方案,当采用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以南水北调可调水量限制条件分情景一:可调水量10亿m3;情景二:可调水量15.5亿m3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时,受水区内水资源供需紧张;当以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仅考虑三河口水库供水时,受水区内缺水状况依然存在,当以可调水量10亿m3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年缺水指数由2020年的3.17增加到2030年的8.18,水资源供需状况依然紧张,以可调水量15.5亿m3供水时年缺水指数由2020年的0.82增加到2030年的3.31,较情景一年缺水指数已有改善。可见,以可调水量15.5亿m3供水时,2020年基本可以满足需水要求,但2030年后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必须安排新的水源以满足后期增加的水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3.
黄伟雄 《资源科学》2002,24(3):8-13
文章从合理配置华北水资源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南水北调目前几个方案的对比分析,提出解决我国华北缺水问题的跨流域调水方案的优化设想及其便捷的路线:从黄河沿偏关河调水至永定河上游 ,再以海河水系分流供应华北,然后从长江补水进黄河;实现以北方的水资源供应华北,以南方2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华北、水资源、合理配置、优化  相似文献   

4.
曾秀华 《大众科技》2021,23(2):20-23
从东江流域枯水期水资源调度水环境监测工作成果入手,分析了东江水资源调度的水质现状,对东江中上游龙川—博罗河段主要污染源,选择氨氮作为主要污染因子,对实施调水前后历史同期水质状况变化趋势进行重点分析,认为枯水期调水对改善东江中下游枯水期水质状况有显著效果,并提出进一步改善枯水期水量调度水环境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工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工程建设的先决条件。如何加强水源地生态治理,保证供水质量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水源地区应全面启动丹江口水库上游生态治理工程,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替代产业,妥善解决移民问题,以解决生态建设的后顾之忧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陈琛  郭甲嘉  沈大军 《资源科学》2021,43(4):799-812
流域水资源配置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本文应用破产理论和规则,研究了4种情形下的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包括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流域水量与入河泥沙量变化下的再分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再分配以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下的再分配.得到以下发现:①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发现,分配最接近S...  相似文献   

7.
石羊河流域武威盆地水循环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翟禄新  冯起  张永明  郭瑞 《资源科学》2008,30(10):1463-1470
水文循环的变化趋势分析是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武威盆地的水分循环与转化直接影响全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特别对下游民勤盆地的生态恢复至关重要。根据武威盆地1956年~2000年降水、径流系列资料和农田灌溉用水资料,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盆地水循环要素进行分解,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检验分析了9个主要的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武威盆地1956年~2000年降水量和年总蒸散量没有明显增加;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盆地入流量、盆地出流量、盆地净入流量和土壤水分净通量均有明显的减少趋势;盆地内年土壤水分通量则变化趋势不明显。人类活动强化了盆地内水分循环,并没有使武威盆地水资源消耗量明显增加;农业灌溉不仅袭夺了盆地内地下水的蒸发,同时减少了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红崖山水库入库流量的持续减少,主要是上游出山口径流的减少和东大河外调水量的增加所致。研究结果可为缓解流域水资源紧缺、制定科学的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淅川县是丹江口库区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综合治理库区石漠化是保证中线工程正常发挥效能的迫切需要,事关国计民生。本文在分析石漠化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库区水资源安全的角度,研究提出了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伙房水库是辽宁的生命线和经济线,供水区域为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大连7个城市,惠及人口达230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2%。其上游入库河流的水质状况直接关系着受水城市的人群健康,意义重大。通过对上游三条入库河流水质状况的详细调查,评价了目前水质污染程度,并简要分析了水质特征和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0.
高峰 《今日科苑》2014,(9):11-13
<正>几个月后,干渴的北京,将迎来丹江口水库的清水。今年汛后,"南水"将沿线北上,滋润华北,为首都"解渴"。"南水"经过千里北调,会不会水土不服?水质复杂的地表水如何变成北京市民家中安全的饮用水?若上游来水出现污染,京城该如何应对?如何进入千家万户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10,即将到来的"南水"意义不言而喻。按计划,北京每年将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接纳调水10亿立方米,大致相当于500个颐和园昆明湖水量。北京市的南水北调工程由国家干线工程和市内配套工程两部分组  相似文献   

11.
相对丰水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裴源生  赵勇  罗琳 《资源科学》2005,27(5):84-89
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主要集中于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相对丰水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丰水地区的水质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丰水地区水质型缺水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建立相对丰水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该模型不仅进行河道外水量配置,同时还要保证航运和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首先进行研究区不同河道的水功能区划,制定水质标准,然后预测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进行纳污能力计算,确定河道最小需求流量,将其引入到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中,并以全国节水型试点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涪江江油城区段、绵阳城区段、安昌河和芙蓉溪河段最小需求流量分别为30.5m3/s、52.5m3/s、5.10m3/s和2.34m3/s、通过加强节水、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合理配置河道内和河道外需水,2010年绵阳市缺水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但芙蓉溪河段满足不了河道最小流量需求,本文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工程措施和补水方案,保证河道内需水和良好的水环境需求.  相似文献   

12.
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同步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我国的资源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煤矿开采区水、土地与煤炭资源互耗问题严重,煤炭资源的开采导致地下水污染、土地沉陷或淹没等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本文在分析资源互耗矛盾的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水、土地与煤炭的资源同步利用理念及其应用基础,同时,指出实现资源同步利用的关键在于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临界值。最后,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四湖流域的资源利用现状和调水工程特点,初步探讨该地区的资源同步利用的实现模式:①管道分级的输水方案;②将采煤沉陷区的地下水纳入南水北调工程的水量调蓄管理系统;③恢复南四湖流域沉陷区的土地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亚地区跨界水资源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海娇  周宏飞 《资源科学》2014,36(6):1175-1182
中亚地区是世界上跨界河流水资源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跨界水资源管理关系着整个中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及区域稳定。目前关于中亚跨界水资源问题的论述与研究主要集中在水量分配、水资源量与质的变化预测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前苏联解体以来中亚5国水资源问题的研究成果及合作历程分析,认为中亚地区水危机的根源不仅仅是水量的缺乏,更多的是一种水资源管理上的危机,目前重要问题不是相关管理措施与计划的制定,而是管理机构的权威建立和已签署协议的执行与落实。需要在联合国相关协议框架内,在有关国际或地区组织的技术与资金援助下,建立水资源共享数据库,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利用,协调上下游国家间的水电和灌溉用水矛盾,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寻求水资源利益最大化,实现中亚地区跨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水利工程对向海湿地水文与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文章提出白云花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地处霍林河下游半干旱区域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向海带来的负面效应。工程上马后 ,如处理不好 ,水资源的拦截会减少对下游的补水量 ,使沿河湿地得不到充足的地表水补充 ,水位下降 ,乃至干涸 ,进而会影响到该区域内地下水的补给 ;对半干旱地区的水边植物群落影响较大 ,湿生植被会逐渐演变为旱生植被 ,洪水泛滥次数减少也使珍稀水禽孵化的次数和规模降低 ,导致数量减少 ;该区域高生物产量的洪泛湿地会逐渐萎缩、破碎 ,直至大面积丧失 ,本已脆弱的生态平衡会遭到严重破坏。针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提出对水库库容设计进行相应调整的同时 ,通过调水、储水及合理用水的途径来解决向海湿地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水危机意识与水资源管理机制创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北京水资源本身的不足,水环境恶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其成为中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加之南水北调推迟五年进京,更加剧了北京水资源严峻的形势。本文在对北京市居民水资源危机意识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北京水资源危机的特点以及在水危机意识下已采取和应进一步采取的对策。在借鉴国外水资源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和细化了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途径,即提高水资源使用者的危机意识、节水意识,提高工业、农业以及生活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雨洪利用、实施虚拟水战略、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加强地下水的储备以及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龚家国  唐克旺  王浩 《资源科学》2015,37(7):1314-1321
当前中国水资源呈现质、量双重危机。本文以中国水资源二级区为基础,从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选择7个评价指标构成水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水危机现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水量方面危机、濒临危机、不安全、基本安全和安全的区域分别占评价区域的5.90%、14.72%、22.89%、38.20%和18.28%;水质方面危机、濒临危机、不安全、基本安全和安全的区域分别占评价区域的27.86%、6.89%、10.96%、41.26%和13.02%;水量水质联合评价中危机、濒临危机、不安全、基本安全和安全的区域分别占评价区域的9.78%、22.13%、13.34%、40.10%和14.65%。通过系统梳理,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应对水危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7.
关伟  赵湘宁  许淑婷 《资源科学》2019,41(11):2008-2019
能源与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能源水足迹能够反映能源生产过程中真实的水资源占用情况。本文借助能源水足迹评价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化石能源和电力生产生命周期水足迹,研究2004—2016年中国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火电5类能源水足迹时间和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中国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空间匹配关系。结果表明:①在研究期内,化石能源水足迹以2012年为界先增后减,水电水足迹快速增长助推电力水足迹持续增长。②在空间格局上,化石能源水足迹以胡焕庸线为界西向增加东向减少,以蒙晋陕地区为高值集聚区;而电力水足迹中水电水足迹与火电水足迹的空间分界显著,水电水足迹的快速增长使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逐渐形成电力水足迹高值集聚区。③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的空间匹配程度以南高北低格局呈波动下降趋势,化石能源水足迹较电力水足迹与水资源的空间匹配度低,原煤生产与火力发电的能-水矛盾最突出,全国1/3的地区存在能-水不匹配问题,能源水足迹高的华北地区能-水匹配压力大。能源生产与水资源配置上的矛盾仍然存在。真实反映能源水足迹与水资源的匹配关系,有助于优化能源与水资源综合管理,为最大限度的发挥能-水协同作用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者东  王智  秦卫华  蒋明康 《资源科学》2013,35(5):1059-1065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的重心向西北地区转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根据煤矿开采特点与半干旱地区环境特征,从矿井开采强度、生态敏感程度两个方面将煤矿开采的非污染生态影响分为土地占用、地面沉陷、地下水位变化、自然背景条件4个子系统,选取13项量化指标并确定其权重,构建了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系统提出了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的方法.以神木大保当煤矿为例,验证了该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气候角度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原来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为明显。利用西北 91个气象台站 40年的气象资料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从降水量、潜在蒸散 (蒸发力 )、干燥度等气候指标 ,分析了西北不同地区的干湿状况和水分盈亏量 .所用资料详实 ,为西北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评估和合理调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谭力  王占岐  薛志斌  杨斌 《资源科学》2021,43(2):368-379
本文以生态环境脆弱的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污染风险评估模型,定量揭示了研究区土壤氟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布格局和污染风险等级。结果表明: ①研究区土壤氟元素含量整体偏高,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表层土壤氟密度呈现从西向东、从南向中北部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在中东部的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和丹江口市石鼓镇出现明显的单核聚集,与该区域地层岩性及成土母质特征对应;而土壤氟净增量状况则表明大部分地区氟含量都与后期人类活动有关;②氟环境污染程度具有较明显的区域分异性,根据地累计指数特性,表明除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和嵩坪镇受成土母质等结构性因素制约外,其余地区多为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所致;③潜在生态风险程度表现为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中等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和北部。少量分布的高等风险区应引起重视,如淅川县盛湾镇东部、仓房镇西部以及丹江口市嵩坪镇和石鼓镇。研究结果旨在为土壤氟环境改善、库区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也给当地土壤修复治理、确保优质清水北调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