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2.
怎样写“会议新闻”?林钢同志说:“会议新闻,无论大小,完全应当避免按程序进行报道,而只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见本刊今年第2期:《不拘一格写新闻》) 这个论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妨先看看新华社播发的《中共中央隆重举行大会,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这则“会议新闻”。新闻的核心部份,当然是报道胡耀邦同志在大会上所作的长篇报告。但同时也作了“按程序”的报道。如:大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主持。中共中央常委邓小平、李先念在主席台上就座。下午  相似文献   

3.
媒体扫描     
新华社改进会议报道 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华社把改进会议报道的重点放在“授权播发”以外的会议新闻上,从报道内容、采访形式上,坚持大胆创新,使会议报道有明显改进。 过去,新华社在会议新闻采访中,  相似文献   

4.
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最后一天,也是新华社设在人民大会堂的“两会”新闻报道中心最繁忙的一天。 8:10 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的朱承修和彭树杰同志像前几日一样从新华社大厦北门上车,前往报道中心。  相似文献   

5.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报道,我第一次领略到“抢”新闻的感觉。博鳌亚洲论坛筹委会和成立大会虽然为期只有两天,新华社参与报道的字记只有6个人,但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别的稿件,这些稿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快,大部分抢在海内外媒体之前。新华网因新闻既多又快,成为关注的热点,许多国内外媒体都盯着“新华网”下载稿件编发新闻。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任何一台联网或拨号上网的计算机,只要键入http://www.xinhua.org,http://cww.com或http://www.china.com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进入因特网新华社网站,获得更快更多的新闻、更详更全的资料。 一、上网先看“新华社快讯” 新华社快讯是新华社为网络用户免费提供浏览阅读的快讯新闻。快讯每天播发国内、国际新闻80条,有信息量大、时效快、短而精的特点。内容涵盖国内、国际重大新闻和重要地方新闻、台港澳新闻。快讯从每天清晨9时至深夜23时不间断发稿,重要新闻随到随发。通过新华社网站读者可在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信息,而不必要等到晚上的电视新闻和第二天的报纸新闻。快讯是网络用户了解世界、认识中国的第一窗口。 为方便读者查阅,主页上还设有免费的“热点关注”和“报刊要闻”栏目,及时报道当天新华社热点新闻和国内主要报刊的重要新闻。  相似文献   

7.
没看懂     
国际数学家大会第一天,中国青年数学家田刚在会上作一小时报告。大会名誉主席、92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听完了这个报告,当记者问及他对此“有何评价”时,这位国际知名的数学大师老老实实地朗声答道:“我没听懂。”  相似文献   

8.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9.
会议新闻本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它的名声却一天不如一天。改革会议新闻的报道成了新闻业务研究的一个课题。 改革会议新闻不是废除会议新闻。长期以来,参加会议一直是我们获取新闻或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渠道,过去如此,现在甚至将来也会是这样。我们要革除的应该是那些空洞乏味、言之无物的会议,对这些会议,新闻界应该坚决地说:“不”。同时,对那些能为我们提供新闻或新闻线索的有效会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王纬同志,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担任新华社驻欧洲和非洲记者十数年。我们特约请他撰写的《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自1981年第1期开始刊登,本期的第九章是最后一章。王纬同志计划在近期内,再编写“国际科技新闻”、“国际体育新闻”、“国际报道的文风”,“打破国际新闻的垄断”,在《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一书出版时,一并补入。  相似文献   

11.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举世瞩目.报道好每年的“两会”,历来为新闻单位所重视,而今年则由于正值换届等原因,各新闻单位尤其是首都各新闻单位都全力以赴。会议期间,各新闻单位的报道精彩纷呈,各有特色。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向国内国外充分报道了这次“两会”。我们坚持了两条:反映会议的主旋律,报道好会上的重要活动和各项议程,既照顾周全,又有深度;认真为报台服务;搞好对外报道,把我们的声音传向世界. 扬一己之长,发挥通讯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会议新闻不易写好,加上驻外记者采访上受到种种客观条件限制,把国外举行的会议(包括国际会议)报道好更难。大型国外会议,不外是开幕——听取主席报告——围绕议题代表们一个接着一个发言——通过决定(或宣言)——宣告闭幕。能从这一套会议程序和洋洋洒洒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报告、讲话和文件中沙里淘金,“淘”出一些真有新闻价值、值得一读的新闻就算不错了,否则就很可能写出不痛不痒,以至套话加空话的报道。令人高兴的是,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这次对苏共19次全国代表会议的报道,不仅写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闻,而且颇有声色,读来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13.
2月9日,新华社发了一条不寻常的新闻,它不是报道什么新人新事,而是公开说明自己发的一条消息失实。事情是这样的:2月5日,新华社曾报道河南省著名劳动模范阎建章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其实这个研究所并不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而是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农民合办的。新华社对上述失实报道作了更正,指出“这  相似文献   

14.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今年6月20日早上,笔者发现将在当日下午见报的“世界新闻”版大样上,新华社一条不足200字的电讯稿——《南联盟黑山共和国废除死刑》被编排在了版面的右上角,标题做成了两行题,“废除死刑”四个字还用了55磅大黑。电讯稿内容如下: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南斯拉夫联盟黑山共和国议会19日通过决议,废除死刑,谋杀及其他重罪  相似文献   

15.
2月9日,新华社发了一条不寻常的新闻,它不是报道什么新人新事,而是公开说明自己发的一条消息失实。事情是这样的:2月5日,新华社曾报道河南省著名劳动模范阎建章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其实这个研究所并不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而是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农民合办的。新华社对上述失实报道作了更正,指出“这  相似文献   

16.
王虹  朱泽 《新闻前哨》2023,(7):52-53
极目新闻全媒体用户数突破1亿,2022年“两微一端”总发稿超过25万条,其中,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要央媒转载的原创稿件近万条,日均近30条。报道转载频次高、反响好,充分彰显了极目新闻努力做好正能量报道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7.
在“两会”新闻学的门槛上新华社“两会”报道领导小组副组长朱承修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新闻大战的硝烟已经散去,“两会”新闻组于3月21日邀集首都一些新闻单位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总结。各单位在会上汇报的重点,是报道怎样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什么时候能实现载入航天?中国人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甚至火星?几乎每一篇关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报道都能引起国内外极大的关注。但中国的航天计划一向秘而不宣,即使偶尔有航天局官员透露只言片语,也绝不会做详细解释。科技记者只有从其他途径,寻找这方而的信息。 凭借新闻敏感和英文优势,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在最近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就发现了一个关于中国空间技术的大“秘密”。美联社说:“新华社的这篇报道提供了中国航天事业接近突破时的最新信息。” 说是“秘密”,其实它就刊登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公开发  相似文献   

19.
闭幕不久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是首次在全球“申遗”热情最高的中国召开的。胡锦涛主席发来贺辞。这一国际性会议,不仅受到我国政府重视,而且广受全国各地关注,吸引了300多名中外记的眼球也在预料之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均派出30多人的强大阵营做报道,媒体竞争之激烈由此可见。本报记“泡”了10天会议,共发了19条1.7万字稿子(包括合作稿),“抢”了3条独家新闻,没出任何差错。对于这次报道,化部、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国教科组织中国全委会以及会议举办地苏州市及报社的领导均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20.
近期读报,感到记者写新闻时重视背景处理了。仅以新华社的两条电讯为例: 5月19日,新华社在报道中国科学院主席团第一次会议推选卢嘉锡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时,文内一句:“他是中国科学院建立以来继郭沫若、方毅以后的第三任院长。” 5月31日,赵紫阳总理出访巴基斯坦和尼泊尔,新华社在消息报道中说:“这是赵紫阳于1980年9月担任总理职务以来第二次出国访问,他在今年年初曾访问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