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和扩散存在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尤其是自新经济地理学将产业空间分布纳入主流经济分析框架开始,劳动力流动对产业集聚和分散的研究逐渐朝着更加接近现实经济的方向发展。在回顾相关理论背景和模型的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和扩散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文献进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2.
恰逢中部崛起的有利时机,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探索生态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建立产业共生网络及制度保障三方面寻求切实可行的路径,确保中原经济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能够很好地契合农村劳动力发展要求,是支撑农村劳动力实现城镇就业的有效途径。但当前河南职业教育无法满足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需求,亟待转变观念,打造特色,锻造双师型队伍,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政府也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为职业教育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过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模式的局限性,国内价值链构建理论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支撑。国内价值链构建视角下,根据区域功能定位、禀赋结构、比较优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中原经济区应选择产业内升级路径,探索加快产业升级的新思路,寻求支撑产业升级的新动力,找准推进产业升级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人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规划.这对于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来讲无疑将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审视分析河南省情,人口问题仍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因此,解决好人口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2011年10月7日,中原经济区升级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和"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并列为全国四大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与平台,对河南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如何提高区域内资本运营效率、加速中原崛起步伐,已经成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7.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核心战略资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发展河南经济、造福河南人民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撑,能否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中原经济区粮食安全面临刚性需求增加,供需矛盾不断加大,资源短缺,粮食增产的难度增加,粮食流通体系不健全,市场调控难度大,外资涉足农业领域,粮食安全存在隐患等问题。对于上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在解决思路和对策上要有所创新:加强耕地保护,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相关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9.
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竞争力,已经成为后起国家和地区赶超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在我国长三角非常普遍,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且特色鲜明的集群优势.分析国内产业集群发展最好的长三角经验,对中原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集聚了较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具有人力资本积累优势.考虑到社会资本损失,当这种人力资本积累优势足够大时,即使就业起始收入较低,选择到东部地区就业仍然是高等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力的最佳决策.不过,这种劳动力流动并不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建设将为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社会背景,底蕴深厚的中原文化也将成为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本文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出发点,从中原文化的特质内涵和价值功能中探析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文化支持,寻求构建中原文化三大支撑体系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发展中暴露的诸多矛盾催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建设"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中原经济区需要及时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但现阶段社会责任会计因其只能提供单一货币化的信息、企业难以做到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等问题而不能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通过培育自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会计价值观、在会计系统中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和发展会计理论、创新会计管理制度等措施和手段将社会责任会计推向更高层次,使会计系统为决策需要提供更相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中原经济区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瓶颈"问题,而综合素质偏低的众多人口成为"瓶颈"之中的关键因素,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只有将人口负担转变成人力资源,提高全民就业创业能力,才能找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才能找到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良策。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其建设应该与农民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在符合要素流动规律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并以帕累托改进为原则。由于二元管理体制的历史性累积,农民集体权益没有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造成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以及规划体系违背要素流动规律等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农村建设用地的市场化交易机制、积极探索先建后拆机制、把规划权力上移至省级政府进行统筹等途径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的治安是社会治安秩序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综合,是社会问题显性化的结果。中原经济区建设既面临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制约。基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治安战略调整主要应当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牢固树立科学的打防观,大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及实施综合治理战略,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管控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强力推进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实施积极主动警务战略,适时开展"严打"与"专项整治行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07—2011年的中原经济区所包括城市旅游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中原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涵盖河南全省,山东、安徽、河北及山西部分省区在内的29个城市(济源除外)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揭示出中原经济区旅游竞争力水平的空间结构分异特点。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还存在规模、结构、布局和质量上的不适应。要实现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弹性机制;进一步整合、转型现有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按照"米"字形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壮大职业教育办学力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办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中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应当充分认识中原"古都文化"的潜在价值,遵循历史上业已形成的内在文化脉络,实现文化资源开发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深度结合,凭依"商都文化"资源发展郑州大都市经济,用"五都文化"资源打造城市珍珠链经济带,以"中原文化"资源构建城市经济群落,形成点、线、面发展格局,加快中原经济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从而实现中原经济区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高校应该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加速器"作用。而这种"引擎"和"加速器"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又体现在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上。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支撑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助推作用,就必须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内外联动、创新体制、着眼长远、真抓实干,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形式,不断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20.
准确把握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释放中原农民的生产力,对提高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原是中国之中。因此,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应放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劳动力供给和农业比较效益;改革现行干部考核指标;实行城乡土地要素平等交换,城市农村一个环保标准;探索生态养老和休闲村建设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