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全球社会平台化的进程加速使得数字平台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传播资源由以往的传统媒体拓展到多平台、多主体,国际传播进入平台化传播的新阶段。面对重建新时代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机遇,如何建设和利用全球数字平台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课题。我国迫切需要从国际传播的平台理念、平台内容、平台技术、平台渠道、平台规制及平台人才等方面发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数字平台,通过创新国际传播平台战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外关系和国际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加入到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传播活动中。中国武术借助影视流传世界;中华餐饮在全球遍地开花;在全球面对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中药也绽放出异彩,正在作出独特的贡献。这些传播活动大多依靠的是民间力量。不过,对于民间力量,我们还缺乏明确的定义,民间力量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那么,什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民间力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新华社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推特和优兔平台上有关北京冬奥会的前期报道,探讨北京冬奥会的社交平台传播策略。研究发现,前期报道涉及场馆建设、运动员生活设施、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办奥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共通,展现了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成就,运用主动发声和借力传播的方式回应西方质疑,不过总体来看互动性不足。全球传播视阈下北京冬奥会的社交平台传播需增强用户参与,寻找文化联结点,联动有影响力的传播节点,提升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的传播环境给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任何信息的传播,都可以有全球同步进行,这是传统媒体时代不可能想象之事。信息沟通与观念交流无处不在,且充满多样性和交互性。国际传播活动已经超出传统地缘政治边界,超越了传统的时间与空间格局。如何在这个全球化和新传媒技术推进的全球  相似文献   

5.
TikTok事件展现出数字平台在全球扩张中不得不认真处理的市场、政治与文化关系。从国际传播的视角分析TikTok事件,需要综合多方观点,深入理解其技术能力、市场优势、文化身份、政治内涵,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带来的启发与警示。  相似文献   

6.
中医融医、史、文、哲于一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但自晚清与西医正面相遇以来,中医甚至一度在中国失去话语权,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华文化在面对强势西方文化时的窘状。随着整体医学模式优越性的日益凸显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中医的国际传播逐渐呈现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14,(10):56-57
正在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媒化的今天,国际传播能力被公认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新时期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必须适应媒体环境和传播格局的全新变化,综合运用大众传媒、涉外活动、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发挥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作用,努力在国际上发出正面声音,塑造正面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创新传播理念,提升国际传播的说服力在全媒体传播时代,传统意义上内宣、外宣和网宣  相似文献   

8.
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正在推动国际传播的平台化进程,成为国际传播的新型基础设施。中国的国际传播认识论也需要随之进行转向,进而引导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助力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何超越传统的媒介逻辑,重新思考曾经的媒体身份,进而主动融入一个以数据和算法为技术支撑、资本和市场为运行机制、地缘政治为重要背景的国际传播平台化新生态,成为这一认识论转向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互联网平台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网络话语竞争已经成为中美关系新一轮互动的竞争领域之一。在现状层面上,以中美两国为首的平台竞争格局在整体上锚定了全球舆论场国际传播的内容生态。在效应层面上,中美平台竞争背景下算法技术在中国国际传播工作中存在多元的影响效应,算法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帮助中国面对全球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开展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国际传播信息生产活动,且由算法技术推动的机器生产信息方式可以突破个体在多语种能力方面的限制,大幅度提升中美平台竞争背景下中方所能发出的声量。然而,算法技术存在的信息茧房问题一旦无法消除和解决,全球传播圈层化的问题将会进一步加剧,中美之间的意见极化现象可能加剧,而如何利用算法技术使用平台用户信息的问题,则可能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在安全、人权等方面的议题风险。在应用层面上,未来中国至少可以通过释放算法价值、突破信息茧房、智能识别风险、培养后备人才等四个方面提升和增强中美平台竞争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过去41年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历史全面回顾,总结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整体模式,总结特征,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方向。整体说来,传统的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集中权威(authority)模式,是以国家需求导向,以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为核心内容,复合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能力的“国际传播+”模式。在培养效果上,该模式满足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国际传播人才的临时性和表层需求,但在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体系的今天也导致了中国国际传播结构性失语,难以适应新时代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当下媒介技术引发的全域性、生态性、颠覆性变革,未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亟需走向分散枢纽模式(hub),通过在不同专业、学科复合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实现从“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从不同专业、学科赋能国际传播走向国际传播赋能不同学科、专业,实现因校、因专业制宜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学科体系建设,解决中国国际传播在专业领域的结构性失语。  相似文献   

11.
情感研究有助于在国际传播中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的障碍,探究理性研究范式规避的社会过程性问题。情感传播的效果受制于多种因素,传播主体无疑在其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它不仅是传播内容的把关者,也是传播策略的决定者。传播主体本身的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效果。因此,立足于传播主体的差异,对国际传播中共情策略的运用区分国家叙事、媒体叙事和民间叙事,对应“不对称共情”、“弱共情”和“同感共情”三个层次,实施凝聚共识、广泛融情和精准共情的演进机制或可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跨国平台日益嵌入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平台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新趋势,这一趋势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在全球治理平台化转型背景下,我国国际传播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底层价值;建构各类传播资源充分涌流与平台潜在风险防范之间保持平衡的规制体系;通过培育源于中国的全球化平台实现国际话语权的平衡。基于这一战略框架,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应当以“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手段为国际争端的讨论与解决提供公共空间;以贴近境外用户的话语,通过多频道网络(文中简称MCN)运行逻辑讲好中国故事;最终通过有效运用数据这一平台化的核心资源提升国际传媒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3.
周均 《对外大传播》2014,(12):35-37
正所谓"软传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所讲,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由"硬"至"软":军队形象国际传播的转型趋势1.大道之行:新媒体语境提供了发挥空间在传统媒体语境下,拥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做后盾的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信息传播主体,而传播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则被动地成为信息传播的弱势群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纪录片“国家主导、产业运作、多主体协同”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外合作步入常态,合作传播水平提高。国内制播主体话语权有所提升,实现差异化发展。此外,新媒体成为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新兴动能要素,纪录片服务国家战略传播能力增强,“新主流”路径渐显。中国纪录片提升观赏性成共识,制作水准提升,“文化产品”身份渐显,尝试从“讲好中国故事”向“卖好中国故事”的转型探索。供给侧调整下,中国纪录片用户和产品结构局部改观,本土化传播意识增强,落地手段尝试精细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不同类型的城市特征出发,针对新近成立的一批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如何进行城市国际传播,提出三种典型路径:一是聚焦城市发展的产业化传播路径。如重庆、东莞、佛山等制造业名城,扎根城市特点,服务城市制造走向世界,将城市故事、产业故事和全球叙事有机结合;二是突出城市文化的区域化传播路径。如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要扎根湾区文化、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以对话交流拓展国际传播;三是注重城市连接的数字化传播路径。对上海这样的全球都市来说,数字化是对标全球城市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经由城市界面的大众个体化生活实践,更有利于城市精神、文化和历史的全球传播。产业化、区域化、数字化并非城市国际传播的单一路径,而是城市国际传播的复合路径。总体上,不同地区城市国际传播中心在服务和探索城市国际传播的过程中,都可采用以产业化作为故事内核、区域化作为文化承载、数字化作为创新连接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推广,中国进入信息社会。中国对外传播的主体开始多元化。具有政府背景的国家媒体和民间媒体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时代,在广义对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形成城市自身独特的品牌和传播力是城市化实践中的重要一环。城市形象越来越成为衡量城市全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挖掘城市自身的文化优势,并通过艺术传播的加持,形成可感知和可认知的城市品牌价值内涵,提升城市形象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已成为城市国际传播、构建城市全球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城市品牌及其传播力建设,既要有艺术的想象,也要有科学的路径和方法,特别是艺术思维、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在城市品牌塑造和国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在国际舆论场域中,美西方捏造和散播各类“中国威胁论”,为其战略遏制和打压中国进行造势。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传播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国际传播的叙事策略,在内容和主题方面注重叙事的均衡性、切近性和战略性,在方法和方式方面注重叙事的易知易懂性、柔软性和趣味性,对外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9.
张志安  孙玮 《对外大传播》2023,(1):40-42+75
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内容传播正在经历的视觉化转向,以《华为的100张面孔》和《海外员工看中国》两部作品为代表,视觉作品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及价值逐步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在推进国际视觉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以国内外社交平台作为主阵地,以视觉内容为主产品,以情感共鸣为主目标,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协作推动国际视觉传播实践;同时发挥企业“排头兵”的作用,鼓励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和国际交流的同时运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和精准化传播塑造亲和、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并在提升自身美誉度的同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刘健  陈昌凤 《对外大传播》2015,(2):29-31,54
<正>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这是加拿大多伦多媒介环境学派开创者"媒介决定论"旗手麦克卢汉提出的一个著名公式,他预告了电子革命的来临。电子革命将恢复人的感官平衡态,使人重新部落化。1"地球村"其实就是电子媒介对时间与空间的突破,让地球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那么在这种新媒介环境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做得怎么样,可以通过什么新途径进行国际传播,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索。国际传播现状当今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早就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先见,特别是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下的融合媒体大大缩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