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7,(4):31-34
社会的发展,经济是重要的推动力。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由城市到乡镇,改革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显而易见。并影响着广大农村的面貌,出现农村发展的城镇化趋势,这样的变化意义深远,城镇化带给农民增收,生产力解放,居住条件改善等积极变化,但与此同时原有的农村乡土风貌,也在不自觉中渐渐地消退,把视角聚焦于我们所熟悉的乡村建筑环境上,通过建筑环境反映出农村乡土风貌亟待保护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3,(32):71-73
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以及农民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一些对农村抱有深切关注的乡土作家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模式。在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作家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所持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复杂,有的表现出了对乡村文化的怀恋,有的对乡村之恶大力鞭策批判,还有的表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但人文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乡土小说创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现代电影创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丰富并深化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内涵;第二,第五代导演的影像本体美学在中国影坛独辟蹊径,是对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的一次重大革新;第三,第五代导演的影像语言融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画面构图、光影、色彩,以及镜头运用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第四,在形象塑造上,第五代导演普遍经历了从写意到写人、从意象营造到人物刻画的转变过程,创造了一系列意蕴丰富的艺术意象和成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郝杰导演的电影《光棍儿》以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风格为我们展示了原生态的西北乡村世界,表达了对偏远山区中存在的光棍儿这一社会群体的人文思考。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美姐》以爱情为主线,大量穿插二人台这一地方戏曲片段,勾画出了当代乡土电影的淳厚和质朴之美。郝杰在乡土电影中另辟蹊径地展示了当代农村爱与性的问题,为华语电影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5.
教育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倾向于城市经验,乡村教师的乡土境遇与城市迥然不同,难以将其进行本地转化以适应乡村教学需求,因此,乡村教师急需“本土化”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内容从根本上得到转化需要乡村教师自身内部的迁移与运用,从乡村教师视角看,其“本土化”专业发展需要具备地方性知识、知识转化能力与乡土情怀三大核心要素,简称“LK-KTA-HF”。乡村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地方性知识误读、知识转化能力受限、离乡意愿强烈等障碍,需要从加强乡村教师地方性知识系统体认、手脑心同频共振、引领与创生乡村文化、互联网技术提质增效与城市教师校验反馈等多维向度,促进乡村教师对专业发展内容的本地转化,实现“本土化”内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离农"为价值取向的乡村教育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衰落,导致了乡村教师信念的失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提振了信心,也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了契机.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背景来看,应该是国家民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是乡村社会百姓的人文需求,是乡村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诉求.从乡村教师信念失落的现实考察可以发现,城乡二元的延续和异化导致回不去的乡村、从"同质化"到"城市化"的教育嬗变导致乡村教育的式微和乡村教师的失落.从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内涵来看,可分为三个层次: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基于乡村、通过乡村、为了乡村的教育信念,立足乡土的教学信念.乡村教师信念重塑的路径有:自我激励和反思,在价值认同中铸牢信念之基;通过交流合作与研修培训,保持信念系统的生命力;注重乡土文化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凸显信念的现代性;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角色定位,为乡村教师信念重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周萍萍 《文教资料》2012,(13):80-81
历代文人都对乡村抱有美好的想象,乡土在他们的笔下成为一个宽厚、包容、没有欺诈、拥有传统价值美德、包蕴着顽强生命力、代表原初之美的场所,而城市一向都是作为乡村母亲年轻的儿子存在的。谢晋对于乡土文明的留恋由来已久,他在电影中对中国城乡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电影空间与时间观念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影像表达,美国导演蒂姆·伯顿在经典好莱坞电影的时空观基础上做出各种革新,形成了一套伯顿风格的电影时空观。蒂姆·伯顿发展了好莱坞电影中封闭的空间观念,呈现出开放性的空间表达,在影像时间上呈现出娴熟的时空变形与重构理念。  相似文献   

9.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却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进行了具有主观性的电影叙事话语创作,在体制中坚持自我的艺术表达和美学观念,很好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完全不一样的个案标本。  相似文献   

10.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伴随目前民宿业的发展潮流,针对中国民宿业的发展诟病,在乡村旅游和民宿业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民宿业不单单是乡村旅游中"住在乡村"的简单形式。充分了解乡土文化在民宿业中的表达形态,挖掘民宿背后的乡土文化内涵,有利于民宿业的理性开发和长足发展。本文抓住了民宿的文化内涵,即乡土性、人文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等,对构建传统乡土文化和乡土文化回归这两种主要表达形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旨在从文化特色入手,打造更加独特和规范的乡土民宿。  相似文献   

12.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该作品通过聚焦城乡命运与人性嬗变,将城市与乡村一并纳入自己的创作视野,它在对乡土文化进行客观反思与价值发掘的同时,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的困境与异化。总体上看,小说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土情结,作者对乡村有着更多的肯定,并将之视为挽救城市文明的最后力量。  相似文献   

13.
“乡土中国”的格局正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改变,大量乡土在“企业房产”等推土机前不断流失,无数乡民逃离土地,远走他乡,“离土时代”的到来也宣布了乡土文化的黄昏。同时,乡村教育也并未能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城市导向”的教育面前退缩为“忘本的教育”。乡村少年在此环境中经历着特殊的成长烦恼、读书价值的怀疑、乡土身份的迷失、教学文本的困惑以及教学方式的矛盾。“离土”问题在西方文化回应教育学中的共鸣为乡村少年的烦恼找到新的路径,即从教学身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离土”到“归根”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特吕弗和阿斯特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影响中国改编电影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电影评论界开始更加关注导演的改编影片的艺术个性表达以及艺术技巧创新,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拍摄的许多作品中也能发现作者电影的特征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也推动了作者电影理论对中国导演的巨大影响力,本文从其改编影片赵氏孤儿为切入结合陈凯歌其他作品来研究其对作者电影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李洱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畅销德国,或许是因为对当代中国乡村的形塑和独特中国经验的表达。他也为中国普通读者奉献了一部平凡然而坚固的乡村生活实录,让他们体味和回溯发生在身边的种种变迁和困惑。不可否认,他提炼出来的现实十分"真实",却使我们这些同处现代化转型中的见证人感到震惊和错愕,并促使我们进而反思现代性给中国乡土社会带来了什么,生活在乡土中国的人们的私人生活、公共生活以及价值信仰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从宏观上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家族叙事在地域空间上经历了一个由城市士绅家族向乡土乡村家族转换的过程.一方面,这种空间转换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家族变迁的文学反映,另一方面,这种空间转换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作家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生代导演李玉的电影注重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再现和描摹;既有残酷青春、迷失心灵的呈示,更借助女性生存境遇的描摹,演绎恒久生命漂流的主题,并发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在拍摄“主流艺术电影”的观念指导下,李玉电影在叙事上经历了从事件电影到情绪电影的改变,在影像风格上完成了从凝重单纯到悸动热烈再到安静压抑的变化,强烈的艺术气息贯穿了全部的创作。李玉电影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16-121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村落转型心态是农民对政府拆迁政策强有力的支持,移居安置社区的拆迁农民被推动着快速告别乡土文化,接受城市社区文化,而以保守、稳定为特征的乡土文化的转变速度远落后于乡土社会的变迁。缺少思想引导的农民心态滞后现象表现为拆迁农民对土地的依恋、对村落生活的怀念、对安置社区治理的低认同弱参与和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危机。从文化堕距的概念入手理解乡村变迁,从心态上思考乡村文化秩序的调适问题,对推进农民精神世界合理嬗变、重构乡村文化秩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导向与新中国电影的传统教育分属于不同的价值导向,这令当前中国导演的创作有些无所适从。中国电影圈中的大腕级导演张艺谋在当前电影创作中的表现,折射了当前中国电影导演的创作处境,他的《金陵十三钗》游走于商业与艺术之间,尽管商业性与艺术性并非水火不相容,但电影却未提供一种有效的创作经验,观众从电影中找不到导演的艺术立场。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既是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前一个时期,除工业乡镇有所发展外,乡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外流。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将大量农民从乡村中剥离出去,客观上也将乡村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人口的回流和"乡村的复兴",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功能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渐从对立走向互动和互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