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障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权利对少数民族个体和群体发展至关重要。面对当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对流动少数民族义务教育提供的各种保障远低于现实社会需求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实施力度、合理配置资源、畅通救济渠道、改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是关系到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广州是珠三角城市群的代表城市。笔者在本文中首先阐述了影响广州外来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因素。然后从经济、文化、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广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适应现状,并探析了广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适应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广州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人人都能够有尊严的生存,人人都能够实现基本的社会保险,是我国宪法、新颁布的《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社会保险权的体现.用现在的眼光看,其核心理念和设计是围绕着社会保险权这一新型的权利而展开.对社会保险实践中出现的新范畴,新问题应以社会保险权为基点,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其实质,认识其类型化之规律.这样,将会对我国社会保险法制构建产生理论和应用的价值作用.论文重点对社会保险权的本质属性进行了透彻的论证,并分析得出:社会保险权的本质属性是生存权、社会权,是一种积极权利.社会保险权法律设置的特点上还呈现出:主体的多样性;客体的给付性;客观方面的强制性.总结了社会保险权人权观的价值取向、社会保险权所彰显的正义观、社会保险权所体现的自治与管制之维和社会保险权所体现的身份与契约之辨的社会保险权的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4.
任何权利都包括权利享有与权利实现两个层面.对享有最低生活保障权的人如何实行保障,关系到生存权的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权的实现可以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权的救济两个方面考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反映最低生活保障权的实现程度,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的适当标准是进一步研究最低生活保障权受到侵害后如何得到有力救济的前提.对最低生活保障权的救济是权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和流动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势必需要构建新的社会网络来适应和面对这种生存环境和文化的变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建新的社会网络,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进程之一,也是各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拟通过对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网络的因素分析,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关系找到既积极又稳妥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引发城市流动人口剧增,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受其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融入城市教育过程中面临诸多不适状况。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提高少数民族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对于促进少数民族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权利就有救济”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职校学生享有实习权,然而,其实习权利却经常受到来自政府、院校、教师、实习单位、中介机构等多方面侵犯.又囿于实习权利救济机制的缺失,职校实习生在实习权利被侵犯之后往往陷入“爱莫能助”的境况之中.从制度和法律层面对职校学生实习权利救济机制进行破解并归位,为职校学生实习开启保障.  相似文献   

8.
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由于自身的差异性,来到城市后必定会遇到很多适应上的困难,而城市也要逐渐适应他们的到来以改善他们的服务和管理。广州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现状是增长速度快、居住城郊结合、经济活动单一,导致城市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和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两个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政府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要积极改进自身的不足,最终实现城市与外来少数民族人员的双向适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修订的《公司法》扩大了股东知情权的范围,规定了股东知情权的行使方式,明确了对于侵害股东知情权行为的司法救济渠道,从而解决了对于股东司法救济缺少法律依据的问题.但是,由于法条对该项权利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该项权利在权利的界定、适下用范围、权利的实现方式和法律救济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实际需要入手,对我国《公司法》中的股东查阅权的权利主体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司法救济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罪犯应当拥有司法救济权并且不得克减.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实现保护罪犯基本人权、预防犯罪、制约权力、促进监狱治理法治化等目的.建立罪犯司法救济机制必须抛弃特别权利关系理论,树立基本人权理论,承认刑事执行行为是行政行为,形成权利救济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1.
作为“未成年人”和“残疾儿童”双重身份的学生,其受教育权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教育权利的行使.美国《残疾人教育法》及其相关法律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做出了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美国残疾儿童家长的教育权利主要包括程序性保护及其知情权,教育记录获取、保护、销毁权,教育参与权,教育救济权,以及获得指导、咨询、培训、服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我国残疾儿童数量巨大,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但我国残疾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尚未建立.保护残疾儿童已成世界共识.我国应尽快构建和完善残疾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残疾儿童的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社会参与权、救济权、养育权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逐年递增。他们进入城市后能否适应进而融入新的社会,与社会和谐及民族关系稳定密切相关。城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流入,不但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度,而且也给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一带的少数民族作为调查对象,首先就影响广州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因素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对广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广州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少数民族为摆脱封闭和贫困,向城市特别是向东部城市流动的趋势逐年增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东部城市的多民族化日趋明显,城市民族关系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此对城市民族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然而我国农民在社会保障体制中的弱势地位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解决社保的公平问题任重道远,应从立法、建立健全农业支持措施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良性互动机制、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打通权利救济途径入手,解决农村社保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受义务教育权首先是一种应然的权利集合,宏观表现为平等权和免费权两种权利,平等权又包括平等就学权、教育条件平等权、教育效果平等权三项内涵.从实然权利的角度来看,受义务教育权由于受到社会分层的影响,其应然权利束的实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由此造成的不平等,应当通过相应的法律对策来加以解决,具体包括:通过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明确并落实各级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以充分保障免费权、教育条件平等权的实现;通过松绑户籍制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在财税法上建立公平、规范的义务教育补偿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充分保障平等就学权、教育效果平等权的实现;通过建立完善的受义务教育权行政救济机制并确立义务教育公益诉讼制度,以全面救济受义务教育权主体.  相似文献   

17.
宪法权利救济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其历史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该救济权的实现和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不和谐。完善公民权利救济方面的立法,确实保障公民权利救济权在新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对原有城市民族结构、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又是少数民族聚集和流动的重要枢纽。由于该市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受市场经济影响剧烈,研究该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心理以及探讨预警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权概念提出至今,由于理论上的困扰及实际保障中的局限,一直影响着该项权利的真正实现。针对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公民社会权的救济模式——积极救济模式(社会保障制度及实践)和消极救济模式(宪法解释、社会立法、司法裁决)何以可为及何以可行的分析,从法学与社会学融合的视角提出,在我国,把积极救济模式与消极救济模式结合起来对公民社会权予以保障,不仅有益于社会权理论的充实完善和公民社会权的真正实现,而且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社会权法治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劳动就业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残疾人虽然是弱势群体,但同样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取得劳动报酬和收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等权利.残疾人就业问题,是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生活、不断改善残疾人状况、成为“社会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本文在对具有台州特色的残疾人就业模式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及个人就业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