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企业日益成为全球舆论舞台上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传播方面,企业的跨文化活动具有传播对象分众化、传播内容具体化、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效果亲民化等四大精准传播优势。在全球对环境议题更加关注的背景下,企业应进一步发挥这一精准传播优势,政府也应将以企业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对外精准传播当作重要议题,加强战略规划、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冲破中国可持续发展国际形象的“他塑”束缚,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舞台的绿色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作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好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际传播,是宣介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渠道之一。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以及中国企业在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都为中国企业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西方舆论的攻击抹黑、中国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不足以及在对外投资方面的资源能源倾向等也是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有鉴于此,一方面需要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筑牢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效能。此外,还应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国际话语和叙事的研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甚至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转向中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价值取向;二是从各国传统的利己政治诉求,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传播诉求。而与之相适应,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也亟待创新,包括重建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主体性,重构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强势框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4.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当前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传播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复杂国际关系下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文化隔阂,共情传播成为一种破局进路。基于对共情传播理论脉络和作用机制的梳理,本文提出了诉诸共性议题,话语微观多元;深挖中华元素,激活文化触点;巧用全媒体平台,创新产品样态;联合外籍人士,传递“他乡人”视角这四种实践创新策略,以期以情动人,实现与他者的联结,促使中国声音从表达到抵达,让中国故事真正在国际受众中获取认同并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从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环境与生态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环境治理谈判与博弈中的发言权、规则制定权与解释权,是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与领导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全球范围内围绕生态环境议题的话语权博弈由来已久,面对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全球争夺,亟待加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外传播与话语权构建,以及如何在全球治理的视野之下系统地整合与表达中国价值观念,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重点导读     
正1中国生态环境议题国际传播的挑战、转向与创新当前,中国已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观,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但在向世界推介阐释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与话语的国际表达不充分而引发西方误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而招致西方质疑等多重挑战。为破解这一困境,中国生态环境议题的国际传播需实现两大转向:一是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类二元对立""经济思维主导"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的标识性叙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展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需要及时跟踪研判国际社会有关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舆情动态,识别塑造生态文明国际叙事面临的实际问题。立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有益经验,我国智库、媒体等应在后疫情时代发挥协同增效作用,赋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叙事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外传播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由生态文明视角切入、讲述中国生态观,是能够凝聚共识、广泛传播的有效路径。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表态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称赞。这是碳中和传播的重要机遇期,同样也是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的重要时间窗口。碳中和传播既有国际社会的外部需求,也有当前中国主动承诺、体现大国担当带来的先天优势,亦可化解当前生态环境议题面临的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碳中和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能够对外展现中国生态观、文明观的文化内核,还可动员全社会传播力量参与,扩大国际"朋友圈",续写中国"蓝天故事",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国方案"。当前,只有及时抓住碳中和传播窗口与机遇期,才能有效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代国际秩序的复杂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中国智慧与大国担当,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国外宣的核心理念和鲜明旗帜。作为一个基于中国语境的全球公共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提升我国全球话语权的道义高峰,将有效助推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面对这一重大政治命题,中国的对外传播者必须在完整、科学地把握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讲好故事,讲清逻辑,讲准价值。要在政治站位高、理论准备足、国际视野宽上下功夫;要准确预期、理性应对构建进程中的舆论"反差";要精准定位受众群体,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话语转换,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宣介传播好大国责任;要精准地设置议题议程,回应好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国际热点;要促进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坚持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多元渠道传播模式,同时充分利用各种高端交流平台及智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核心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载体。共情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为国际传播注入了新的理论血液,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分析框架。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国核心术语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困境,有必要把共情传播纳入到相关研究中来,指导学术探讨和实践考察。中国核心术语具备融通中外的精神内核,在国际传播中应注重夯实共情基础,警惕共情的局限性,把握共情要素,建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地球生态的核心话题。善待环境,保护的是人类自身。国际社会也是一个生态圈,以国际政治为基础的全球环境充满了争议、竞争与斗争。中国的国际传播置身于“西强我弱”的国际环境中,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舆论生态。做好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传播,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讲明中国道理。创新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路径,要遵循物种多样性与生态有机平衡的规律,结合国际传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用多样化的声音来表达中国的立场、观点和话语。  相似文献   

12.
火爆全球的ChatGPT引领了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全球新闻传播生态将迎来震荡性的变革。人机共生既是国际传播的模式更迭,也将成为全球话语场的关键议题。就训练机制、应用场景、信息生产三个维度而言,ChatGPT等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技术驱动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力。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共生既是国际传播的模式更迭,也将成为全球话语场的关键议题,这一人类共同关切为中国构建自主叙事体系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13.
国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传播主体所奉行的话语体系的建设与竞争。“元话语”作为一切话语生产与传播实践的基础观念,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全球信息与文化传播格局、探索本国国际传播实践突围路径的认知出发点。元话语不仅是语言、表达和叙事,更是为各种类型的交流实践提供规则的结构性思维和文化泛型。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所奉行的“和合”元话语反对“中心-边缘”话语秩序,强调不同传播主体的道义责任,并主张维系一个动态均衡的世界体系。充分发扬“和合”元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潜能,须遵循两个基本策略:不断将抽象的文化理念转化为可为全球受众理解和共情的流行叙事项目;充分利用全球传播技术革新的前沿成果以建立数字信息生态下的先发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4.
加强国际传播是讲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应有之义。资源保护与节约、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自然资源领域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不仅谱写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也积极做好生态文明国际传播,通过推广成功案例、利用国际会议发声、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倡导蓝色伙伴关系等,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外传播中,共情能促进政治异质群体间的理解和沟通。长期以来,对外传播实践中存在内容流于拼凑、工具传统单向、平台噪音过多等不足,这不利于中国对外传播主体与海外受众之间共情的产生与传播。人工智能依托于算力、数据和算法等基础条件,为解决以上不足提供了契机。但人工智能并不是万能的,对外传播机构应深度审视智能技术与共情传播的适用性与匹配度,努力通过“以情动情”来实现范式创新。具体而言,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外传播要善用算法推荐系统以加强受众的情绪卷入度,借力人机交互传播提升受众的情绪加工效果,更要通过沉浸性内容抵抗平台的高噪音感染。总的来说,在共情传播中,传播者的情感投入程度越高,就越能与受众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并以此增强其情绪体验,最终达到情感共鸣、相互认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借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成功举办,我国外宣媒体乘势而上,积极主动设置议题,有力引导国际舆论基调,有效对冲负面论调,在讲述奥运健儿拼搏故事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宣介施展中华文化魅力,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温暖了受众的情感。如何主动构建正面叙事,值得深入思考:一是“做得好”是“说得好”的底气所在和信心之源;二是及时回应、权威发布并加大二次传播,是推动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三是强化与世界共情的中国叙事,是有效对冲国际负面舆论、把握舆论主动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由于国家间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受众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目标受众往往会选择性阅读与理解。因此,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脱贫、减贫的历程和经验时,必须找准共情传播中的"决定性符号",以此作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张力,引发国际读者的共鸣。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为挖掘此类"决定性符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渠道。善用共情叙事,有助于跨越诸多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让更多中国的扶贫、脱贫故事顺利"出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对外传播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共情修辞可作为对外传播中国现代化话语的范式之一,使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史和思维进化史的情感在人本主义时代以共情的形式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对外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达成国外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认同,从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9.
精准传播不仅符合新时期国际传播的新要求,还有助于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推动实现民心相通。阿根廷是中国在拉美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近年来,两国在多个领域全面开展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在多年的传播实践中,中国国际电视台西班牙语部既充分依托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又立足当地受众的思维方式和媒介使用习惯,面向阿根廷受众,精心设置议题,打造优质内容;传播积极情感,引发受众共鸣;创新传播手段,改进呈现方式;实现双向互动,提升传播效果,对促进两国友好交流和共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对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和提升国际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和感召力提供了技术基础。本文探讨新兴媒介技术对增强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的三种潜在应用策略:利用生成式AI生产适应多元文化背景的传播素材,助力传统文化影视剧的海外传播;利用平台化媒介优势,吸引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海外受众;通过游戏建构虚拟社区,在设计和叙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视觉要素及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应警惕技术背后的西方价值观和话语霸权,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创意导致内容猎奇、同质化,影响传统文化内涵传达。对此,应回归对受众的文化关怀,在利用技术丰富文化表现的同时,激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