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赋是介于诗与文中间的一种文体,但对于“什么是赋”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赋的文体特征本来就不规范.故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赋还是应当以题目为标准,以赋名篇者即是赋,否则即不视为赋.正因为赋的文体特征不规范,唐代赋的创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一是增加限制,强化规则;一是弱化规则,进一步模糊与其他文体之界限.前者以律赋为代表,后者则导致赋的散文化与非文学化.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是中国韵文文体的唯美演进期,其时赋体风貌的演变体现出文学自觉时代所独具的特征,即大赋的宏伟富丽,小赋的灵动整练,俳赋的浏亮骈俪。此一时期艺术质素迅猛成长而内容质素相对滞后的唯美化倾向,为唐宋文情并茂的理想文体风貌之形成作好了艺术上的准备,并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先生克服了诗歌创作中的浮躁现象,不仅创立了极具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诗歌文本模式,而义还在新诗的戏剧化文本模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当前,研讨闻一多的诗歌文本体式对推动新诗形式的民族化、多样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七言诗体赋是六朝初唐文坛常见的文学现象,以诗体赋为代表的骈赋与其他骈文、辞赋相比呈现出新的文律特征。以六朝初唐五七言诗体赋为研究对象,分析诗体赋的基本特征,对其中五七言诗的句式和声律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并与近体诗律要求相对照,对比诗句和骈文对句的句法差异,考察文人从诗赋两种文体对近体诗声律的探索,从中寻绎出六朝初唐诗赋、骈文融合的文体意义。安史之乱前后及中唐时期随着儒学变迁与古文运动的兴起,明道文章观成为主流,诗体赋呈现律赋与古赋的分化与转型,诗体赋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5.
像人有重名一样,一些文体也有重名现象。具体地说有赋、传、序、铭、经、书、乐府、传奇、小令、诗话、词话等。赋 1.指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  相似文献   

6.
本描述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论述了屠格涅夫的随笔故事,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体特点,确定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在俄罗斯学和欧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史上被称作"以文为诗"的韩愈,他的"大变盛唐",既表现在将散文的某些因素融入诗歌,亦表现在融赋入诗方面.韩诗的铺排夸张、谐隐滑稽、联句赋物,皆与融赋入诗相关.对于参用其他文体的韩愈诗歌,在鉴赏和批评方面也应有跨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的沃野中,散文是一方斑斓的花圃。古老的华夏沃土养育了它,人类社会的风霜雨露滋润着它,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又催发着它。它蔚为大观,光彩夺目,展现着翩翩英姿,吐放着缕缕芳香。  相似文献   

9.
中国赋体散文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的显著变化,世以“文赋”名之。苏轼是宋代赋体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体现了文赋的最高水平。苏轼赋体文学的改革创新在于:其游戏为文与文体解放之间的关系,议论为赋及融合景、事、情、理达到崭新艺术境界的特征与成就,为赋体散文写作拓展了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六朝赋在汉赋成熟的体式的基础上,追求“体物”之妙,即要求赋美丽、写实、巧似。六朝诗歌在这种强势体的影响下,表现出赋的许多特征,铺陈手法的运用、对偶等形式技法的借鉴正是这种倾向的外部体现,究其实质则是诗歌审美趣味向赋的靠近。  相似文献   

11.
律赋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重要也是最具有学性的体。但历来的学研究对它都没有足够的重视。律赋是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多种学因素促成的结果。它是诗歌格律化过程中的产物。唐宋用以科举取士,清代出现了律赋的高峰。律赋能够检验士子的学问与才情,在学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章技巧和美学观念,是中国形式主义美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欧化”不仅影响了汉语词汇、语法,而且对文学文体也有潜在的影响,适度地欧化,使现代散文卓有成就。欧化给现代散文带来文体上的新变,与传统散文相比,欧化的散文文体具有亲切自然的风味;与旧白话文相比,欧化的散文文体获得了现代意义上的诗性。  相似文献   

13.
文赋的产生和古文运动密切相关,古文家们的创作理论如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议论、注重借鉴秦汉文章等正是文赋产生的理论基石,而当时文坛上破体为文的创作风气以及律赋、咏史怀古诗、陆贽骈文的盛行等,也从实践的方面刺激了文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题材选择是魏晋诗,赋关系的重要方面,建安时代,以提纯学创作内容的学性和凸显学自身抒情功能为特征的体演进意识,与“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相交汇,使诗、赋创作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为统摄,题材趋同现象普遍、突出;魏晋之际,诗、赋创作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而同题创作中衰,更为重视诗、赋题材之“异”;太康作家更为自觉地选择诗、赋题材,对“诗缘情”、“赋体物”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骚、赋分别为不同的文体,不应为一谈,屈原之作不当以赋名之。文章着重从骚、赋产生的历史状况,骚、赋体性之差别,骚、赋之流变,说明二者之不山,其中对骚、赋体性之别论述较为具体细微。文章最后对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如刘勰、萧统对骚、赋的分辨,汉人何以称屈作为赋,以及骚体赋进行了简要论述。此文有助于解决对屈原之作称名混乱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汉代颂与赋体貌接近,这一方面和汉赋文体对颂体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颂的文体规范尚未形成,颂论多依附赋论。汉代存在赋、颂混称和连称的现象。汉人称颂为赋,是由于汉代赋在广义上包含颂;称赋为颂,一是为强调赋中"述形容"且"美盛德"的内容,二是由于"赋""颂"字义有相通点。汉代"赋颂"连称,原因有三:一是赋与颂并在"六诗"之中,"六诗"之名,后来多两两相合;二是由于赋、颂在汉代皆属宫廷文学,宫廷作家多赋、颂兼擅;三是汉代颂论对赋论的依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散文,面广量大,争议甚多。本文通过审美观与文体论的阐述,以探讨其基本规律,为今后散文研究建刍荛之议  相似文献   

18.
扬雄的文体自觉意识对后人文体意识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系统化意义深远。在内容上,他对辞赋从认识到创作整体上采取了始肯定后否定的态度,即由初期肯定强调辞赋的丽靡特质转向后期于文用兼顾中更加注重文学的功用。他的“文必丽靡”、否定“赋可以讽”的观点都对后人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文学作家的散文观念与文体实践,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意识的觉醒。对现代散文的渊源、界定、表现内容与表达技巧的有益探索,初步确立了现代散文的文体观,从而使现代散文在初创时期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借鉴与继承中西方诗歌文体是中国现代诗歌文体衍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借鉴、学习西方现代诗歌文体,将西方诗歌文体进行横的移植,自由诗体、十四行体、楼梯体诗歌被移植到中国来生根结果;二是是中、西方诗歌文体的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诗歌文体,现代小诗体、现代格律诗体都是中西方诗歌文体融合的产物;三继承中国传统诗歌文体,从中汲取有益的成份,民歌体、格律体诗歌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