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岸 《华章》2007,(9):65-66
本文回顾了各国可预见规则的历史发展,发现可预见规则的产生有其历史的逻辑性,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并试图探寻可预见规则之追求意旨,以此为铺垫分析它的理论构成.我国的合同法规定相当简单,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立法、司法经验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立法、判例和法理将“可预见性”作为一项规则用以限制违约违约赔偿的范围。应该说创制这一规则的宗旨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一规则在内容和操作上存在许多弊端,确定这一规则,弊大于利。“可预见性”限制规则的宗旨完全可以通过确定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标准和免责制度以及减损规则实现。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纯粹经济损失这一动态概念体系中的考量因素,以英美侵权法为背景,采用比较法、判例法等方法,分析可预见性在纯粹经济损失界定过程中的意义,以及需要具体考虑的可预见性内容。结果表明,可预见性是纯粹经济损失概念确定时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这种通过可预见性来界定纯粹经济损失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4.
《合同法》第113条明确规定了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赔偿限度,被称为可预见性规则。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目的在于使守约方得到赔偿,达到如合同得到履行一样的状态。这种规定称为填补损失的原则,该原则不考虑违约方在承担违约责任以后的经济状况,以及违约方违约时的主观状态。可预见性规则给违约损害赔偿责任设定了限度,有可能引发效率违约,也有可能使守约方实际获得的赔偿数额远远小于违约方如果履行合同时守约方的可得利益,守约方可能需要承担无法获得充分补偿的风险。尽管具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仍然需要继续坚持可预见性规则,因为两大法系国家法律以及具有一定程度的世界统一性国际性法律都坚持认为该规则具有其自身合理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如何理解和应用可预见性规则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合理预见规则作为限制违约损害赔偿范围的一项重要原则,早已被两大法系和国际公约采用。我国自(合同法)颁布后,才将其适用于国内合同。正确地理解和操作该规则,尚须进一步完善立法,丰富司法经验。学界应重视合理预见规则的研究,为规则的适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可预见性规则要求专利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将当时可以预见到的所有等同物写进权利要求书中,否则嗣后不得通过等同原则将其涵盖到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可预见性规则虽然具有使专利权人的权利边界更加清晰的功能,但该规则对等同原则限制过度,与我国当前鼓励研发与投资高价值发明专利的产业政策相违背,且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因此,我国在司法实践中能否适用可预见性规则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预期违约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是指合同中的一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期届满前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两者在构成要件和救济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区别。我国合同法对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同时作出了规定,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需要在司法和立法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只发生在侵权责任中,而对因违约所导致的精神损害则不应赔偿。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值得质疑。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其他国家在立法及司法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一般限定原则。  相似文献   

9.
“合同目的”在《合同法》中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订立合同时,合同目的之性质是否合法决定了合同效力的有无,合同履行时,合同目的之实现与否影响了合同的解除权的产生与否。但是在强调合同目的的法律意义的同时,必须严格将合同目的区别于合同内容与合同动机,准确把握合同目的的含义与特点,并运用在合同法的各项具体制度中。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点认为,违约之诉并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结合我国的立法、司法实践和国外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比较法考察,在旅游合同这类特殊性质的合同违约中,应当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加强对旅游者的保护,并为未来我国的旅游立法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违约责任制度作为合同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制度,它使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障,不仅可以促使合同当事人双方自觉全面地履行合同义务,起到避免和减少违约行为发生的预防性作用,而且在发生违约时,通过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使守约方的损失得到补偿,使违约方受到相应的制裁,从而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合同法观点以公平、诚实、守信为基本理念。而法经济学产生后,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对违约制度重新进行分析,得出当履约成本过高时,守约人违约是有效率的。本文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证明有效违约制度的合理性,以利于我国合同法理念的改变,从而达到利用合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有利于促进当事人履行合同,弥补非违约方的损失;但是同时规定的不安抗辩权制度与之有重合混乱之处,造成适用法律的困难;建议合并这两项制度,在体例上区别于实际违约,明确构成要件,以完善预期违约立法,更好地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4.
不安抗辩与预期违约规则及我国合同法规定的缺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安抗辩是大陆法上的特有的概念,预期违约是英美法上特有的概念,两者在基本概念、立法宗旨、具体制度、适用范围不同.美国"统一商法典"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进一步发展了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我国合同法没有采纳"统一商法典"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做法,不是以一个理论为基础而吸收另一个的合理因素,结果导致每项制度都不完整,整个体系又不协调,相同法律事实在不同条文的重叠适用.所以必须通过司法解释弥补合同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1999年3月,我国颁布的《合同法》结束了我国长期缺乏统一合同法的历史.它在保留不安抗辩制度的同时,吸收了预期违约制度的一些思想,从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权制度.本文着重对不安抗辩权的立法渊源、适用条件、法律效力、合理性等重要问题作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完善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损害赔偿是违约的重要责任形式,目的是使受害方的利益达到合同正常履行时应当达到的状态。损害赔偿范围由受害方的损失内容构成,但为了避免赔偿范围的无限扩大,法律规定了限制性规则。合理预见规则即其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合理预见规则包含了预见主体、标准、时间、范围等构成要素。该规则建立在意思自治、维护交易安全、激励当事人选择的理论基础之上,它的适用极大地依赖于法官对个案中各种利益的衡量和判断。  相似文献   

17.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尤其对刑法中因果关系的界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刑法中因果关系问题的分析,指出要研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必须对因果关系问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明确研究因果关系的目的,在对因果关系的界定过程中应考察相关的主客观情况以及根据刑法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不安抗辩是大陆法上的特有的概念,预斯违约是英美法上特有的概念,两在基本概念、立法宗旨、具体制度、适用范围不同。美国“统一商法典”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做法,不是以一个理论为基础而吸收另一个的合理因素,结果导致每项制度都不完整,整个体系又协调,相同法律事实在不同条的重叠适用。所以必须通过解放弥补合同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合同法中有关预期违约制度的相关规定,对引入预期违约制度的价值和必要性进行探讨,研究该制度的理论依据,进而对完善预期违约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如果一方行为构成违约或预期违约,非违约方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损失的扩大,这种行为可能是对原有合同的变更或解除,违约方可能以此为由诉非违约方违约。本文旨在研究这种争议,总结解决这种争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