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年来,广播最大限度地为听众提供了信息服务和娱乐服务,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小小话匣子里发出的声音。因此,不断满足听众对广播节目最高水平的需求,更好地为听众服务,把节目办好办活,已成为当前广播工作的首要任务。一、听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审美的主观性决定了审美的时代性,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现在,高保真的音响效果、密集化的信息传播、双向型的交流方式、交谈式的播音风格都是听众选听广播电台的主要条件。由于听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向着立体化、多元化发展,因此,…  相似文献   

2.
杨芊 《记者摇篮》2006,(8):54-54
广播的终极目的地是为满足听众的需要,为听众提供信息、提供服务、提供娱乐、听众是我们广播工作的唯一对象,与我们是鱼水关系。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在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他们,我们对听众在我们广播传媒中的地位的确认还远远不够,我们所处的时空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听众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研究这一变化,并从中找到我们的对策,便是我们广播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听众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一、听众审美情趣的提高现在,听众的审美情趣极大地提高,高保真的音响质量,密集化的信息传播,双向型的交流方式,交谈式的播音风格,都是听众…  相似文献   

3.
广播音乐专题节目既能为听众提供艺术享受,又具有教育引导听众、提高听众审美情趣的功能,还可以提升传统广播媒体的传播力。因此,这类节目应该做强做优。本文结合绍兴台获奖作品《用音符筑起抗战的长城——谨以此片纪念革命音乐家任光》的采制实践,就如何把广播音乐专题节目打造成既叫座又叫好的精品进行了综合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小朋 《青年记者》2012,(32):49-50
广播音乐节目一直是广播节目中最受听众喜爱的节目类型之一。音乐节目除具娱乐作用外,还肩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引导、教育听众,提高听众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持人适应这种需求,努力制作出优质的广播音乐节目。节目创优是一项系统工程,创优的节目虽然来源于日常播出的节目,但又高于日常节目,对日常节目具有示范作用。音乐对主题表达的能动参与广播音乐专题节目由语言、音乐、音响三部分构成。语言表意,音乐表情,音响表真。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广播音乐节目最富想象性,靠想象感受听觉形象之真、之幻、之美。  相似文献   

5.
李彦 《新闻窗》2013,(3):51-51
广播文艺节目以其独特的听觉魅力和收听便携性,丰富着听众的休闲娱乐文化生活,占据着广播节目的半壁河山。然而,随着听众审美情趣的逐步提高和新的媒体的竞争,对广播文艺节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文艺节目,满足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正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广播文艺节目创新的必要性1.文艺节目的地位要求必须创新广播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综合走向了专业,从广播发展到了窄播,一个综合频率向多个专业频率发展,但无论是新闻广播,还是交通、文艺、生活等广播,文艺节目都占有较大比例,  相似文献   

6.
广播要想在一定程度上扩张新闻的影响力度,就应该注意吸纳电视等媒体之长处,补自身之短处。也就是说,如果在我们的广播新闻报道中也能做到电视新闻的既见“人”又见“物”,让新闻中的人、物更加形象、更加立体,使广播新闻尽量符合听众的收听要求和审美情趣,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  相似文献   

7.
新闻作为广播节目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要想吸引听众,培养听众对广播节目的信任,必须注重新闻的编排。随着人们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对广播新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广播新闻节目编排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抛开头脑中以往思考类似问题所形成的思维程序和模式,达到对新闻节目编排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用传统的单纯的叙述型的手法来写广播专题稿件,已经不能够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了。那么,如何让广播专稿更接近听众,让人们喜闻乐听,已成为眼下广播节目一个突出的话题了。为了办出高质量的专题节目,去年以来,我们在采制广播专题稿件时,采用了让采访对象成为主角的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已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广播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这样一个新的媒体时期对广播新闻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广播新闻如何做到在众多专业广播电台中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为听众提供更优质的节目,是广播新闻编辑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中的创新意识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邹艳 《声屏世界》2004,(3):51-5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听众对广播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宗旨就是为听众提供生活服务,传播生活知识,引导大家科学消费,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生活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听众往往会把这类节目当成自己的家庭顾问和生活参谋.  相似文献   

11.
在听众的耳朵对广播越来越挑剔的今天,主持人究竟应当以怎样的状态去把握直播,成了当下广播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广播节目的“原生态”审美内涵应是直播主持的  相似文献   

12.
江俐 《视听界》2012,(6):98-100
为了听广播而听广播的听众不多,在特定时间关注特定栏目的更少。听众对广播的接触方式,从一个个节目的细节式体验变成了对频率整体的把握,他们不再有耐心去等待、搜索某一个特定节目,而希望一个频率的播出内容是恒常的、稳定的,广播节目的伴随功能越来越突出。这种情况下,类型化电台应运而生并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3.
袁青  范延锋 《记者摇篮》2006,(10):53-53
广播社教板块节目,是人们获取资讯、沟通思想、捕捉时尚的重要窗口,是主持人直播的节目单元,是有板有块,板块结合,生动活泼,广大听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形式。社教板块节目的可听性,直接关系到广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前广播频道越来越多,各类节目异彩纷呈。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社教板块节目似乎办得有些吃力了,提高它们的可听性就显得更有必要。从哪里入手呢?我们想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改进:一、精心策划设计是保证听众欢迎的关键现在,听众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根据这个新形势,精心设计我们的节目。每期节目,要有中心。要围绕一个…  相似文献   

14.
左宁 《中国广播》2013,(4):81-83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广播听众参与节目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从最初的听众来信、热线电话,到短信平台、QQ互动,进而发展到现在的微博、微电台、微信参与。参与载体和平台的不同,决定了其各有利弊长短。交通广播有其特定的听众群,听众参与也有特殊的要求和限制。作者对广播听众的参与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开发适合交通广播听众的参与方式,才能有效地调动听众的参与积极性,丰富节目内容,使广播节目更动听、更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广播,是以诉诸人的听觉来达到自己传播目的的媒介。其传播效果如何,最终要看广播对听众的审美要求满足到什么程度。研究听众对广播的审美要求,也就是探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能使听众在“线性传播”的单位时间最容易听明白。因为,听明白了才可能接受,接受了才可能审美。窃以为,听众对广播的审美要求大致是:具体、形象,通俗、浅显,清晰、连贯,声情并茂。 审美要求之一——具体、形象 听觉接受的对象是声音,听众听广播是被动接受信息,播出内容和播音速度的快慢,是由电台来控制的。从几十秒的短新闻到几分钟的长通讯,如此没有停歇,容不得听众细细思索、品味。这样,首先要求的是具体、形象的东西,听众才能一听就清楚、明白。而抽象、笼统的东西则进不了大脑的储存器,自然谈不上审美了。 听广播是通过声音来认识外界事物的,广播中具体的信息符号留下来的印象才容易让人记住,并在瞬间理解。以构成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迅疾拨动感应的心弦。比如,当听到消防车的警铃,便马上知道是失火  相似文献   

16.
谢彧 《中国广播》2007,(5):49-51
中央台对台广播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台湾听众的认同,成为他们了解祖国大陆各方面信息的重要广播媒介。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广播争取听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台湾岛内有一百多家的广播电台抢夺着有限的广播听众市场。面对岛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央台对台广播要在岛内占有更多更广的听众群,关键就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广播正在走向“窄播”的时代,尤其各电台的音乐广播更是随着电视的挤压和网络的发展日渐趋于个性化,听众对音乐广播的感知,从一个个单一音乐节目细节式的体验,逐渐变成了对各个音乐频率整体的感觉。听众不再有耐心地去等待某一个特定音乐节目,而希望一个音乐频率播出的音乐内容是相对恒常、稳定、带有陪伴性的,因此办类型化电台成为了如今音乐广播工作者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文章都需要一个“抓人”的标题,“题好一半文”。广播评论也一样,一则鲜活而又妥贴的标题能给人理趣、情趣,吸引听众往下听,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一般化的、毫无个性特点的标题则很难提起听众的精神,甚至倒了听众的胃口。  相似文献   

19.
陈莹 《新闻世界》2012,(5):54-54
如今,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网络媒体都在争抢“第一时间”。随着汽车时代的到来,广播新闻直播报道的形式,越来越为听众认可和欢迎。如何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听众传播信息成为了广播媒体正积极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黄旭曦 《视听界》2006,(1):171-172
“以人为本,与您同在”体现了未来广电经营的核心理念。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就广播发展而言,“以人为本,与您同在”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性的观念转变。近20年来的广播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对人的升华的过程。广播越向前发展,对于人的重视程度越高,广播媒体间的竞争,本质上就是对听众的竞争。回眸广播一路前行的历史,20年前,广播听众是被教育、被感化的对象,广播节目向他们传授知识、传递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广告、市场的观念被引入传媒,在资本的原始阶段,广播首先把眼光盯向产业和客户,听众被作为是接受企业和产品推销的对象,久而久之,听众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