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际法治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我国国际法治的战略传播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强化我国民主法治国家形象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我国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参与或设置国际立法、司法、执法等国际法治议题并加速国际法治战略传播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成立国际法治战略传播办公室、组建精准传播专项小组、重视网络议程设置等。  相似文献   

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让世界读懂。《经济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精神,积极落实中央指示要求,把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重要职责,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统筹内宣外宣,着力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提高经济报道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努力向世界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相似文献   

3.
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基于国家立场之下的多元表达与交流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立足于本土化现实,中国国际传播在政策意义、实践意义以及理论研究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内涵性差异。当前,多元主体在多领域、多维度、多层面以及多途径不断拓宽中国国际传播实践范畴的认知边界,而国际传播研究对象的极大丰富也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增砖添瓦。进入新时代,国际传播概念在外延与内涵的明晰之于国际传播实践范畴的认知而言意义重大,厘清国际传播实践范畴的理念价值与目标方向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全球文化秩序演进与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深度互动、紧密相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对于参与构建全球文化新秩序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话语优势与传媒霸权,在全球文化秩序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强势输出自己的文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深刻演变和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全球文化秩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国际传播在消解西方文化霸权、推动建构新的全球文化秩序中担负重要使命。把握历史与时代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全球传播秩序与文化秩序的互动互生关系,从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推动文化外交、构建多元协同传播、加强国际文化贸易等方面体系布局,系统谋划国际传播工作,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精准国际传播对于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精准国际传播指“国际用户—跨文化信息”的动态匹配,包括对象精准、内容精准、分发精准、反馈精准等环节。目前,我国的精准国际传播处于务实探索阶段。其中,多平台差异化协同、多语种差异化协同、多群体差异化协同组成了精准国际传播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的实践路径,已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就亲和力的目标而言,在传播共同故事、深化粉丝研究、寻求群体共情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地方国际传播也经历了从仰视到平视、从证明到交流的转变。这标志着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更象征着国际话语权的全面提升。地方国际传播应注重把握好基调,提高政治站位,发挥本土优势,促进人文融合,推进精准直播,关注国际热点,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地方形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既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也是国际文化形象建设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双一流”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海外社交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账号活跃度显著提升,更加注重具体化、形象化、可触及化的传播模式,从单一文化符号走向复合多元文化符号。同时,我国高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还存在着平台建设“冷热”不均、资源聚合机制不健全;多元符号创新使用不够、存在内容同质化倾向;互动方式较为单一,触达率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因此,我国“双一流”高校需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传播运营专业能力,打造立体全面传播矩阵,创新应用多元符号,注重内容建设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拓宽叙事思路,强化互动功能,构建国际传播立体化、多层次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际传播正处于高速发展进程中,也是提质升级的关键阶段。参照美国和英国在国际传播中的体系建设模式,当前我国的国际传播需要强化功能结构体系规划和建设,科学区隔对外宣传、信息公共服务、文化产品贸易和战略性传播等四大功能,避免一套体系承担所有功能,无法发挥最大效能和实现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从事国际传播时,有一些工作者总显得不够自信,对中国优势看得不透,对中国潜力发掘不足。本文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剖析国人为什么需要自信自强和怎样自信自强。本文认为,中国创造的物质财富令全球啧叹,促使中国更自信地向世界展示自我;中国提升的民生福祉受他国羡慕,鼓励中国更自信地直面暂时困难与挑战;中国倡议的发展理念让国际信服,坚定中国更自信地对外交往的战略定力;中国发展的未来预期被世界看好,鞭策中国更自信地走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五千年文明积淀而成的勤奋聪慧基因、近现代化进程以来凝聚的民族奋进精神、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探索与制度构建,是当下中国理应更自信自强的根本源泉。  相似文献   

10.
“微视角”是近年来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传播方式,以一种微观视角,立足人们生活中平凡的细节、人物、故事、题材、媒体,从一种新颖、亲和、个性的角度进行传播。“微视角”通常可以细化为“微细节…‘微故事…‘微媒体”等具体传播方式,实现用小篇幅透视大世界,用小故事折射大道理,用小媒体产生大影响的传播效果。以“微视角”对外传播中国法治故事.有利于把法律术语和宏大叙事转化为外国受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在“春风化雨”中实现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一、2017年我国国际传播回顾2017年,对于中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以稳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1/3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吸引全球目光……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在世界上扩大影响。在国内,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迈入新时代,开启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更加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塑造、引领全球治理,美西方国家无端将中国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合理主张视为对其全球主导地位和“基于国际规则”的世界秩序的挑战,甚至污蔑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展开制度竞争。为了向世界更好阐释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正确主张,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国际传播体系,增强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全球治理国际传播要准确把握时代背景,选准立足点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自习近平总书记向外文局致贺信一年以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始终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全力筹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为引领,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和对外宣介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一项外宣工程,致力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启动至今,我国国际传播整体实力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以广播影视领域为例,截至2015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中、英、法、西、俄、阿和英语纪录7个频道,进入171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全球建立了2个海外分台、5个中心站和63个记者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56个国家开办了102家海外落地分台,播出频率134个;在海外建成8个地区总站、32个记者站和23个海外节目制作室。中国电视长城平台已经建成了美国、亚洲等9个平台,全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牵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演变。西方不断升级负面议题,不遗余力对我攻击抹黑,加剧打压我媒体机构,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更大压力、更新挑战。新形势下,研究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提高对外传播的贴近性和有效性,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央政府适时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各大媒体纷纷据此调整发展战略,设定"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也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2009年,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中国五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始创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当年即招收首批150名学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复  相似文献   

17.
以数据、算力与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革命驱动着国际传播范式创新,对未来的国际传播秩序与生态格局带来引领性影响。一方面,在人工智能驱动下,元宇宙成为国际传播的崭新场域,数字基础设施及数据成为国际传播博弈新筹码,社交机器人成为新型传播主体,拓展人类数字交往的关系及意义,以其为核心的计算宣传成为国际舆论斗争的新武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不断满足人类感官、情感和价值多层次需求,重构大众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秩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8.
沈中 《对外大传播》2022,(12):53-5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央企业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对外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中国石油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彰显了全球能源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国际传播实践中,中国石油坚持“资源为基、产品为体,文化为里、传播为表,和合为要、形象为的”的“六维”模式,为进一步讲好海外央企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力量。本文立足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结合中国石油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实践经验,探索“六维”模式对于提升企业海外形象,进而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以期为企业后续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新时代全球文明观的最新成果。它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国际传播秩序重构中发挥着重要的文明驱动作用。因此,需要在把握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传播秩序重构内在逻辑、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推动文明传承创新、增进人文交流合作中的现实指向,并以间性、具身、多元、人文为实践原则,促进其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纪录片“国家主导、产业运作、多主体协同”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外合作步入常态,合作传播水平提高。国内制播主体话语权有所提升,实现差异化发展。此外,新媒体成为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新兴动能要素,纪录片服务国家战略传播能力增强,“新主流”路径渐显。中国纪录片提升观赏性成共识,制作水准提升,“文化产品”身份渐显,尝试从“讲好中国故事”向“卖好中国故事”的转型探索。供给侧调整下,中国纪录片用户和产品结构局部改观,本土化传播意识增强,落地手段尝试精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