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人类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还必须以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和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现代性道德所唯一信奉的伦理价值原则即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自身无限膨胀的物欲而片面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伦理关系的断裂.生态伦理就是要超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的人际伦理,克服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芳 《华章》2011,(30)
社会和谐发展需要人口、环境、社会三方面进行合理沟通,彼此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人口、环境、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环境,环境的优劣又影响社会是否能够和谐发展,而生态环境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同时又制约着人自身发展的程度人类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必须寻求一个推动人口、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法的相关矛盾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法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由它赖以产生并使之存在的条件所决定的,这个条件就是法要解决的特殊社会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关系——生产关系中人们既相互依存和合作,又相互对立和斗争的矛盾,这对矛盾构成了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人们既相互依存和合作。又相互对立和斗争这对客观矛盾反映在主观上,就形成了社会公共意志和社会个体意志的矛盾。进而外化为社会公共权力与社会个体权利(即权力和权利)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了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带给人类丰裕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现代人类面临诸多的生存矛盾,走向全面异化:理性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消费异化等。资本主义制度下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和财产的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关系和谐,建立合理的生存方式,现代人类才能逐步摆脱异化,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全面系统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必须处理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如果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有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终极信仰视野下的三种人类文化价值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世界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决定了人对世界的依赖性,从而使追求人与世界的整体和谐关系成为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终极价值目标,追求精神自由并使之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又构成了人类向往和追求的另一种终极价值目标。因此,自由与和谐是人类最根本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但自由与和谐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空间背景下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对立的,从而形成了以片面强调人的部分存在和超越存在、以自由为终极价值关怀的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以片面追求整体和谐的纠缠于超越与非超越之间的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以及以寻求解脱而彻底否弃现世的自由和谐的印度文化价值模式。这是由人类自身存在的完整性和根本生存处境决定的,这也构成了各种文化价值模式能够从对立走向对话、交流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表征事物发展状态和关系特征的辩证法范畴。和谐不是否认矛盾、拒绝矛盾、消除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协调矛盾、解决矛盾。和谐社会是指社会自身诸要素之间的和谐,指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相关的各种关系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的、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必须的、能使自然、社会、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融洽、彼此适应、相辅相成关系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人口问题含义及形成原因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增长、分布、结构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各种问题的总称。人的两重性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产生人口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瑶族古歌抒写自然,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人类既热爱自然,同时又敬畏自然.瑶族古歌审视和反思人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既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面,又有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瑶族古歌关注人类精神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在和谐自在的自然中,人类拥有美好的精神家园,人与人和谐相处,然而在环境遭受破坏时,人的精神遭受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10.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进入工业社会以来 ,人类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环境污染。维持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是人类幸福和繁荣的首要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只有正确解决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在学术界进行了长时间争论,二者之间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时常以对立与融合贯穿,它们相互合作的重要一面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直到现在,科学与宗教之关系才被重新予以审视,它们相互互补一面已逐步被人们重视,如何运用好这两者关系来造福于人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涉及到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紧张,敌意滋生,就将家无宁日,国无宁日。美育作为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对人际关系的协调起着更为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调节荆。它可以使人淡泊名利,它可以使人血气平和,它可以使人相互沟通,时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践活动涉及三个领域:自然、社会、人自身.故人类社会就是一个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所构成的矛盾体.社会的和谐相应地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任何社会只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才能稳定发展,其中任何一个维度的弱化或缺失,都会导致社会的失序和混乱.  相似文献   

14.
姬惠光 《新高考》2006,(5):96-101
[重点难点解析] 1.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这幅图可以看出,人与环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环境既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人类社会要从环境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质与能量,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类将自己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放于环境之中,环境对其有清除、净化的能力。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或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的再生速度,则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环境意识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一次伟大的觉醒。以往社会发展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实现人生命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教育。根据人的三重生命即自然领域的自然生命、社会领域的社会生命和文化领域的精神生命.生命教育分为关爱生命存在的教育、培育生命丰富社会属性的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通过培养三重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协调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人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改造人类文化,使人类重新认识自我,找回现代人失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在黑格尔辩证法中,矛盾既是一种静态结构关系,又是一种动态历时过程:作为前者,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作为后者,矛盾是由对立到统一。马克思通过赋予黑格尔抽象的和形式的辩证法以具体的和现实的内容而提出了实践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从无阶级非对抗的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然后再在异化基础上扬弃异化,使联合起来的个人有计划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便是向这一理想社会过渡的社会,由于其本质所规定,其所有矛盾将在纳入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内加以解决。因此,辩证法在其价值诉求、理论旨归以及所展示的历史趋势的意义上,就是和谐辩证法,它不仅为人类历史的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指南,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论人与自然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人与自然的对立赵同志范文勤自从世界上有了人,就开始了人与自然之间永不完结的对立。在人与自然的对立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凭借自身的智慧,使自己拥有越来越强大的能力。当代人类所拥有的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在给人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和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社会领域,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关系,表现在价值领域,就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既统一又对立的。社会主义为我们创造价值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艰苦探索,才能使人生更加充实美好,使社会更加和谐繁荣。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立在人性的三个维度,即“真”、“善”“美”基础上的,它既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判断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也体现出人类对美好、和谐、自由的社会生活理想的追求,又为社会主义社会成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