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臧金英 《青年记者》2016,(20):33-34
互联网技术对以受众的需要为出发点的传媒经济活动,架构了新的价值关系链,形成了“电视+互联网”模式.本文以学界称为二元市场、业界称为二次售卖的传媒商业模式理论为基础,从电视产品的受众需求出发,为更好地打通电视新平台、受众需要与互联网的价值关系,探讨电视受众平台构建的可能性路径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公交移动电视的受众特点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媒介技术孕育了公交移动电视这一电视新媒体。但对于受众来说,技术是其次的,他们最关心通过这个新媒体是否能看到更新更好的电视节目。“内容为王”是媒介市场竞争中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受众为本”是生产媒介内容产品的指导原则,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制作必须基于自身的受众特点。与传统电视受众相比较,公交移动电视受众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由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新闻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受众研究的命题也被提上日程,成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对10年来的受众调查研究作一历史的回顾及省视。一、改革开放时代的召唤受众(audiece),是一个集合概念,指一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信息的人。尊重受众,服务受众,是社会主义新闻、广播、电视事业的优良传统,是新闻、广播、电视界义不容辞的“天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广播、电视机构里,无不设有专事受众工作的部门,由专人接待受众来访,处理受众来信.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吸引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壮大通讯员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受众调查,倾听受众意见.并将受众意见视为“有价值的指示”,作为改  相似文献   

4.
威廉斯认为化的“普通”男女“活生生的经历”,这种平民化的定义为我们解读电视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多元的化背景造成了受众群体的“小众化”,而受众多元的化期待必然要求电视化本以多种形式满足受众需求,但电视在传承当代化,满足受众化需求方面,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即走过了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本试从受众化期待的多元化来解读谈话类节目形式变化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网络受众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有关网络受众的调查数据的研究 ,得出以下规律性结论 ,网络受众呈现大众化 (“平民”化 )趋势 ;网络受众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 ,常用工具是电子邮件和搜索引擎 ;网络受众对网络广告的认可程度在不断提高 ,开展电子商务的时机日趋成熟 ;网络受众对黄色信息存在猎奇心理 ;网络受众浏览的网站日趋集中 ,网络受众的注意力呈现“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综述主要将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进行整理综述,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涵盖我国华语电视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据此兼顾论述未来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受众研究10年的简要回顾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活动包括新闻的传播者和新闻的接受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将新闻的接受者称为“受众”。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指一切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获取新闻的人,而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受众研究,旨在研究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规律。它以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手段,借鉴传播学、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见证了中国互联网15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其提供的数据的整理和研究,发现中国网络受众经历了从“少数贵族”到“普通百姓”、从短时定点上网到随时随地上网、从简单网络应用到多元网络应用的发展历程,可见,我国网络受众已成长为不可小觑的商业终端力量,我国的网络时代已经开启.  相似文献   

9.
陈兵 《记者摇篮》2009,(7):70-70
电视受众收看电视新闻大都是在工作之余,有时是在全神贯注地收看,有时却是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收看电视。收看电视新闻的心理状态不是“一心一意”,而是“一心二意”,这种状态被学者称为受众媒体接触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0.
李鹏 《当代传播》2013,(1):32-35
电视新受众研究是传播学受众质性研究中接受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志方法是其主要的研究工具.受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后现代及后结构主义转向”影响,民族志方法发生了“表征与合法化”的双重危机,并分别对电视新受众研究的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问题和“真理观、客观性”等评价标准问题的认知和理解产生了明显影响,本文拟从方法论角度对民族志方法的这两种危机起源、内涵及对电视新受众研究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众传播模型中受众主体性展开论述,结合电视节目受众调研的现状,解读电视收视率的有限作用;比较分析了不伺地区市场的电视节目受众“欣赏指数”的调研,并且指出此类研究中调研方法的困惑和实施难点,从而得出“多元化”对于受众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视体育节目的受众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治兰 《新闻界》2007,(6):130-131
人们对电视体育节目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意味着电视体育工作者越要考虑受众的需要以及如何应对他们的需要.电视体育节目要给受众提供“营养全面“的具有感染力的节目内容,着眼于受众潜在的模糊的内在的欲望及满足欲望以形成受众新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徐浩然   《视听界》2005,(5):80-82
由于广告商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电视节目的终端消费者都是统一的购买主体——“电视受众”,因此“受众导向”是电视栏目的终极导向,也是广告商和电视内容提供商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本文借助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栏目战略,对电视栏目的“受众导向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综述主要将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与传播效果研究进行整理综述,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其涵盖我国华语电视发展现状的文献资料,据此兼顾论述未来我国华语电视海外受众及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因素,电视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也拥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电视媒体进入了一个新发展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受众消费电视的心理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媒体从业人员在进行电视栏目创新的时候对受众的收视习惯的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正是这样,“草根性”、“中产阶级性”、“公民性”等宏观语汇已经不能与它的深刻变迁相符合.本文简单分析受众收视变迁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并阐述这种变迁与栏目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受众理论认为:受众作为解码者其主动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受众信息接受过程中的主动性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电视受众的主动性新探》一文,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受众主动性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认识,从“超越文本的约束力”、“主动的抵抗性”以及文本艺术品质的判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一些观点新颖独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重点分析手机上网用户特征,进而探讨手机上网扩大还是缩小了受众的知识沟.研究结果显示,手机上网用户和非手机上网用户之间的"差距"并非由经济收入引起,经济收入的高低与其是否利用手机上网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手机上网并没有扩大受众的知识沟.年龄和生活方式是将手机上网用户在受众中分隔开的主要因素.手机上网在受众之间造成的这种差距正是效果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张曼玲 《新闻界》2008,(6):57-59
本文从涉农电视媒体和农村电视受众的角度出发,针对“京郊五区农村电视受众媒介参与方式与信息反馈状况”和“涉农电视媒体对农村受众需求和反馈信息的收集状况”两大主题分别展开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初步探索建立农村电视受众反馈机制的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式,以期能够对我国涉农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提供些许参考,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农村信息传播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受众是电视事业生存的需要,对电视受众的心理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有的放矢,做出适合各个阶层的受众节目。本论文通过对电视受众的心理特点、传播者的一般心理以及遵循的原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翔实的分析将能够更好地为电视传播寻找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视频行业的迅速发展对电视媒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受众视角,重点探讨了视频网站这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对于新型受众的建构:在视频网站上,传统电视传播模式下的训示型受众已然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咨询型、对话型与注册型的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