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际传播与计算传播研究不断融合。计算传播的研究方法为国际传播中的精准传播、用户画像、舆论分析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文本挖掘、情感计算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者可以分析国际社交平台上不同群体对中国议题的态度和情感。这对于重新理解、监测甚至预警国际传播公共事件中的风险,以及构建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网络生态中参与主体在身份和技术层面的多元化、复杂化趋势不断增加,多元传播主体的交互行为和协同演化机制也成为了国际传播与计算传播共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中,兼有全球信息传播技术变革新局等因素相互叠加、多频共振的国际传播新生态,业已在海外取得卓越成绩的中国企业,尤其是国企面临着如何平衡多元价值、协调多重身份、协同多元主体、细分多层对象、融通多样话语、创新多模态方式等六大挑战。鉴此,国企亟需做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市场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世界一流企业与中国特色国有企业身份、自我言说与他者言说、本土传播与域外传播、对象整体性与受众差异化、历史话语与时代话语、理性叙事与共情传播、万物皆媒与精准定位、虚拟在场与身体在场等“十个结合”。  相似文献   

3.
针对平台社会语境下网络国际传播的现状和特点,应重视和鼓励民间主体力量参与网络国际传播。平台社会语境下民间主体参与网络国际传播,可重点从四个方面切入:一是鼓励海外青年网民群体通过全球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传播,以第一人称讲述中国故事;二是突出通俗化表达和生活化视角的“软传播”思路,强化网络国际传播的交流感和故事感;三是把握不同类型海外社交平台的特点差异和传播规律,提升网络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弱化民间主体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尽量避免诱发过激的国际网络民族主义事件。  相似文献   

4.
面对当前复杂的媒介生态与国际形势,以舆论战、信息战、认知战等为代表的传播语境、观念、方式和战法变革,成为了影响当前国际传播成效与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这要求我们亟需将国际传播工作提升至战略传播的高度,并且运用精准传播的方式更好提升传播效能。其中,战略传播方略需要注意政策布局的顶层性、资源调配的协同性、目标群体的针对性、价值输出的共识性、重点领域的统筹性,精准传播实践需要注意储备智能化技术、指向聚焦化群体、细分区域化目标、建设替代性渠道。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企业日益成为全球舆论舞台上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传播方面,企业的跨文化活动具有传播对象分众化、传播内容具体化、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效果亲民化等四大精准传播优势。在全球对环境议题更加关注的背景下,企业应进一步发挥这一精准传播优势,政府也应将以企业为主体的生态文明对外精准传播当作重要议题,加强战略规划、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冲破中国可持续发展国际形象的“他塑”束缚,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舞台的绿色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以算法促推精准传播、提升战略传播能力是我国增强国际传播实力的技术路径之一。要实现算法驱动的精准传播,前提条件是要形成“丰富社交”,即被大规模使用的社交网络、高度活跃的用户群体以及规模化的数据增长。算法驱动的对外传播同时还具有对内价值,即用户的算法推荐反馈可以作为对象社会的感知器,算法数据触发可以优化社会动力学模型,以及主动用户的技术养成可以避免被算法反向异化。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丰富,国际受众对中国相关信息的了解也越来越丰富、快速和便捷。然而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和品牌节目的开发还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还缺少像好莱坞、迪士尼那样具有强势文化植入性的媒体内容出现。若想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实效性、亲和力和影响力,就要找到某种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和途径。媒体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如何提高对外传播精确度,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一项重大研究课题。精准传播的有效途径离不开多元主体传播,同时也需要营销"品牌中国",增加受众认知新体验;依托传播区域,开展跨国实地调查研究;基于大众需求,提升中国文化的亲和度;区别受众类型,提供精确对口的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纪录片“国家主导、产业运作、多主体协同”的国际传播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外合作步入常态,合作传播水平提高。国内制播主体话语权有所提升,实现差异化发展。此外,新媒体成为纪录片国际传播的新兴动能要素,纪录片服务国家战略传播能力增强,“新主流”路径渐显。中国纪录片提升观赏性成共识,制作水准提升,“文化产品”身份渐显,尝试从“讲好中国故事”向“卖好中国故事”的转型探索。供给侧调整下,中国纪录片用户和产品结构局部改观,本土化传播意识增强,落地手段尝试精细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传播面临“西强我弱”的不对等地位,需在多个关键方面加强努力,以重塑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首先,在内容设置上,应系统整合中华文化的多元元素,深入挖掘其深厚底蕴,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普遍价值;其次,在传播对象上,应形成差异化的传播策略,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设计相应的传播内容,以增强传播效果;此外,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应创新表达中国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化的活力与创新;同时,不断丰富传播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拓宽中国文化的国际视野与影响范围,引领全球文化交流的和谐共荣。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国际形势,国际传播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等“五力”。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国际传播的舆论博弈已逐渐升级转向为认知干预。在此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五力”建设也应在认知转向视域下号召各领域传播主体自觉参与、挖掘中国故事的当代性与共情性、拓展海外传播多元渠道、聚焦“Z世代”青年群体、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传播“5W”角度系统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华裔新生代的双重文化身份特征,具有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多重优势。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身份认同感能够促进中华文脉在海外华人华侨中的赓续与传播,在推动文明对话、实现文明互鉴中发挥积极作用,是融通中外的重要群体。对华裔新生代的文化传播活动,既要呈现中华文化的表征符号,又要体现内涵于表征中的精神意向;既要展示中华文化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又要使这种同根同源的文化成为其梦之所萦。因此,传播主体要以传播效果为导向,在时机把握、符号选择、叙事方式方面要与受众的结构特征、接受心理、情感需求高度契合,以符号化、艺术化、故事化、视觉化相融合的表达范式进行传播,体现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治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我国国际法治的战略传播有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强化我国民主法治国家形象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我国应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参与或设置国际立法、司法、执法等国际法治议题并加速国际法治战略传播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成立国际法治战略传播办公室、组建精准传播专项小组、重视网络议程设置等。  相似文献   

14.
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基于国家立场之下的多元表达与交流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前提条件。立足于本土化现实,中国国际传播在政策意义、实践意义以及理论研究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内涵性差异。当前,多元主体在多领域、多维度、多层面以及多途径不断拓宽中国国际传播实践范畴的认知边界,而国际传播研究对象的极大丰富也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增砖添瓦。进入新时代,国际传播概念在外延与内涵的明晰之于国际传播实践范畴的认知而言意义重大,厘清国际传播实践范畴的理念价值与目标方向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2023年,各地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加速,标志着从中央到地方的矩阵式、立体化大外宣格局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中心建设重点包括渠道建设、内容生产、智库服务、人文交流和品牌塑造等五个方面。同时应认识到,国际传播中心建设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挑战,既要解决地方实践的复杂问题,也要直面与中央媒体相似的困境。应把握人才培养、媒体融合、技术应用、平台渠道和资源整合等多个关键要素,协同发力,让世界读懂中国,实现地方国际传播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6.
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央企业提升国际传播“五力”实践要求,要推动实现“五个转变”,即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从“讲好故事”向“有效传播”转变;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从“走出去”向“融进去”转变;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从“形象塑造”向“情感共鸣”转变;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阐释”转变;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从“借船出海”向“造船领航”转变。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百余次重要讲话,展示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他的讲话既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又贴近受众、语言朴实,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真正做到了入耳、入脑、入心、入神。习总书记的演讲给了我们国际传播工作者以很大启发,国际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我们传播的内容为海外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国际传播范式正在激烈转变,国际传播领域也呈现着新趋势。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话语等四个维度来看,新一代人工智能演进下的国际传播发生了信息失范乱象加剧、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受众定位逐步精准和传播体系技术占比持续上升的范式转变。也因范式转变,国际传播正在或即将出现新趋势。未来,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治理和深化,深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助力我国在新国际传播格局中提高主体能力、平台吸力、内容引力、传播效力,构建国际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与应用,在工具效能提升、传播效果争夺、传媒生态构建等方面形塑了智媒时代从人机传播发端的国际传播新样貌。新挑战下,国际传播应坚守“持续危机”语境下的底线思维,回归价值理念下的智能思维,依从发展逻辑下的共生思维,以系统协同化的思路实现战略升维和效能提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生产力的加速解放和国际互动的日益频繁,全球化趋势为国家政治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全新要求。政治术语作为一国政治现实和治理思想的符号化表述,在国际传播中可以发挥出要义凝练和创新表达的效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渐一套中国特色制度体系,相关政治术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呈现出由点及面的传播之势。政治术语的国际传播研究加速跟进,提升政治术语的国际传播效能,需要从文化文明的角度重视完善观念意识,构建多维传播总体布局,在整合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开展精准化的术语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