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选取抚宁县为考察对象,对其教育发展进行梳理归纳,指出抚宁县的学校教育既包括官方教育体系的儒学,也包括非官方教育体系的书院、社学、乡学、义学,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田地租和各类捐资,是直隶地方教育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雍正帝于元年九月发布了著名的“改生祠书院为义学”的上谕。如何解读这条上谕,学术界存在“改生祠书院为义学”和“改生祠、书院为义学”的分歧,这种分歧进而影响到我们对雍正朝乃至整个清代书院政策、教育政策的理解。基于唐宋至明清对现任官立碑建祠的规定和清初至雍正前期书院政策的梳理,并结合清朝书院发展实际状况,我们认为:雍正元年发布的“改生祠书院为义学”的上谕,针对的基本是生祠,即现任官自立的“生祠书院”。意旨即把“生祠书院”改为义学,反映了雍正帝“崇实黜虚”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3.
张静 《兰台世界》2012,(3):24-25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发展阶段,蒙学教育臻于成熟,在继承历史遗产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即是通过对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组织主要存在的社学、义学及私塾三种形式的考察来体现明清蒙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张振霞 《兰台世界》2016,(5):111-113
民国时期是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宁夏的民族教育在此时经历了从最初的义学、社学和私塾到学校制度,民族教育发展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为近现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民国前后期宁夏中小学、师范、职业等民族教育发展出发,展现民国时期宁夏民族教育发展状况,并总结其在教育观念、体系、制度等方面对宁夏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官私兼办的书院刻书——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是我国唐宋以来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教育基地。它在我国文化史、教育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在设坛讲学、著书立说、修身养性、学术研究的同时,编辑出版图书也是书院一项较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然而在以往研究书院的论著中,对其刻书活动的分析大多较为粗略,故从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角度设此专题加以论述,以就正于方家。一、书院的性质及其演变书院是一种程度明显高于蒙学(包括义学、学馆、家塾),而未列入国家学制的文化教育机构。就其主体而言,书院基本属于私学,然而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又与各级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现不少官办书院。  相似文献   

6.
与“辅学校所不及”的内地义学不同,调节苗汉矛盾,稳定边疆社会,是清代西南义学的根本目的。在清廷西南边疆治理的深入和推动下,西南义学发展迅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康熙朝以笼络土司、稳定西南局势为治理目标,义学在城市和土司上层中发展;雍正朝通过改土归流强化对土司地区的统治,改流地区成为办学重点,义学达及乡村地区及下层苗民;乾隆朝以后在民族矛盾复杂、局势动荡的社会形势下,义学仍然在西南地区普及。西南义学发展深入,使儒学教化突破精英阶层和土司壁垒而涉履乡村,实现了对西南土著民族的儒学教化及有效控制,对多民族一统国家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任文香 《兰台世界》2013,(19):121-122
<正>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785—805)由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勃兴于宋代理学大师自由讲学传播儒学。天下书院千计,而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有著名的四大书院之称,白鹿洞书院则被清人学者王昶誉为"天下书院之首"。一、白鹿洞书院的由来在引得无数骚人墨客流连忘返的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书院的亭台楼榭掩映  相似文献   

8.
元代图书的出版系统主要分为五大类:政府出版、私人出版、商业出版及寺院出版、书院出版。苏州地方政府出版主要依赖儒学出版和书院出版。但苏州在元代终其百年,流传下来的出版物寥寥无几,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清自康熙统一台湾后,为加强对台地的有效管理和开发,陆续推出一系列治台举措。在文教政策上,一方面在台湾推广儒学,增设书院,鼓励台湾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原住民地区设立土番社学,教之以儒家文化,番童习学汉字,讲官话,易风俗,不少番童还参加科考,取为秀才。这些教化政策,对提高台湾民众的人文素养,促进原住民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番汉融合,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现辑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上谕档及宫中朱批奏折中相关史料,供研究参考。——编选者伍媛媛  相似文献   

10.
古代的"社学"这种教育体系在元、明、清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统治者讲社学作为教化百姓的一种途径,政府在贵州基层开设地方官学,即为社学,让地方和基层的孩子在农闲时节入学,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11.
儒学是一个外延极广而内涵较为明确的概念。它是以“仁”和“礼”为内在核心的儒家思想[1];宽泛而言,与儒家思想相关的学问和研究都可以称为儒学。儒学从其当前的存在形态来说,主要包括学术儒学、文化儒学以及民间儒学。所谓学术儒学是指“对传统儒学进行深入研究,把握儒学历史发展、演化的脉络,来梳理儒学理论体系的内部结构,阐发儒家的各种思想”[2];文化儒学探讨的是儒学对现代社会的作用;民间儒学则是儒学在民间的文化表现,如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班、书院、学堂以及各种儒家启蒙读物等。本文侧重于对2020年学者关于儒学的前两种形态(学术儒学和文化儒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12.
萃升书院     
<正>萃升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时任奉天府丞任亦瓕创建,院址设在奉天城天佑门内府丞公署东侧,最初只有厅堂三间。乾隆初年,在德盛门学宫旁建立义学将其扩建,改为沈阳书院。此后,沈阳书院规模初备,声名远播。萃升书院是沈阳城内最早的大学,历任院长也多为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被誉为"关东才子"的王尔烈也曾执教萃升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于俄军占据院舍,萃升书院逐渐荒芜颓  相似文献   

13.
明代安徽没有单独成省,《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记载"南中"的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安徽、上海二省一市。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安徽迅速传播,书院数量剧增,响应者赢粮影从,讲学规模宏大,开启了文化风气。讲学对推动安徽的科举入仕、书院教育、文化家族、学术流派的发展壮大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蒙古肇基朔漠,文教不兴,在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后,因受汉文化的影响,文教才得到长足发展,但科举制却长期处于停废状态,故元代的教育(特别是儒学教育)常被人诟病为一团糟。其实,并不尽然,如元代的书院就极为繁荣,甚至大大超过了唐宋时代。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其名始见于唐代。唐玄宗于开元六年( 718)设立丽正殿书院,十三年改名集贤殿书院。但这是设于朝省的藏书与修书的机构,与汉代的东观、兰台,清代的文渊阁相同,并非士人肄业的地方。唐代也有一些私人读书处称书院,见于唐人诗篇…  相似文献   

15.
《桂岭书院》初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当时蕉岭县最早的藏书机构。据该县《石窟一徵》记载:“旧志清康熙二十五年县令蒋弥高建义学桂岭书院于韩祠(韩昌黎祠)之侧”。乾隆庚子春,阖邑公在山下新建三层宫殿式楼宇、清光绪年间作了一次重修。这座书院建筑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书院有经、史、子、集等,内设课堂、书房。当时选择知识渊博的贡生员授课,咸丰举人刘伯英曾在书院主讲多年。一九○四年抗佞保台爱国志士,伟大的教育家、诗人丘逢甲先生回故里后,又把《桂岭书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的教育工作,明代"名臣大儒"孙应鳌就是一位有名的德育工作者。他饱读儒学,清廉为官,创建书院,为朝廷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之才。他对中国传统德育的传承发扬、对后辈的谆谆教诲令世人所敬仰。  相似文献   

17.
现代书院有多种类型,阳明精舍最复古。这个几乎就是古代书院翻版的学问场,在当世默默存在十年了2004年7月,北京学者康晓光和盛洪等人应邀前往儒学者蒋庆的私人书院——阳明精舍谈经论道。阳明精舍建在贵州修文县,500年前大儒王阳明悟道的  相似文献   

18.
台湾公共图书馆之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振鹄 《图书馆》2003,(6):18-19
台湾在明郑及有清一代 ,图书的搜集与利用多集中在府、县儒学、书院与民间私藏 ,其中如全台首学的台湾府儒学 ,藏书最称充实。其他如噶玛兰厅的仰山书院、鹿港的文开书院、台北的登瀛书院等均有书藏 ,或附设文库 ,搜集古今图书供教学参阅 ,兼供修志之需。光绪年间台北府试院设在台湾通志总局 ,搜集参考图书万余卷 ,为一与台湾有关文献的集藏文库。至于民间方面 ,自乾隆以降 ,台湾人文蔚起 ,私家藏书亦不为少。其中彰化吕炳南 ,策新第宅 ,置书二万余卷 ,称筱云轩 ,较书院藏书尤胜一筹。当时 ,由于文化教育事业尚未普遍开展 ,而图书文物例需由…  相似文献   

19.
义学是中国基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社会一直绵延不绝,至清朝,更是兴盛。史载:“义塾之设日益多,故人家子弟之愿入塾读书者亦日益盛。非独城中义塾无不在坑满坑、在谷满谷,即乡镇极荒僻之处,亦无地广人稀之患。”然而,在这表面的繁荣景象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生存危机。本文以清代地方志为主要材料,着重关注江南及北方地区,兼及其它地区,从义学的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方面对清代义学的生存困境进行分析,试图对晚清义学的衰败原因得出比较清晰和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提学制是明中后期地方学政的管理制度,对当时的教育、士风、人才选拔及官员素质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其创立、发展和成熟的全过程,试图揭示其内在机制及其运转变化的规律。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初创期在提学制创立以前的洪、永、仁、宣时期,地方学政实行的是由府州县官兼理和巡按御史、按察司官监督的制度。在此制下,府州县官不仅负有维护儒学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及兴建社学的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