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外援助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援助项目的实体性特点及其蕴含的国际情怀,能够生动诠释“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理念,使中国亲和友善的国家形象立体丰满,在“一带一路”叙事中可以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我国重视援助项目宣传,通过宣传工作机制化和业务核心化,开展以项目案例为主要内容、以受援国媒体为主要平台的宣介。面对“一带一路”复杂的境外舆论态势,下一阶段应立足于援助项目的独特优势,统筹设计宣传政策,因地制宜挖掘具有亮点的宣传内容,打造多元主体参与、多方位渠道并进的宣传格局,有力阐释我国的发展观和全球观,为共建“一带一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刚刚起步,国际舆论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作为中国的近邻,澳大利亚是一个中等强国,对中国的经济、战略意义都十分重要。“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澳大利亚媒体一直在进行持续报道。分析澳大利亚主流报纸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的中国形象,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国对澳传播的重点,客观上也提供了对外增信释疑、扩大与相关方良性互动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18,(9):65-67
2017年,四川省“资阳造”机车不断见诸国内各级媒体.“资阳造”机车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的网红,多个“一带一路”国家总统都为其点赞.同时,“资阳造”机车也成为资阳市奔驰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城市名片.对一个城市来说,做好外宣工作,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就是树立和打造城市和区域的品牌形象,就是最大半径传播城市形象符号和提升城市美誉度.四川省资阳市委宣传部找准“资阳造”机车国际品牌价值突破口,将“资阳造”机车作为城市形象符号载体,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全力对外推广“资阳造”机车与“一带一路”的故事,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局势空前复杂多变的当下,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亟待加强外宣理论和实践研究。曾长期为美国和日本政府机构做战略传播、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咨询的南希·斯诺教授,聚焦中国对外战略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等外宣领域热点问题提出,中国的多样性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叙事方式,要通过开放、参与、多样的交流重建对外沟通渠道,用微观视角和民众口吻进行对外叙事,让“一带一路”成为中美重开对话的走廊,推动两国关系早日回到相知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自信心和自豪感最根本和最坚实的后盾,也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行,中国也逐步完善了同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和人文往来,并采取了签订双边协议、开办艺术展览、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诸多策略,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推动着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该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华优秀文化在国内外传播的现状,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意义,研究出新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6.
2015年9月10日,在“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开幕当天,一档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的访谈节目《解码一带一路》在宁夏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开播。节目以高端访谈形式,就“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涉及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主要集中在舆论上的批评抹黑和行动上的竞争替代上。美国牵头于2021年6月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提出的“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是拜登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回应。该计划强调美国与盟友应加大联合应对中国的力度,强化规则竞争叙事,并抹黑“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合作成就。中国应重视这一叙事之战,着力揭露该计划本质是“美国优先”,揭批其竞争性思维无益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巨量需求缺口、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增量收益,并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大对外交流宣介,进一步提高国际传播的力度和实效。  相似文献   

8.
过去十年,中国与欧盟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加强合作,成果显著。多数欧盟成员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认可其为世界繁荣发展作出的贡献。但部分欧方人员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理解赤字”,有的甚至抱持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中国媒体应加大力度、有针对性地驳斥部分欧方人员的抹黑攻击言论;加强议程设置,主动就“一带一路”倡议答疑解惑;积极发挥资源联通优势,与政府、企业、智库等多主体加强沟通,共同从多层次多角度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中欧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该文采用语料库方法,通过自建专题语料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考察“一带一路”术语在中外媒体中的传播情况,探究中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差异表述。对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搭配分析表明:作为时政热词,该倡议的积极传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而西方主流媒体也高度关注及评论该倡议,承认“一带一路”是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有不少疑惑或不满。该文尝试探究核心政治术语的对外翻译策略,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自2012年首次中国一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华沙成功举行以来,在“16+1”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中东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中东欧国家占近四分之一。可以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东欧国家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倡议既汲取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也契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截至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增至66个,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新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发挥着门户作用。文章基于此,首先从明确战略定位、打造传播体系、优化传播内容、开展合作交流4个维度,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门户作用的表现,继而阐释了新疆在中华文明向西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增强新疆在中华文明传播中门户作用的意义与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国家,土耳其在中国外交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探讨中国国家形象在土耳其的传播现状是值得关注的议题。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学界此类研究较少,并且缺少从总体层面对土耳其媒体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展开的研究。本文拟以土耳其媒体涉华报道热点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土耳其媒体报道所呈现的中  相似文献   

13.
2018年6月28日至7月7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荆楚文化欧洲行”活动在意大利、捷克、匈牙利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旨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部署,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深化友好省区交流合作.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图片展、少儿画展为主体,辅以拜访、会谈、签约等形式,分享了新时代湖北故事,传播了荆楚文化,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4.
向世界展示好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目标,而持续开展国家形象调查、及时掌握一手数据,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开展的2021年度国家形象调查显示,中国整体形象止跌回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贡献和国内治理表现认可度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持续收到积极反馈,青年群体对中国的认可度普遍较高。面对当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度变革调整,在塑造和展示中国形象时,需要进一步提升认知度,做好共情传播;进一步强化区分度,做好精准传传播;进一步增强美誉度,做好好感传播。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综述近年来印度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量不断攀升,国内众多学者对印度媒体的研究也随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在知网上以“印度媒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200余篇研究文章,主题集中在“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媒体发展”和“中印关系”等方面,而聚焦印媒对中印双边外交事件报道的研究文献还较少。在推进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会晤和战略沟通起到把舵定向的重要作用,是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事件节点。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各种场合下已有过十余次会面,2018年4月武汉举行的中印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晤,更是开创了两国领导人交往的新模式。而印媒相关报道直接影响印度民众的对华情感乃至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围绕印度主流媒体对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报道开展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叙事背后是文化,对于叙事的研究其实质是对文化的透视和思考。就叙事学十分关注的诸如“形式”与“文本”而言,分析目标不仅限于叙事人称、时间等,其文字中蕴涵的国家形象、文化身份更值得审视。同质文化下产出的文本内容会得到其文化群体认知上的理解,跨语境的文学作品容易造成文本理解困难。以跨文化视角对叙事文本的创作方式、视角进行分析,会发现中德文化的殊异决定了其文学作品内容和叙事手段的差别。跨文化背景下的中德作家会以何种角度诠释并展示不同国家形象,跨文化叙事者对本国和异国的解读和想象的特点,其叙事方式如何带着深刻的跨文化意蕴,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跨文化的中德文学研究从来不应是一个被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为积极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中国外文局结合自身实际,集聚多方资源,在有关方面大力支持下,于2017年启动实施了“丝路百城传”大型城市传记项目。该项目由新星出版社策划发起,聚焦“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内外名城,旨在以史学精神、文学笔法记述这些城市,深入解读城市性格,展示城市文化底蕴,以多语种文字向世界呈现这些如珍珠般镶嵌在丝路沿线的城市风采与精神,塑造城市形象,增进中外民心相通,促进丝路国家和地区间的相互了解,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讲好新时代“一带一路”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2015年4月底、5月初,笔者先后两次赴欧,参加在波兰卡托维兹举办的欧洲经济大会和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16+1合作与‘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并分别做了主旨发言,受到了在场中东欧国家听众的广泛认可。其中,笔者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一带一路”到底能够为中东欧国家带来哪些实际利益?面对这样的问题,智库学者的对外阐述能力便显得相当重要。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怎样讲更能让外国人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影响,是目前中国智库学者必须要学会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主流媒体围绕"一带一路"的传播行为,是中国通过区域化传播争夺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话语实践。以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的短视频为例,主流媒体以概念聚合与复合型的叙述者实现宏大叙事,以概念分解与具象化的叙事场景实现微叙事,二者共同完成对国家话语的再语境化;通过收编"拼贴"与"戏仿"两种大众文化和亚文化表征手段,主流媒体分别完成丝路文化的视听符号意指实践,以及跨文化符号表征的丝路想象建构,将国家话语实践落实到短视频的符号表征之上;主流媒体通过短视频中数字身体的"自由旅行"和"体验式在场"传达身体经验,激发公众对"一带一路"的兴趣和想象,以此推动主流媒体国家话语实践由宣传向新宣传突围和转型。此外,国际传播的"供需错位"也为"一带一路"的新宣传带来了亟须解决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20.
林豹 《职业圈》2014,(32):111-113
中国已进入新常态经济状态,国家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制造强国和“高铁外交”等战略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以国内某国有大型知名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以下简称SFGF公司)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切入点,研究在新常态经济条件下,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