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初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19-125
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主要的艺术观念类型(包括文学观念类型)——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是以对"文学四要素"——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之间关系的不同切入点为划分标准的。以此理论作为观照,可以看到鲁迅与梁启超社会实用的文学观、王国维艺术审美的文学观之间明显的不同。鲁迅的文学观高扬"作家"这一文学活动的主体,突出"立人"的精神内核,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因为外来思潮的变化而改变"以人为根本"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坚持。 相似文献
2.
“立人”启蒙是鲁迅文化思想的核心,它在鲁迅留日期间确立,经过五四运动和大革命前后革命斗争的洗礼,纠正了早期的某些局限与偏颇,日臻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55-60
鲁迅"立人"思想是理解鲁迅价值的核心。而"立人思想"的确立在其一生的思想形成与实践中是动态的,是鲁迅接受域外思想与自身对时代的实感而生成发展的,也是与时代不断契合的转换过程。在各个阶段中,追求个体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强调主体性思想是其最初的原点。立人思想发展过程无不贯穿着对精神的重视,理解这个原点对全面理解鲁迅传统的精神资源无疑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林惠玲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24)
1918年,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他在作品的结尾发出的一声最为沉痛愤懑的呼喊——“救救孩子”,通过这一呼喊分析鲁迅作品中的孩童形象,结合当代社会,寻求鲁迅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5.
刘桂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3):18-19
章认为,“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并且概括了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章接着探讨了鲁迅“立人”思想的渊源,指出它乃是中西化的历史撞击在鲁迅精神领域中形成的火花;论接着指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立人”思想的关键;最后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立人思想的内涵就是关注人,通过改造人的生存环境和人的精神,达到人的彻底解放。在鲁迅“立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融汇着不同的思想资源,吸纳着不同的文化因素。梁启超的“新民说”、章太炎的个人的绝对自由都给了鲁迅极大的影响和帮助。同时鲁迅人学思想又从西方近现代思想资源中汲取了大量的养料。从鲁迅对各种学说和观点的取舍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立人思想的根基和自己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汪言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立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思路。在世纪末的时空视点上 ,回顾思索鲁迅“立人”思路在中国近代诸救亡方案中的超越性、“立人”与“立国”的内在逻辑、“立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终极方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立人”与国民性批判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对于仍在苦苦谋求现代生存的当代国人 ,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相似文献
8.
王雨海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4):108-110
鲁迅的“立人”思想是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和主线。从批判入手达到建立,以爱人爱己为核心完善个体,这在当今现代化建设中意义重大。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方针,正是鲁迅“立人”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朱桂林 《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3)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以"狂人"这样一个艺术形象,鲜明地表现了鲁迅早期的"立人"思想。"狂人"是鲁迅先生所欲"立"的"真的人"。"愚弱的国民"的"精神改变",也只有在这些"非正常"的国人身上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王初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3)
在从军事科技转至文化精神的求学历程中,鲁迅时刻警惕科学主义者盲目追求实用效益对于民族精神的无益甚至损害,并将人的研索精神和实践力量推到人们面前.强调文明的发展应是精神为先,重视对个人心性的选择——这是鲁迅之区别于中国以往旧式知识分子的本质性因素,也表明其思想脉络在留日时期已从根本上与洋务派知识分子分道扬镳.青年鲁迅正是异常敏锐地看到了科学背后“人”之精神作为社会发展原动力的本质,因而不绝呼号“立人”作为其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命题,并终其一生都在实践这个梦想. 相似文献
11.
对于《祝福》主题的解读,从建国至80年代中期,教学中主要并存两种定论:一是通过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揭示,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三权”罪恶的揭示。二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我们从此类主题解读中看到的完全是小说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田中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5(2):113-117
百年中国报刊科学话语的言说主线都是围绕着“立人”与“立国”两个轴心展开的。从1895年甲午战败至五四运动以“立国”必先“立人”为言说基点;五四退潮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则转以“立人”必先“立国”作为言说基点;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头7年进入“立人”与“立国”并举的言说状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立人”与“立国”并举重新成为报刊科学话语的基本言说主线。这条言说主线,展示了百年中国报刊科学话语诉说、铺陈历史和被历史诉说、铺陈这样一个属于20世纪中国报刊本质属性的特征,在灵魂、精神的内核展示了中国报刊的现代底蕴及与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渊源。 相似文献
14.
崔彬彬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11):42-43
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人格的全面。这恰恰暗合了鲁迅"立人"思想的精髓。从当前人文教育岌岌可危入手,重在探讨鲁迅"立人"思想对于现今高校人文教育的根柢作用:主张由内而外唤起学生的人文自觉,实现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健全。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鲁迅、陈独秀三位思想启蒙者在思考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问题时,发现了“人”在变革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可是中国国民从来都没有争得做社会主人的地位,所以,他们分别从道德、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立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中的较长时期都从事着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对教育问题发表的一系列革新主张和许多精辟的见解,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作为一个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17.
“神思”是鲁迅思想——尤其是鲁迅早期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论者多将它作为“想象”或“想象力”的同义词来理解。但在本文看来,鲁迅通过“神思”形成了一套文学人类学的叙事,在他那里,“神思”是人类在其早期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是“神话”构成的手段,是“诗歌”兴起的中介。 相似文献
18.
钱理群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19(1):1-7
百年前鲁迅的东渡日本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空间转移”。他在日本的思想发展是以民族主义为起点,并产生如下问题意识,即如何既要批判东方传统促进民族的现代化,又要对西方现代化进行质疑;如何完成“现代民族化”、“现代民族主体”的重建。鲁迅在日本早期的述,其中心词的转移,说明他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化危机,化危机在于“人心”危机,民族“精神”的危机。从此鲁迅处于主流思潮的边缘并显示着鲁迅式的化品格。鲁迅作中心词“个”强调个体的精神的自由。其典型的个性主义思想是将“立国”建立在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基础之上,“主人”的根本在人的信仰。“精神界之战士”是批判、战斗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强的实践精神,这也是鲁迅的自我选择。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的多义性和生成性特质与接受主体的生活经验、认知结构、审美需求、接受水平的复杂性,决定了鲁迅作品的解读不可能一次性完成。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而且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一生很长时间从事教育工作,虽然没有教育专著,但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哲理,对许多教育问题发表了革新性见解和主张。他不仅提出了关于儿童、青年、妇女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