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先生的超越论教育思想受人瞩目,但超越论背后的爱的教育思想却较少得到关注,实际上,超越的根基是爱.爱是先生教育思想之底色与追求,先生是纯粹的爱国者,建构了"爱国教育学";先生是仁者,建构了"仁爱教育学".在先生的思想里,人是超越性的存在,教育必须适应人之超越性,以自身的超越性引领人之超越性的实现.爱与超越是先生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人的超越性及其教育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超越性是人的根本特性。生命就是在“应然”与“实然”的不断地转化之中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发展着自身。超越性说明发展的主动权在于人自身,因此,以发展受教育者为己任的教育,必须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受教育者,唤醒他们的超越意识,培养他们的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是生命的超越性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走向人文关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探索"真"、寻求"善"、实现"美"是人之超越性的体现,是人不断生成的动力.作为提升人的生存价值、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事业--德育的根本任务应是唤醒人们沉睡的或被压抑的超越意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4.
超越就是人的存在的不断提升,人总是在不断地谋划、不断地投身,从而不断地超出自身而趋向未来。超越性对个体自身来讲更具有本质意义,即人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现实存在状况,人有超越自己、谋划未来、改变现状的一面。超越性课程是培养学生超越意识和能力的课程。超越性课程以学生自我为对象,通过自己对自己的主动改造和超越而实现主动发展。本文具体从超越性课程的心理学基础、超越性课程结构、超越性课程实施几方面阐述超越性课程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5.
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必须具体落实到对生活在世界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关照,才能彰显"生活世界"之所以存在并超越现状的魅力."生活方式"是生活在"生活世界"中的人的生存形式和内容,是对"生活世界"话语的关注性超越.可以把学生在一定空间中展现出的流动的"生活方式"分为认知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行为方式、话语方式和交往方式,从而在对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加以考察的基础上要求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回归"是从教育不注重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走向学生的本真存在,那么"超越"不但是对教育"回归"本身的超越、学生本真存在的超越,更是一代新人对成人所代表的现世的超越、是基于回归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在达成成人和学生的"视界融合"的同时对人类生活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这一认识出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由现实的被动适应社会到面向未来的人的全面发展主动超越,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一致性和过程统一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的过程中其超越性价值将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7.
超越是人的实践本性的表征,是对实践的人与其所处现实的关系的概括。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超越。教育超越性的实质是弘扬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的最高理想在于超越。  相似文献   

8.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学向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郑东 《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3):10-12
哲学上的现代人学转向影响着职业技术教育所具有的思辨特色的人学向度.一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弘扬,二是对"人的能力"的重视,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职业技术教育本身具有适应和超越两种形态取向,适应取向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超越取向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导向学生完美人格的实现.在适应与超越两维之间,应关注职业技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有效避免工具理性的泛滥,找回和弥补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视野中的人文缺失.  相似文献   

9.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必需,而不是体制化的产物.教育认识中客观存在的"意见"或"规范"使教育活动得以在一定的框架内有序地进行,但不能把这些"意见"或"规范"看作教育的最后依据,否则会遮蔽教育的视野.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定是"祛功利化"的."无立场"的教育认识主张对教育的认识要从那些被遮蔽的原始形态的"意见"和"规范"上升到知识然后再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意见"的高度.出于对工具理性束缚的反思和批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诉求是要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价值目标和思维方式,澄清教育理念.为此,对教育的认识要超越各种既有的"意见"或"规范",回归到使人生活得更美好的立场上去.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的社会超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适应论教育观的主导之下,现世性、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主宰了教育实践甚至教育理论。着眼于超越的教育注重教育自身以及教育所培养的人对社会现实的超越与改造,表达了对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的追求。教育的社会超越价值,不仅表现为教育在理想层面上对社会现实发展的价值引导作用,而且具体体现为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对社会现存状态的超越。由片面的适应论教育观到教育超越性问题的突现,教育理念的嬗变预示了一种无可辩驳的教育发展趋势: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  相似文献   

12.
王素玲 《文教资料》2011,(20):73-76
理性的超越性在哲学脱胎于神话的过程中已经初露端倪,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和疑问,置换为对神的言说;把现存经验世界的起源,追溯到超验的创世神及其世界。理性的超越实质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超越,它以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划分为前提,具有二维的指向性,一是对现实生活否定与变革的"批判意识",二是对未来生活重建与构造的"自由意向"。马克思实现了从理性的精神超越到实践的历史超越,使理论批判真正成为了现实的批判;在构建未来生活的向度时,走出了抽象思维领域的困境,敞开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13.
对教育超越性问题争论的焦点是教育具有超越性还是适应性,争论双方各执一端。争已有的研究不但开创了教育理论研究新视域,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明晰,人的超越问题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命题,不足之处在于对教育超越性的相关概念研究不够,研究视域相对狭窄,研究理论深度不够以及缺少系统性。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的期待:人之自我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我超越是人的生存本性。生活意义的超越是自我超越的基本涵义。自我超越的可能存在于人的两重化结构之中。引导人的自我超越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我可能是什么"是教育要促使人永远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良心的召回是当代教育所面对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中的适应性与超越性是一对哲学意义上的互补关系,对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完整及理性把握,是解读素质教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关系的前提。人的两种存在状态与人的两种学习类型为这对辩证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内在根据与条件,素质教育作为最本真的教育过程是适应性和超越性的协调、整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人的异化表现为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个人与社会失去了距离,个人对社会肯定、同化,失去了反思与批判的空间.由于教育本身具有使人异化的潜能,而统治阶层又赋予教育以无可匹敌的能力,学校教育实施尽可能简便、高效地传送具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向社会上层流动的"产品"的任务,"人"消失在社会中,"人的异化"加强.教育应该努力在"人的控制"与"人的解放"中寻求平衡点,培养一个自然的、对生命本真充满期待的具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7.
从实践的观点看教育的超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之为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他具有超生命的价值生命,具有自我否定的超越性。教育作为人自身的发展建构活动,其发展建构体现在人对自身、对社会不断超越的否定性统一之中,是人的生命自我否定的辩证发展历程。所以,教育本质上具有超越性。一、教育是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正>鲁洁教授在《超越性的存在——兼论病态适应的教育》一文中说:"教育本来就是面向可能性的生活,它的功能是,要为人揭示更加美好的、更值得过的可能生活。"从成长经历来看,我的教育生活自认为可以称得上"值得过的生活"。"值得过的生活"就值得"回味",回味,可以再现过去时光的美好,让生活多一些甜味:更为重要的,可以引领自己抑或他人走向"美好"。  相似文献   

19.
鲁洁先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批判与反思病态适应的教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超越性道德教育哲学思想。她深入剖析与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人性观、本质观、目的观、课程观等问题:批判了抽象的人性观,基于人是具体而现实的存在,提出人之自我构建的本质观;秉持超越性教育哲学,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超越性的人,促进个体意义建构与引领美好生活构建;反对德育的边缘化、外在化与知识化,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观。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学观点,对当代道德教育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教育家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要对教育本质的问题有较深刻的理解 ,必须首先回答人的本质。从某种程度说 ,人是两种存在纬度的结合 :“是其所是”的客观物在和“是其所不是”的自我超越。人的超越性不仅在于实践活动 ,更在于精神活动。因而可以说 ,教育的本质是将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塑造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指向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