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修辞方法的叙事批评注重作者意图和文本修辞对于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从文本内部来理解不可靠叙述;基于认知方法的叙事批评强调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来看叙事的不可靠性,将不可靠叙述理解为读者的一种阐释策略,并注重在此过程中文类规约和认知框架所起的作用。这两种方法在叙事批评中能够形成较好的互补。笔者主要从修辞角度探讨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既仙即死》中的不可靠叙述,同时也试图阐明运用认知方法探讨不可靠叙述的伦理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不可靠叙述"不仅用在小说等带有虚构型的叙事类文本中,也用在诸如书信、日记等非虚构类的文本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不可靠叙述"的内容与细节,引导学生关注"不可靠叙述"的细节,可以深入把握文本的意蕴,或者是发现叙述过程中的"漏洞"。"不可靠叙述"最初是由美国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里提出来的,他聚焦于两种类型的不可靠叙述。一种涉及故事事实,另一种涉及价值判断。前者主要指叙述者在叙述事件时前后不一致或与事实不相符,后者主要指进行价值判断时  相似文献   

3.
笔者试从叙述学角度对《大浴女》进行一番探访,分别从情节结构、不可靠叙述、评论性干预三方面来考察作者与作品之镜所观照出的“第二自我”之间隐秘而持久的对话,以求更深入地探讨作品的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4.
《理想丈夫》是王尔德最为满意的社会喜剧。剧中人物形象性的对话充当行动的“叙述话语”。利用美国学者布思的不可靠叙述理论来解读和分析人物对话对两位主人公言行叙述、品质判断叙述的不可靠性,而这种不可靠叙述增强了隐合作者的规范,加强了该剧的讽刺效果及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维莱特》以第一人称手法讲述了主人公露西的经历,关于其叙述可靠性的问题,学界存在两种对立观点,本文从叙述者角色的边缘化和叙述时间差、文本层的缄默与含混,以及读者层的多样伦理回应等三个层面入手,将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结合,从作者动因、文本现象和读者的循环互动中探讨《维莱特》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七个小说人物的叙述入手,从对话和独白的角度来解释《竹林中》小说叙事的魅力,试图在小说文本与民间故事以及电影文本的比较之中寻找小说《竹林中》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钱强 《考试周刊》2009,(12):56-5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昭示民主、平等,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一样.  相似文献   

8.
"不可靠叙述"是当今西方叙事学最热门、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其中主要分为修辞方法和认知(建构)两种研究方法,将在修辞方法理论的视域下来分析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无名女子"这章中的不可靠叙述以及不可靠叙述的三大功用:形象刻画、主题体现、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诗歌选本,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他选诗角度与注释方法都不同于其他诗歌选本。尤其是注释部分,钱先生采用了中西结合、古今比较、修辞学、心理学等多种方法。仅仅是他运用“文学笔法”和“诗意的对话”两种注释方法,把诗歌的注释当作文学评论来写,用其他诗人的诗歌去解释诗句,这些方法的运用也显示了钱先生的才华与个人魅力。  相似文献   

10.
叶冠毅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2):134-13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昭示民主、平等,从“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心灵对话”,张扬个性,生发灵性,让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11.
麦家在转型之作《人生海海》中运用不可靠叙述策略讲述了英雄归来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及周围人的回忆与讲述,“上校”蒋正南传奇而坎坷的一生缓缓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人生海海》以回忆作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忆书写是文本不可靠叙述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此外,该作品通过众人的转述,形成了不同维度的不可靠叙述。不可靠叙述还带来了反讽效果、“忒修斯效果”、陌生化效果及同情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王蒙的中篇小说都具有比较鲜明的文体特征。通过对《杂色》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不可靠叙述。这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在王蒙的文本中,起到了一种价值解构的作用。因此,利用这种从作品中体现的多声部话语以及隐含作者话语两个方面来解读王蒙的"不可靠叙述"现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修辞学是否以诚信为原则,也即是否纳入道德评价、价值评判,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修辞观,即“主诚”和“辞巧”。人们一般认为西方修辞学更重视方法与技巧,其实主诚派和辞巧派两种修辞观贯穿于东西方修辞学史。两种修辞观分歧的焦点在于对修辞学的性质、目的及用途的认识不同,同时也就必然涉及对表达得体性的界定问题。东西方主诚派的观点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深刻原因就在于重视修辞学的崇高目的,注重于修辞学的认知功能、沟通功能。诚信原则并非外加于修辞学的道德要求而是修辞学功能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阿Q正传》自发表以来,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通过分析《阿Q正传》复杂的叙述者的身份、叙述态度以及文本复杂的叙述结构来探讨《阿Q正传》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玛格丽特·安特伍德的《强奸幻想》是关于"强奸"这一社会敏感话题的独特小说。小说为第一人称叙事,但是文中多处运用第二人代词"你",指代模糊,使小说的不可靠叙述和可靠叙述特点交替出现。文中通过认知叙事学分析小说从可靠叙事到不可靠叙事的过渡,指出玛格丽特实际上是反对激进的女性主义而不是倡导某种女性主义。玛格丽特认为男女间的不信任是妇女遭受暴力侵犯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两性的相互理解和对话。  相似文献   

16.
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国内学者陈琦等探讨建构主义学派内部分歧的基础上,结合“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人类分层传播模式”及其“分层/透明”思想,从认知加工模型与“意义建构”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人性、父权和宗教三个方面分析了克莱斯特的小说《O侯爵夫人》中的不可靠叙述,揭示了作者在通过不可靠叙述与读者建立的对话中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8.
<正>如果说学生是站在岸边的游客,那么,学科认知情境就是河中桃花岛——学生是很难直接到达学科认知情境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搭建桥梁,减小学生进入学科认知情境的难度。而转换叙述视角,就是教师可以搭建的桥梁。叙述视角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也就是“谁在看”。而改写叙述视角,学生就要改变观察的角度,融入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进入学科认知情境。改写叙述视角,主要适用于文学类文本。笔者以《氓》的教学为例,对如何改写叙述视角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9.
《清代学术概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清代古文经学派的褒扬和对今文经学派的批评,却不能因此来解释文本同时透露出对今、古文两派实则各毁誉参半的态度:一面谴责今文经学派的狂妄,一面又赞扬其创新的勇气;一面褒扬古文经学家治学的脚踏实地,一面又讥讽汉学正宗惠栋的迂腐。这其实是重“论”大于重“史”的梁启超借以表达“解放思想”与“经世致用”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20.
《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和精心设计的霍尔顿形象,使得不可靠叙述在文本层面上得以生成;读者通过文本在“事实/事件”、“价值/判断”和“知识/感知”这三条轴线上体现的不可靠叙述,解读文本的主题意义,更好地认识霍尔顿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