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艺术史家们基于后现代的理论范式,对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等大师们的艺术史发展观、连续的和整一的理性主义观点以及叙事偏见进行了质疑、挑战和瓦解,并能用一种超然的、包容的和清醒的态度来看待当下的后现代艺术。一元的、线性的艺术史叙述模式结束了,多元的、开放的艺术史叙事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文对元叙事危机进行了分析和揭示 :元叙事危机是科学进步的产物 ;元叙事危机根源于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范式不可通约性 ;两种主要的元叙事的内在问题导致了元叙事的危机。“谬误推理”是利奥塔提出的后现代合法化模式。本文认为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状态作了迄今为止最深刻的分析 ,不仅看到了后现代知识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批判否定精神 ,也看到了后现代文化的虚无主义性质和价值盲点  相似文献   

3.
何玉 《文教资料》2011,(25):37-39
利奥塔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有关"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方面。20世纪70年代,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把"元叙事"看作是"现代性的标志",把后现代定义为"不相信元叙事",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对现代性进行"清算"。  相似文献   

4.
新公共行政学及其对我国公共行政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行政运动无疑在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公共行政学的出现既是公共行政学的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60年代美国社会改革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上的一种回音.它以公平与民主作为行政学的目标和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的关联性,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拓展了行政学的研究范围.尽管新公共行政学最终未能生根立足,成为行政学研究的主导范式,但它的主要观点对我国当代公共行政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西方现代性的角度探讨我国学校的运作逻辑,指出西方的现代性主要表现为普遍主义的进步观和理性主义指导下的科层社会组织形式——科层制。而我国现代学校的运作逻辑则是西方现代性在中国的延伸,是建立在进步观基础上效率优先的组织,是在科层结构中运行的关系场域。随着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解构,后现代性表现出的多元性、多样性、本真性和鲜活性,据此在后现代性的关照下,本研究提出两种新型学校的运行模式:一是建构自我管理的学校;二是建构"面向当下"自我发展的学校。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语境下国家理论面临着来自对理性主义国家观念的各种批评。而各种形形色色的批评也都基于后现代理论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建构。现代性理性国家理论所声称的国家观念在面临个人观念、弱势群体、地方性文化、具体差别等同题时,往往显出无奈与慌恐,国家理论的种种危机造成了人的道德被公共化、地方性差异被抹杀、不平等对待等一系列后现代语境下的后果。从当代国家理论在后现代语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出发,浅析现代性国家理论与当下后现代国家理论的冲突与对接。从而解析后现代语境中国家理论的出路与解脱。  相似文献   

7.
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角度分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意义产生的偶然性与意义的繁杂和多元共存,以及这部作品形式上的后现代文化策略对现代性特征的不断消解,说明现代性的建构与后现代性的解构是同时进行的,现代性中孕育着后现代性的因子,同时证明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分析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可行性以及两种叙事理论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是对该学科在萌芽发展期状况的隐喻,但"身份危机"却长期存在,从而质疑理论研究的合法性以及实践结果对社会福利的效用。在公共行政学的研究中,政治-行政二分法困境是造成"身份危机"的内在因素,政治-行政二分所引发的长时间争论导致学科一致性认同的缺失,并造成公共行政实践对效率的推崇以及对民主的遗弃。在正统公共行政中,政治-行政二分是基础观点,效率是核心原则,官僚制是实现效率的良好行政模式。然而,官僚制行政却带来了公共行政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正统的公共行政囿于难以摆脱政治-行政二分困境而无法解决"身份危机",公共行政学的未来将摒弃"官僚行政",走向民主的公共行政。  相似文献   

9.
从后现代性的视角审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存在着危机.后现代公共行政范式通过对官僚制、理性、效率的解构批判了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又通过公共能量场、想像、话语与对对话理论、公共政策的共同体价值取向来重建公共行政的理论大厦.这种解构与重建对于我国目前的行政改革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从的小说《边城》,无论是其开篇,收束,还是其情节模式、结构方式、叙事风格都鲜明地内蕴着中国传统民间学叙事特征,但绝不是对传统民间学叙事模式的简单摹拟。《边城》的叙事天然溶进了作家对人生变幻莫测的现代性哲学性的思考和体验,律动着作家带有独特个性印记的互渗性创作思维,使读在阅读时不自觉地自行消解了作品中既有的民间学叙事模式,这实际上是作家对传统民间学叙事模式进行现代性言述之使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艺术借用已有的多重“能指”,转向“所指”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中的“大叙事”和“小叙事”。它既不像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大叙事和以人为中心的主体叙事,也不像后现代艺术那样消解大叙事而只关注小叙事。中国当代艺术更主要的还是要让艺术回到艺术本身来探讨各种内容,这里的艺术本身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与六籍同功”的内容,也包括了“成教化、助人论”的思想。这些内容需要被转化为具有当代性的意识。这里使用“能指”、“所指”、“大叙事”、“小叙事”以及“主体叙事”等概念,其目的就是把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语境凸显出来,显示其时间意识与当代意识的两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通过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全面解构,提出建立在真实、真诚、诚实和坦诚对话基础上的话语理论。本文探讨该理论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内在契合度,并对当前绩效评估的困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Religious Education is a curriculum subject provided as entitlement for all students in UK public schools. Biblical narratives appear for every student age group, usually in Christian studies modules. The Biblos research project was founded to investigate how biblical narrative might be taught with integrity in public schools in a society labelled variously post-Christian, post-modern, plural, and secular. It has completed four phases of life, summarized in this article.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most recent research that sets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biblical narrative against their famil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what it means for students actively to engage with biblical narrative and therefore to “theologize” for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4.
霍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后现代文学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从对"死亡"命题的处理方式入手,通过对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和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的文本分析,从而阐述这两位后现代文学大师不同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开辟了研究文学艺术的一个新视角。随着消费经济的逐渐发展,许多大众娱乐也都蒙上了"狂欢"的面纱。其中,昆汀塔兰蒂诺的电影,常被评论者赋予"叙事狂欢"的标签。本文试图从影像的狂欢、结构的狂欢、大众参与的狂欢三方面对昆汀电影中体现的"狂欢化"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精神与后现代课程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认为我们必须调整自己——认识到我们不再生活在“现代”世界。“现代”世界如今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我们进入了“后现代”世界。但后现代却又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现代思想的复杂,必将带来多元的后现代课程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对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理论,剖析了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失语、禁语、后语和妄语”的话语误区,认为政府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时需要做到“建、引、规、纳”:搭建官民网络互动平台,疏通网络舆论场;善待意见领袖,善引网络舆论;完善网络立法,规范网络话语;广纳民意,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讨论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化面对的时代性张力主要包括了两个基本的方面:其一,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主要是以历时性的形态逐渐呈现出来的“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在当代中国却是以共时性的方式被挤压在同一个平面上。其二,当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化,还没有能够充分享受现代化之积极成就的时候,西方则已经走向了“后现代”,并提出了“走出现代性”的主张。这就使得当代中国在面向未来的选择中面临左冲右突的两难困境。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更为清楚地表明: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中,全盘西化此路不通。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必须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谈起现代音乐的发展就不得不承认后现代音乐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挑战,甚至还应警惕以后现代音乐代替现代音乐、以零散性代替完整性的倾向。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中曾出现过许多后现代音乐超过现代音乐而大受欢迎的现象。从"系统"概念的视角,分析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的形式、特性及意义,并阐述现代音乐和后现音乐的本质差异,对于研究系统和非系统成分的一般理论成为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故事新编》研究一直受到研究界的关注。21世纪初年(2000—2005)《故事新编》研究主要有五个动向:主题意蕴研究;现代及后现代手法研究;文体及叙事研究;创作心理及历程研究;比较及影响研究。这五个方面是以前问题意识的延伸与深化,同时在新的研究范式中又有进一步融合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