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克木运用古典意象在抒情空间里凝结了现代人的感触,使抒情具有客观化的意味,提炼出精致深婉的诗情,在精神和情感层面得到共鸣,具有舒缓的韵律美.他主张情知合一,以简约追求丰富,以有限追求无限,营造出悠远深微的诗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说明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怎样演变为方法论意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上,论述形而上学里维实质上就是知性思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欧洲近代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康德以前的唯理论哲学所共具特征.在批判这种思维方式时,应看到它不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人的认识不可缺少的环节.知性形而上学在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在实践和现实生活中,必须坚持它在相当广泛领域中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才能真正坚持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黑格尔对知性的定义出发,说明了知性既不同于感性,也不同于理性,并进一步论证了知性在整个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知性形而上学实际上是辩证法的一个环节.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看,形而上学为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当它在机械唯物主义的旗帜下获得了充分发展之后,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思辩哲学才在德国崛起.辩证法当然包括知性形而上学阶段,但不归结为知性形而上学.最后,文章还论证了加强知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知性是东西方现代诗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而卞之琳对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知性作了中国式的解读 ,用中国传统的意境去涵盖知性。因此知性在卞之琳的诗歌中就有了相应的变形 ,具体表现为 :相对论思想、对时间的沉思及归家意识  相似文献   

5.
饮食散文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与同时期或稍后的其他饮食散文作家相比,周作人的饮食散文创作有明显的特殊性。这既与其丰厚的学养有关,也与其复杂的思想背景有关。周作人饮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充满知性,二是富有人情味。事实上,这两个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散文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9,(3):68-72
作为一种书写艺术,现代诗歌的创作与审美具有显著的个人和地域特征。冯基南作为生活于广西北海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与审美表现出明显的"海洋"及自然的地域特征。作为"北部湾诗群"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对大海、自然、城市的多维度审视与价值思考当中,冯基南不仅建构了其具有海洋地域特征的灵性书写和哲理化的知性省思,而且展现了"北部湾诗群"充满南方抒情特征和人文情怀的诗艺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21世纪以来广西现代诗歌多元文化共生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陶渊明体认自我的心路历程。早年对自我认识的游移不定导致他出处的左右摇摆,从“向立年”“投耒学仕”到不惑年“终死归田”,经过十几年的“东西游走”和身心冲突,他才由明了自己“自然”的本性进而确定自己“介然”的本分,展露出由认识自我进而把握自我的那种成熟的人性  相似文献   

9.
论九叶派诗歌的感性与知性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叶诗派的创作在很大速度上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影响之一就是在诗歌中追求感性与知性的融合。所谓感性与知性的融合,就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诗篇所关注的现实、诗的历史理性、他人的经验以及诗人个人的人生经验等等。这种综合经验具有更多的生命真理性,使诗人能够在广泛的人生思考中比较准确地确立自己的生命理想,而这种理想又具有广延性,使他们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含量与启恒作用。在具体作品中,九叶诗人主要是通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无论是主张世界绝对不可知还是绝对可知,都是片面的,因为一切存在都既具有可知性的一面,也具有不可知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明的困境反映了知性文化的危机,不少学者对之深为关注,并由此出现了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哲学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对知性文化的反思,主要集中在科学主义的统治上。无论是存在的遗忘,还是科学理性的局限,都是对科学主义根本缺陷的揭示。科学主义的统治使人们忘掉了人类实际生存的基础,用科学图景掩盖了存在本身,用科学生活窄化了文化生活,当今人类成了失去家园的无家可归者。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康德启蒙观念的研究中,学界并未给予批判哲学中所做出的理性与知性的区分以充分的重视,这导致将二者等而视之。但实际上,作为批判哲学的现实应用,康德启蒙观念必须以批判哲学为基础,因而在康德的启蒙观念中,关于理性与知性的划界思想依然存在,这一点应用到了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私下运用的区分当中。但这一界限并未能够阻止启蒙理性反过来限制主体这一悖论的发生,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即是以此来批判康德式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13.
九叶诗派的知性品格,来自诗人们知识阶层文化出身、中西诗歌哺育经历和特殊时代现实激发的合力完成。九叶诗歌具有鲜明的时空意识、思辨性和多向度特质,对戏剧化结构与隐喻性结构的探索,连同“思想知觉化”的语言倾向都令人过目难忘。在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积极投身时代洪流的同时,九叶诗歌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最终耸起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并且成为一种丰沛的审美资源与深刻的思想资源,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4.
知性思维长久以来一直被视作“教条式”的思维范式,人们对其有很多误读,对知性思维作绝对化的片面理解和神圣化的僭越使用,本质上是对知性思维外在化的异化解读,所以迫切需要对知性思维进行辨析和澄明,将知性思维内化于思维全体之中,打破其自身局限,实现对知性思维的自我扬弃。通过分析知性思维确定性、抽象性和片面性的三大特点,揭示知性思维适用于日常应用、科学活动和本体论哲学范畴的三大范围,探讨知性思维是国人所欠缺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更有必要通过研究知性思维内在化来深化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继承与超越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回归——现代德育困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知性精神是图书馆工作高质高效的保证。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品位和态度,知性精神即是图书馆工作的领航。对于图书馆工作者践行本职工作以及发挥图书馆在特定范围内要实现的主体功能来讲,知性精神标识着一种高度。而学习精神和理性态度及人本思想则是知性的特征反映。图书馆工作即是于知性精神境界中运用并取得长足进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以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和拉思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为代表的现代知性德育 ,其形成既有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科学、理性、技术、个人主义等现代文化的原因 ,也有西方所固有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本文旨在分析西方知性德育的两个最基本的文化传统 :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传统和基督教文化传统。认为理性与信仰的失衡 ,即古希腊理性主义文化传统借助现代科技得以泛滥和基督教文化传统在科技的挤压下的式微所导致的西方文化传统的失衡 ,是其知性德育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的依次发布,标志着康德成功建构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而纯粹知性的发现和提出,是这个哲学体系建构得以成功的最关键之处。纯粹知性在认识论部分给先天综合判断提供了支柱;在道德实践部分用纯粹知性抽掉了一般性质料欲求,进而产生了形式化的道德行动意志;在美学和目的论部分,康德用纯粹知性联结了自然审美表象与知性反思目的之间存在的理论沟壑。  相似文献   

20.
“知性”是达斡尔族文人诗歌的重要特征。从自然中获得启悟,从日常生活中体味哲理以及对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都是造成其诗知性维度的重要原因。对自然、生活和历史的沉思让达斡尔族文人诗歌具有冷峻的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