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成功举办,我国外宣媒体乘势而上,积极主动设置议题,有力引导国际舆论基调,有效对冲负面论调,在讲述奥运健儿拼搏故事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宣介施展中华文化魅力,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温暖了受众的情感。如何主动构建正面叙事,值得深入思考:一是“做得好”是“说得好”的底气所在和信心之源;二是及时回应、权威发布并加大二次传播,是推动传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手段;三是强化与世界共情的中国叙事,是有效对冲国际负面舆论、把握舆论主动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北京冬奥会圆满成功,闭环内新闻发布与对外传播工作效果显著。本文由深度参与冬奥会闭环内新闻发布与对外传播工作的专家,以亲历观察者的视角对相关工作进行梳理和归纳。本文认为,北京冬奥会闭环内系列新闻发布会是在多面现实挑战下的创新突破,是非常成功的国际传播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感召力、提升了中国形象亲和力、增强了国际传播影响力、彰显了中国话语说服力、体现了国际舆论引导力。其传播案例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全球性媒介事件,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同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的独特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构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是一体两面,蕴含着对国家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同。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呈现的民族元素、冰雪运动以及“冬奥精神”的涵育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在文化、经济等各层面愈发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形象。与此同时,冬奥传播数字化转型重塑了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4.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强大动力。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由此,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以服务国家需求的重要性凸显。该文从提升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状,阐释了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路径。该文以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着重剖析和论述大学生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途径,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中央企业提升国际传播“五力”实践要求,要推动实现“五个转变”,即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从“讲好故事”向“有效传播”转变;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从“走出去”向“融进去”转变;提升中国形象亲和力,从“形象塑造”向“情感共鸣”转变;提升中国话语说服力,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阐释”转变;提升国际舆论引导力,从“借船出海”向“造船领航”转变。  相似文献   

6.
对外出版在推动世界文化交流、连通各界优势资源、展示多国文明交融成果等方面发挥重要纽带作用。做好中华文化主题图书对外出版是新时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对外出版对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驱动作用及发展趋势,以海内外“Z世代”作为核心受众,围绕“美猴王系列”IP建设展开案例分析,进而探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和突破方向,面向目标群体做好精准传播,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7.
“一起向未来”(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标识性话语口号。该话语深刻诠释了北京冬奥会愿景,推动了奥运目标的实现,体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国际传播效应。本文对这一标识性话语的顶层设计过程进行复盘研究,提出要坚持以“以我为主”为原则,传达中国声音;以“融通中外”为方法,创新共识表达;以“胸怀天下”为追求,丰富奥运精神,用活北京冬奥话语遗产,构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助力提高体育外宣水平,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形象贡献智慧力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新华社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推特和优兔平台上有关北京冬奥会的前期报道,探讨北京冬奥会的社交平台传播策略。研究发现,前期报道涉及场馆建设、运动员生活设施、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办奥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共通,展现了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成就,运用主动发声和借力传播的方式回应西方质疑,不过总体来看互动性不足。全球传播视阈下北京冬奥会的社交平台传播需增强用户参与,寻找文化联结点,联动有影响力的传播节点,提升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自2018年中美经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企业国际传播环境变得严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企业海外舆论生态更为复杂,在这一情形下建构企业海外新形象显得尤为重要。后疫情时代,如何建构中国企业海外形象,采取何种传播策略实现传播破壁,不仅关涉到企业自身发展,还关涉到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本文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形象传播困境,并针对全球化遵循共生逻辑,全球传播遵循共通议题提出:后疫情时代,企业可选择具有“共通议题”特性的体育赛事来实现传播破壁。而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就为新时期中国企业全球传播与建构国家形象提供了新契机与传播共振场域。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机遇、新平台、新思路,也将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业态、实现新提升。中国日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重要论述精神,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充分把握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时与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激发文化内容生产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应对新风险挑战方面,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凸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格局构建步伐亟需加快。对此,应该找出新格局构建的症候,走出“文明冲突论”和“文明优越论”的窠臼,走向“文明互鉴论”,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2.
“国潮”咖啡馆作为一种当下流行的文化空间与消费对象,成为愈发具有显示度的空间媒介与文化媒介,展现出了“国潮”文化的历史性、生活性与创造性,也展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建筑文本的文化符号、实践场域的文化认同、精神载体的文化想象,“国潮”咖啡馆成为当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载体。以“国潮”空间为载体开展国际传播时,应以文化真实感为基因、以文化创意感为底色、以文化生活感为支点,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探索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孔子国学智慧影响历久弥新,思想传播启蒙世界。孔子学院建立秉承孔子思想和谐理念,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深刻的哲理内涵,通过向海外国家推广汉语,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促进人文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借势“汉语热”助力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作为友谊和平的使者,在增进各国人民了解中华语言文化、巩固文化传播成果、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该文首先介绍了孔子学院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探索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播途径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作为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国际形象建设中,中国企业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文化影响的持久性进行有机整合,助力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以企业形象展示国家形象,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推动文明交融互鉴。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是中国面对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方针中,中华文化的传播占有独特地位,也是"一带一路"开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让熠熠生辉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就将分析与探究"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的中华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中华文化深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化有赖于境外传播环境的支持,而中华文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则成为其中最大的"动力源"。在传播的大华语语境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推动语言文化传播的媒体介质。"报道"和"新闻"是华文媒体的两个重要元素,而其社会职能却远不止于此。在更大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媒体还具有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和智力保障、干预或建构公众意志、缔造生产生活舆论环境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察特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媒体平台所具有的特殊传播形态与社会服务功能,可以加深对境外语言文化传播渠道的深度认识,更好地利用媒体手段来推动中外文化在国际生态环境中的广泛交融。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如何在大变局时代,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时代,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既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迫切需要探索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新特征、新问题、新理念和新方略,构建中国与世界文化共生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8.
现代武术套路正处于进入奥运会的冲刺阶段,但其在国际传播层面面临着传播路径传统、术语翻译词不达意、本土术语缺位等问题。强调文化的“转型”和“超越”的转文化传播理念为以上问题提供了“受众导向的适应性传播”新思路。现代武术套路以规范性训练、竞赛为表现形式,吸收借鉴了国际竞技体育文化,蕴藏着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是转文化传播的产物和优质载体。这一思路要求在现代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发挥海外受众的传播主动性,拓展现代武术套路的综合传播路径;强调主流媒体的把关作用,做好传播素材质量把控,引导传播者着眼于微观叙事和现代武术的精神内涵;同时做好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平衡,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最终实现现代武术套路国际传播中主体、层次和重心的“转”。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全球关注,举世瞩目。这是世界了解中国发展的最重要窗口,是全球研判中国动向的最醒目风向标。要主动回应关切,做好党的二十大对外传播,宣介好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增进海外受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认知、认可与认同,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共观”“中国观”,是中国媒体的重要使命和时代责任。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话语传递中国声音,用中国叙事塑造中国形象,用中华文化增进文明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国际形势,国际传播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等“五力”。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国际传播的舆论博弈已逐渐升级转向为认知干预。在此背景下的国际传播“五力”建设也应在认知转向视域下号召各领域传播主体自觉参与、挖掘中国故事的当代性与共情性、拓展海外传播多元渠道、聚焦“Z世代”青年群体、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传播“5W”角度系统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